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哥的文化广场

山哥的见闻和人生感悟,与华语世界的朋友们分享
个人资料
山哥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四十年前我们怎样过大年(续)

(2013-02-14 02:23:18) 下一个
四十年前我们怎样过大年(续)

有网友对我表示不信我们终年能有白米饭吃。其实这里的确有可究之处。事实是即使在我们所谓的“鱼米之乡”,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大米饭。每年有几个月,无论城乡,口粮里都掺了红薯这种更高产的粗粮。不论是新鲜红薯还是干红薯丝,都不太好消化,加上缺乏动植物油脂,所以红薯很难做成美味。

不过也有例外。秋天收获的红薯储存直农历新年时节,许多淀粉都已被分解为可溶性单双糖,糖度大为提高。这时候烤红薯,如果再用小刀切个小洞灌些猪油进去,味道一定好极了。此外红薯也可制作成干红薯片,红薯条之类,和炒花生,炒蚕豆一起,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土产年货。

那个年代的水果,由于交通运输问题,品种十分单调,价格比较昂贵(按当时的收入而言)。不要说北方的苹果和梨子,就是两广的香蕉荔子桂圆,在湖南市场都十分宝贵。湖南的当家水果,就是柑橘了。每年秋天橘子收获季节,每家每户都要储存一些柑橘。那些水分充足的蜜桔,储存直农历年时,也是甜蜜可口,可是另一种楠桔,就显得过于干枯,味道欠佳了。

文革年代也是文艺被革命的年代。“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的确是当时的现实。那时电视还不太普及。普通人家很少有电视机。只有少数单位有一些公用电视(请参看相关博文)。节目也主要是一些新闻和电影,很少有电视剧,更没有春晚之类的文艺晚会。由于批判“封资修”,传统戏剧,西方作品以及苏联东欧文艺,一同被打入冷宫。

电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产品。可是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院放映的,差不多都是所谓“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外加中国的新闻简报”。除了样板戏和“新闻简报“,某些文革前的国产战争片也是每年必看的。像“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奇袭”,“打击侵略者”之类。

电影片单调,电影票倒不贵。一般也就是一毛钱一张票。过年时单位还要招待大家在操场上看一场露天电影。虽然十有八九都是看过的旧电影,室外气温也在零度左右,可是孩子们还是热情不减。吃过晚饭便拿着凳子去操场占位子。有时少许迟了一些,便只好坐到银幕的另一面看反面了。想想看在刺骨的寒风中津津有味地看一场单调的旧电影,该是怎样的苦中有乐!

过年时剧院上演的戏剧当时主要是京剧芭蕾样板戏基础上“移植”的地方剧花鼓戏,湘剧之类。凭良心讲,那些移植的样板戏水平也很高,如花鼓戏《沙家浜》,其优美唱腔至今难忘。

相关博文:我在70年代看电视的经历

朝鲜的《卖花姑娘》与中国的《白毛女》(图)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你这家伙在做忆苦思甜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