全能的创造主

主啊!让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赐我以你的眼光把他们看待, 让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诸于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宽深的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从《忏悔录》浅析奥古斯丁的恩典真理观 (图)

(2005-05-28 14:45:16) 下一个







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Confessions),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坎坷崎岖的路上,一个带着锁链背着重担的人在盲目而执著地寻找着。正如他在书中所说,自从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荷滕西阿斯》(Hortensius),十八岁的他有了炙热渴求真理的心,开始踏上追求真理的漫长之旅,也是踏上归向神的向上之旅,因为书中有使徒保罗书信中的话[1]。 然而,如果没有神的恩典,没有真理亲自的光照和启示,人对真理的追求就如奥古斯丁所言:“我一直在又黑又易滑跌的路上行走,在我内心之外寻找祢,没有能在自己的心灵内觅求祢。我走入了海洋的深渊,呆在那里,因为我已经失去了找到真理的盼望。”[2] 正是这种切身的感悟,使他归正后对真理的认识从新柏拉图的客观真理观和怀疑论进入到基督信仰的恩典真理观:即人无法找到真理,而是真理亲自向人启示祂自己;并且人对真理的认识不是藉由理性的判断,而是用信心接受;这信心乃是神所赐的。

1. 客观真理观[3] 客观真理观主要由柏拉图在理论上进行了比较的表达。他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得到的是变幻不定的感官知识,因为人只看到了事物的感性世界,没有意识到这些事物的理念世界。作为人认识对象的事物是独立于人以外的存在,是客观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从变幻不定的感性世界进入到实在不变的理念世界,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身——真正的存在,人对这个真正存在的认识就是真理。 客观真理观预设了真理的存在,并且预设了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判断主体认识真理的标准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即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就是真理,即真理符合论。在这样的定义中,真理是唯一的,是客观的,也是有衡量标准的,并且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主体理性的主动追求过程,真理则成了理性判断的对象。 另一方面,柏拉图也看到客观真理观的困难在于人如何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还不是真理,进而愿意不断地追求。为此,他提出了灵魂不死的命题。他认为人的灵魂来自于永恒的理念世界,进入肉体后大受损害,只在记忆中对理念世界有模糊的印象。这些隐约的印象是人一直追求真理和善的本能动力。当人们从感性世界不断获取认识时,这些认识都存入灵魂中,并不断印证这些先存的隐约的理念印象。但这样的追求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甚至是无限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回归内心的过程。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中本来就有真理的理念存在,人只要摆脱肉体的束缚和感官的影响,运用心灵对真理的认知能力,就可以在不断的追求中越来越明白真理,即认出原来就先存于心灵的真理理念。 奥古斯丁在客观真理观的影响下,开始了对真理的追求之旅。在书中,他不时提到这种在内心寻找真理的观念。“我里面仍有我所来自的那个奥秘合一体的痕迹。我的内心仿佛有一种常识,能对我外在感官反应的诚实与否保持注意。”[4] 然而,当人将真理定义为是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形态时,人的寻求已经从造物主的身上转向了受造物。奥古斯丁毫不讳言地说:“我离弃了祢,却去追求那些祢受造物中最腐败不堪的东西[5]……我的罪是我不在神里面追求快乐、荣誉和真理,反而在祂的受造物里,在我自己里面和别的人身上追求。我因此陷入悲伤、混乱和错误中[6]。”“因为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包含所有的祢。”[7] 而且,另一方面,他在追求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人的有限,纵然在心灵,人仍然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来认识真理,认识神。“我只用外在的感觉寻求祢,没有用祢所赐的使人超过禽兽的智力和思想来了解祢。但是祢比我里面最隐密的地方还要深,比我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还要高。”[8] 这种因人对真理的无知而使他不可能认识真理的问题,亦是怀疑论者对客观真理观的批评。

2. 新柏拉图主义的怀疑论 人在对真理无知的景况中追求真理,同时,人又是为真理提供判定标准的主体。这导致了逻辑上的矛盾。公元三世纪,怀疑主义者恩披里可指出了人得到真理标准的不可能性。他认为: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两种模式中,即循环论证和无穷后退。当人在自己原有的思想体系来衡量论证新获得的知识,对其是否符合真理进行判断时,人是陷入循环的论证中;而一旦人从其它的思想体系寻求衡量论证的理论支持时,则是陷入了无穷后退的境地。因而,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搁置对真理标准的断言,才能使人持续不断地追求。[9] 奥古斯丁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曾在哲学、宗教、玄学中苦苦寻找。他回忆在摩尼教的日子时,说:“我因无知被这些问题困扰,我以为自己是走向真理,实际上却在倒退。”[10] “从摩尼教的教义中,我知道已无希望得到什么益处。我发现他们叫做‘柏拉图学者’的那些哲学家,似乎知道得比别人多,因为他们主张人应该对一切抱怀疑态度,而真理是难以完全明白的。”[11] 然而,怀疑主义并没有帮助他更多地认识真理,反而使他因受到怀疑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感到无法找到真理。[12]“我现在是个彻底怀疑的人,坚持已见,不信人能找到生命的道路。”[13] 也正是这种怀疑一切的思想,使他在面对真理的时候视而不见。“一个只看庸医的人,对良医反而不信任。我若不相信祢,我的灵魂回不了头,恢复不了健康,我却宁可相信虚假,不肯接受医治。”[14]

3. 奥古斯丁的恩典真理观 无论客观真理观或怀疑主义都预设了真理的存在和人对真理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人生存的必然和必需。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一个重要的看见是:人对真理的追求本能并不是为了得到知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而是要得到造物主所赐的安息。“我的神,我要坦白我的灵魂真正向往的是内心的平安,使我能遏制邪恶的行径,使我能学习选择祢上好的道路。”[15] 这也正是他在书中所要表达的,他那句在无数人心中产生共鸣的名言说:“祢激荡人心,使之因赞美祢而快乐,祢为自己的缘故造了我们,我们的心只有在祢里面才能得到安息”[16],述说着只有找到神才停止了他那痛苦的寻求真理之旅。然而,是谁使他能够找到在神里面的安息呢[17]?是他自己那盲目而执著地寻找吗?他不懈地对理性的思辨吗?显然不是。 其实,希腊哲学的一个最大的困境就是对真理无知的人却要运用其理性对真理进行判断。奥古斯丁说:“虽然我不知道走向祢的道路,不知道祢的‘实体’是什么。我明白,人凭自己理性的亮光,没有力量发现真理,必须靠圣经话语的权威。我因此开始意识到,若不是祢的旨意,要人在圣经中寻求祢,相信祢,祢就不会给圣经那种遍及全地的无上权威。现在我听到了圣经话语的可靠解释,我明白过去认为荒谬可笑的那些经节,原来属于须有信心才能领受的深邃奥秘。”[18] 人的理性思辨非但不能使他明白真理,反而使他无法接受真理的启示。“我的毛病是思想跳不出物质的范围。我盼望得到祢真理的新鲜纯净空气,却又不能吸入。”[19]“当我思想祢的时候,我的想象没有任何的稳定和牢固,而是怀有一种虚妄的幻想,但那根本不是祢,因此我的错误成了我的神。”[20] “过去,我一直叫嚣攻击的原来并不是基督信仰的道理,而是我的胡思乱想。”[21] 在经历了追求外在感官和肉体的放纵,深入思索各样宗教哲学的命题,最后转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反省等一系列的漫长过程,奥古斯丁终于意识到“人的灵魂不论转向什么都会遭遇到苦恼,除非它转向祢。”[22]“因此,灵魂一离开祢就腐化堕落了。它到别处去寻找那些要回到祢那里才能找到的永远纯洁未受玷污的东西。”[23] 然而,“谁能给我安息在祢里面的那种得着?谁能使祢来到我心里,使它着迷,以致忘记我的败坏而牢牢抓住祢,成为我此生的至爱呢?”[24] 圣经向他显明了这个方向,那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人很容易以为祢的道太高远,不能与祢沟通。若不是祢的道成为肉身住我们中间,人很容易陷入绝望。”[25] 奥古斯丁在信主后,经历了多年的信仰生活,不断的圣经学习,以及对各种异端思想的反击,他在晚年写《忏悔录》时,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恩典真理观:就是人只有在神的恩典中,藉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以神所赐的信心相信“祢的律法是真理,祢就是真理。”[26] 他在书中说到:使我们离开神的不是我们的脚,也不是位置的变换,而是我们的心昏暗。正是这样的黑暗,使人无法看到“其实真理一直就在我们的面前。”[27] “我灵魂的住处太小,容不下祢;祢必须把它扩大。它一片破败,祢必须把它重建。我知道,我坦白,里面有祢看了会讨厌的东西。可是由谁去清洁它呢?除了祢,我能向谁呼求呢?”[28] 信主后,他清楚地明白是神在他心中动工,使他渐渐能够相信。[29] 因此,他说:“如果人不知道祢是谁,怎能向祢呼求呢?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可能是向别的目标呼求,而不是祢。”[30] “主啊,我要寻求祢,向祢呼求------向祢呼求是信心的行动……主,我的信心向祢呼求,这信心是祢所赐的。” [31] “从这点出发,我将学习基督信仰的教导放在首位。这教导要求(既温柔又真诚)人凭信心接受某些事物,即令不能证明。”[32] 正是因为意识到人不是真理的判断者,而仅仅是一个在信心中的领受者,奥古斯丁的真理观从哲学的客观真理观和怀疑论:“你理解吧!好使你相信(Intellige, ut credas)”转向了神学的恩典真理观:“你相信吧!好使你理解(Crede, ut intelligas)”[33] 在恩典真理观,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以神所赐的信心为出发点,对真理的追求就是一个在信心中接受真理的过程,而不是判断的过程。这种没有判断的信心使人对真理持有开放的态度,而开放的态度又使人的理解力在不断接受真理的过程中被提升,能够真理更多不在信心中不可能明白的事;反过来,这种不断提升的理解又使人对主的信心更加坚固。[34]

4. 结语 通过分析客观真理观、怀疑主义在认识论上对人追求真理一事的不同诠释,进而理解奥古斯丁的恩典真理观,使人明白只有在信心中才能认识真理;而且人对真理所当持的态度不是判断而是相信和接受。这种对真理的信不是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神的恩典,在耶稣基督的救赎赐下的。正如奥古斯丁所说:只有在神的恩典里,他才能分辨真伪,知道什么是预设了一个不能到达的目标,什么是导向归回祝福和安息之所的忏悔。[35]


注释: [1] Saint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s (a new translation by Herry Chadw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II.iv.7. (中文翻译大部分参考《爱的颂歌—奥古斯丁忏悔录》,林牧野/汤新楣译,香港:海天书楼,2004) [2] VI.i.1. [3] 邬昆如,《西洋哲学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0,第93-114页。 谢文郁,《宗教哲学哲学问题》讲义,洛杉矶,2005,第27-29页。 [4]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 I.xx.31. [5] I.xiii.21 [6] I.xx.31 [7] I.iii.3. [8] III.vi.11. [9] 谢文郁,《宗教哲学哲学问题》讲义,第29页。 [10]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 III.vii.12 [11] V.x.19. [12] VI.i.1 [13] VI.ii.2. [14] VI.iv.6. [15] I.xiii.22. [16] I.i.1 [17] I.v.5 [18] VI.v.8. [19] V.xi.21. [20] IV.vii.12. [21] VI.iii.4. [22] IV.x.15. [23] II.vi.14. [24] I.v.5. [25] X.xliii.69. [26] IV.ix.14. [27] IV.xiv.23. [28] I.v.5. [29] VI.v.7 [30] I.i.1. [31] I.i.1 [32] VI.v.7. [33] 邬昆如,《西洋哲学史》,第243页。 [34] 谢文郁,《宗教哲学哲学问题》讲义,第34页。 [35]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 VII.xx.2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