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到2013估计没有办法列表了:

(2015-07-27 13:55:30) 下一个

 

盘点172个世界第一 把握中国制造发展

企业报道  2013-08-15 13:34:11 阅读:892
核心提示:我国确立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框架下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成为近来学术界和产业界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最近,由著名经济学者王德禄主持和领导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了今年第一期研究报告

  编者按:我国确立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框架下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成为近来学术界和产业界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最近,由著名经济学者王德禄主持和领导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了今年第一期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世界 第一产品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产量中位居世界前列的产品,发现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有28个制造业门类的172个“中国制造”的产品产量居 世界第一。他们通过对这172个世界第一产品进行了全面盘点,分析这些产品的成长历史和商业模式,研究其产业格局和竞争特点,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为人们 揭示了“中国制造”的本质和核心。长城所的这份研究报告,为探讨中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 。

  “中国制造”改变着世界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经济为全球所瞩目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整体经济的 质量和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效益也较过去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外资企业蜂拥般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 “中国制造”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不管是在遥远的大漠还是繁华的都市,不管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亚还是非洲大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 能深深体会“中国制造”的巨大能量。源源不断的中国产品在印上“Made in China”后远销世界各地,“中国制造”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从数量上看,“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快速的,而且是深远的,超过历史 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最重要表现是: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很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 界前列。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172个制造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172个产品涵盖28个制造大类,包括大如集装箱、小如指甲 钳、贵如手机、贱如铅笔等产品。记者看到,在长城所的报告中,对172个世界第一产品的行业分布、产品企业的性质、产品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产品的市场分析 以及产品市场的区域划分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分析。

  世界第一产品的行业分布

  据长城所对我国占世界第一产品行业结构的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制造产品涵盖领域广。172个世界第一产品涵盖了制造业的28个门 类,涉及面相当广泛。这与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不无关系,尤其是一些基础类的制造门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新兴产业的竞争 力和产量最大的如电子、通讯等等。

  第二,产品的行业集中度相当高。占据前六位行业的制造业产品共79个,占总数量的50%以上。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即人们习惯称之为家电和通讯类的产品首屈一指,总共41个,占世界第一产品总数的1/4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整个工业的基础性产业之 一,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共有18个世界第一产品。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很大的比重。如非金属矿物类、有色金属、稀土及服装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有较多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也与我 国的基本国情相关。13亿人口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区别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而把解决人口就业等问题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道路,这也是 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长城所的报告中,有一个表格十分清楚地将这些产品的行业分布展示出来。(如下表所示)

  在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国有经济主要在钢铁、冶金、化工等投入大、回收期长及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中占主导地位,而民营企业则在小商品、服装、小家电及家电等消费品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外资企业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技术及资金密集的行业优势明显。

  世界第一产品的市场分析

  “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快速发展和崛起,与广阔的国内市场推动密不可分。在我国制造业的世界第一产品中,约有三分之二供应国内市场,只有 不到三分之一的第一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这表明国内市场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 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需求是“中国制造”的主要动力

  在86个世界第一产品中,内需推动的世界第一产品有58个,外需推动的有28个,这表明我国的制造业主要是由国内市场的需求来推动的。这符合我 国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大的国情,而且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快,培养了很多世界第一产品。同时,由于产业集聚与不同地域的行业分布、制造业的发达程度相关,通过 对世界第一产品在国内区域集聚地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集聚最明显,这些地方的制造业最发达,产业配套相对比较完善, 是我国最主要的制造业基地。

  总体上看,我国世界第一产品的区域集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通信类及部分电子元器件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天然集聚,如数字程控交换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等,具有天然集聚的特点,几乎全部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其次,很多集聚区域是以民营为主体自发形成的制造中心,如自发形成的三大提琴制造基地——泰兴溪桥、广东红棉、北京平谷,温州的拉链、打火机等,都是民营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配套非常完善。

  第三,资源加工型产业就近生产,如白酒、卷烟、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稀土和皮革鞣制加工等产业,均集聚在原材料产地附近。

  二、国际市场的产品分析

  在国际市场推动的第一产品有28个,外需推动的世界第一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终端类产品居主导地位,如纺织、服装、手表、玩具、打火机、拉链等。 其次是低附加值的材料类产品,这部分产品主要属于资源型出口,如有色金属、皮革、丝织品、非木纸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有些产品有非常显著的“三来一 补”和产业转移的特征,如服装、微波炉、微特电机、复印机、显示器等。有些产品是先依靠国内市场逐渐做大做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之后,依靠成本优势逐 渐进入国际市场,如电饭煲、DVD、自行车等。

  广阔而迅速扩大的国内市场既能够推动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又能够促进行业内部的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从而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市场运作空间,这个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世界工厂”的依托。

  世界第一产品的价值链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垂直分工使得产业链各环节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分布于不同的区域。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的分析,王德禄认为,劳动力成 本低廉和资源丰富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价值增值较低的生产加工环节,我国的世界第一产品几乎全是劳动密集 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从价值创造活动看,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品牌、核心技术、销售与服务、物流等,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这些价值增值能力较 高的资源,利润较低且市场风险较高。因此,逐渐通过树立品牌、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投入、自建销售渠道等方式,努力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当 务之急。

  目前,“中国制造”主要集中于初级材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终端产品的生产和组装3个环节,其中终端类产品中的装备类产品由于技术和资金相对密 集,能比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在中国制造项目统计的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有棉布、有色金属等材料类产品56个,高速钢、铜钢管等零 部件产品20个,终端制成品87个,塑料加工机械、电动工具等装备类产品9个。各自所占的比重如图①所示。

  从材料加工、零部件生产和终端产品3个环节的价值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品普遍存在着:

  一、价值链低端产品占主流

  在材料加工类产品方面,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有56个材料类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皮革等领域。存在着两个特点:

  一是材料类产品以粗加工产品为主,价值增值空间较小。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纺织业、木材加工等都属于资源型产业,而且大多是粗加工 产品,精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如耐火产品中,一般的耐火原料平均为155美元/吨,深加工的耐火制品平均为394美元/吨,而我国出口的70%都是 价格较低的耐火原料。由于工艺落后等原因,我国生产的材料类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国外同类精加工产品,如酸性染料,中国粗加工的价格约3.4美元/千克,而 经过精加工的韩国产品为7.5美元/千克,日本产品达25美元/千克,我们的价格仅为其价格的1/7与1/2。

  二是材料类产品依赖的是我国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有色金属为例,有9种世界第一产品均为我国矿产资源异常丰富的材料类产品。例 如镁资源,我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的生产能力,生产世界二分之一的镁产品,但是我们70%—80%的镁产品出口均为粗加工材料,镁制品的出口仅占3%左右。 大量的资源出口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压力。尽快改变“中国制造”的这种现状,实施资源进口替代的战略,使大量进口资源为我所用, 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研发”的要求和呼声目前在我国众多经济、企业界中已越来越强烈。

  二、高附加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零部件产品按照技术含量的不同以及附加值的高低,可以分为核心零部件和一般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很高,附加值也很高;一般零部件的技术 含量低,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加工业,因此附加值很低。在我国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零部件产品共有20种,最多的还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共 有8个产品。零部件产品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数还是一般零部件,如微特电机、扬声器、拉链、铜盘管、合成革、自行车胎和棉布等。以微特电机为例,我国是 微特电机出口大国,2000年世界微特电机市场总量约65亿台,我国出口27.26亿台,占国际市场约42%的份额。但同时,技术含量高的微特电机以及新 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国内尚未形成商品化或批量化生产能力,所以国内对高精密微特电机还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我国微特电机2000年进口额为 11.39亿美元,2001年增加4.81%,达到11.97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微特电机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精密微电机仍依赖于进口。

  三、装备制造业成为约束“中国制造”发展瓶颈

  装备类产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装备工业的强弱直接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强弱程度。我国在装备工业的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如数字程控交换 机可称为我国企业实行自主开发的典型案例。国产程控交换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群体,在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尤以被称为“巨 大中华”的巨龙、大唐、中兴、华为4家骨干通讯企业为首,实现了我国通讯企业在数字程控交换机领域的群体性突破。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已经在数字程控 交换机领域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但是从世界第一产品的分布来看,我国的装备类产品数量少,在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仅有9个,大都是比较传统、附加值低的产品。汽车装备、芯片 生产线、医疗高端设备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还牢牢把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由于装备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与性能上,相对而言价格敏感性较低,所以出口的地 区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的拖拉机出口多为中小马力拖拉机,其中又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其出口占各类拖拉机出口总量的54%。我国主要 的出口市场是亚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别为40.3%和35.31%;我国拖拉机及零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美国,2002年出口6114万美元,占拖拉机 及零件出口的33%;第二大市场是孟加拉,出口3195万美元,占17.3%。同时,我国对印尼、匈牙利、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家出口也有大幅增长。这 都说明我国装备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远远不够,装备业成为约束“中国制造”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壮大与发展,对于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 力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

  四、终端产品成为“中国制造”优势

  终端产品指的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制造产品。在172个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产品中终端产品最多,共87个。“中国制造”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终端产品的制造和加工上。

  在终端类产品中,消费性的家电类产品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家电类产品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是彩电、 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昔日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如今已被国产品牌所替代。更有甚者,如海尔、联想等企业已走出国门,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远销欧 美、东南亚、南美洲及非洲大陆。海尔冰箱因其产品绿色环保性能突出而获得欧盟给予的产品补贴。海尔冰箱以5.98%的较大优势品牌份额跃居全球冰箱品牌市 场占有率榜首,成为全球冰箱第一品牌。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小商品产品在我国数量较多,如文化用品类10个,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类7个。这同江浙等地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关,众多的小商品集散地都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如温州、宁波、台州、义乌等等。

  此外,热水器、燃气灶、洗碗机、消毒柜、电熨斗、吸尘器、榨汁机、搅拌机、电动剃须刀、电咖啡壶等小家电也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有望成为世界第一 产品。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推动最为明显,除小家电已经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份额外,其他产品主要是以内需为主,如食用植物油、方便面、白酒、家具均在80% 以上。

  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世界第一产品量大、面广,但是价值增值的空间有待于提高。一般而言,制造业中品牌、核心技术和高技术零部 件、产品设计、物流带来的附加值较高,而我国制造企业缺乏自己的技术、品牌和渠道,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环节参与国际分工,获取加工费用。占45%的 材料类和中场类产品全部是价值链低端产品,如棉布、胚绸、非木纸浆、纤维板等。

  终端产品中,也是低附加值的家电和小商品占主流,如电视机、服装、拉链、低档手表等。装备类产品数量较少,而且其中大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的传统型产品,如塑料加工机械、制药机械、工业缝纫机、拖拉机、电动工具产品等。而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仍需进口1000亿美元以上的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 品。因此,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使“中国制造”产品逐渐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是我国企业未来20年亟待解决“中国制造”产品价值增值的核心问题。国 内制造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在生产制造上积累的优势,积极进行自主研发、自创品牌、自建渠道甚至收购国外品牌,使国内产品逐渐向价值 链高端扩展。在这方面,国内不少企业也己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格兰仕微波炉,先是引进东芝生产线,凭借低成本优势为国际知名品牌做OEM(贴牌生 产),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开始以自有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目前,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童车制造行业中的老大“好孩子”,开始也 是为国外大企业贴牌生产,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后,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自主开发产品,现在以自有品牌在美国超市销售自己开发的产品。

  扩大内需是立足之本

  关注国内市场已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政策选择的重心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未来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国内需求增长的基 础之上。如果需求质量不能提升,对未来“中国制造”发展的危害很大,既影响外资流入,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业内专家认为,发展“中国 制造”首先应是满足中国居民的需要。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规模方面有3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将八九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一倍,对中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崛起的“中国制造”将成为传统工人再就业的催化剂,因为由传统国有企业下岗的大量工人,可以转向正在发展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去。

  二是政府制定积极的政策,引导这类群体再就业。政府政策应当在启动消费市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我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后,政府政策仍需进一步向这方面倾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