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音乐要素--曲式==奏鸣曲式

(2009-08-16 07:28:30) 下一个

音乐要素--曲式==奏鸣曲式


    一、奏鸣曲(sonata)

    奏鸣曲是一种乐曲题材。16、17世纪后泛指各种器乐乐曲。17世纪以后则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乐曲。自从海顿、莫扎特以后,奏鸣曲则指有三、四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曲或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乐章是明快的,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用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和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有时省略)为奏鸣曲式或诙谐曲、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和回旋奏鸣曲式。在音乐史上,奏鸣曲与交响曲的成长有着相互关系。


    二、奏鸣曲式(sonata form)

    奏鸣曲式是一种较大型的结构形式,适合于表现戏剧性题材内容。它在结构方面是由带再现的三大部分组成,即:呈式的第一部分,以展开为主的第二部分和再现呈式内容的第三部分;有时还可能出现全曲的引子和结尾,形成完整的奏鸣曲式。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三部曲式,而是一种复杂的三部性结构。


    三、奏鸣曲式的结构图式

奏鸣曲式的结构图式

    这就是奏鸣曲式的大致轮廓,符合上述结构原则既称为奏鸣曲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

    1、两个主题的对比和变化,是奏鸣曲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们除了在调性上形成对比之外,在主题的风格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部热情欢乐,副部柔和抒情。另外,在速度上有快、慢的对比,力度上有强、弱之分。

    2、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有着特定的规律和发展原则,如:呈示部中,两个主题的调性形成对比关系,而在再现部中,它们又形成统一关系,这是奏鸣曲式的重要原则之一。再如:呈式部必须结束在副部调性上,犹如提出问题等待解决,主部经过展开部的频繁转调这一过程之后,再现部则统一在主调,矛盾得到解决。


    四、奏鸣曲式的结构功能

    (一)呈式部:分为四个部分:

    1、主部:是奏鸣曲式的开始部分,也是陈述第一主题的部分。

    主题方面:富有动力性,热情豪迈,刚劲有力,较少应用抒情性的主题。如: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结构方面:常见的有乐句、乐段或单三部曲式,早期的奏鸣曲式,结构比较短小,在贝多芬以后的奏鸣曲式中,也常有主部为三部性结构。

    调性方面:一般在主调上进行并结束在主调上。当主部结构为单二部或单三部时,它们的中间部分也可能转至其它调。

    2、副部:是呈式部中陈述第二主题的部分。

    主题方面:主题富于抒情性,一般具有柔和优美歌唱性质,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构方面:早期奏鸣曲式的副部只有一个主题,乐段结构。奏鸣曲式发展到后期,副部已不限制在一个主题的范围之内,而出现了二个甚至三个主题。

    调性方面:主部和副部,在调性上必须形成对比的关系,这是奏鸣曲式的重要原则,副部的调性,总是在新调上出现,一般常转至主部的近关系调(大调--属调、小调--平行大调或属小调等等)。

    副部无论转到什么调性上 ,和主部永远是对比关系(刚--柔、强--弱、快--慢),只有到再现部时,副部和主部的调性才形成统一的关系,即:副部回到主部的调性上。

    如:莫扎特《第十三首钢琴奏鸣曲》:

    呈式部                                                        再现部

    主部              副部                                      主部              副部

    F                   C                                             F                    F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呈式部                                                        再现部

    主部              副部                                      主部              副部

    f                 bA                                             f                     f


    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

    呈式部                                                        再现部

    主部              副部                                      主部              副部

              f              C bE e d g                                      f                 bbA f c f


    3、连接部:出现在主部和副部之间的段落,起连接两个主题的作用,即完成主题的转化工作(音乐形象、情绪、材料及调性的过渡)分三个步骤:

    主部(减弱主部因素或补充)--过渡--副部的准备。使副部的进入平稳自然促进两个主题的有机联系。

    主题方面:以主部材料为主,逐渐过渡。

    结构方面:无固定完整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展开因素,音乐意义不强。

    调性方面:为进入副部作调性准备,由主调--转调过程--引入副部(常结束在副部调性的属功能和弦或属长音上)。

    总之,连接部两端部分的材料及调性,一般较靠近各自相邻的部分。

    当两个主题的对比不明显时,连接部的规模短小,也可以省略。

    4、结束部:紧接副部后出现的一个段落,起补充、概括和总结呈式部的作用,其主题常取材于呈式部中的任何部分或者出现新主题。一般结束前常出现持续音或不断地重复终止来加强结束感。

    结束部的结构一般比较短小,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较庞大的结束部。

    结束部的调性,以结束在副部的调性上为典型。

    结束部有时可以省略。

    (二)展开部

    展开部式呈式部和再现部之间的一个部分,也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无论在结构,还是在调性等方面,都体现出不稳定的特性。

    主题方面:以呈式部的材料为主,常用主部和副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加以展开,进一步发展了呈式部的音乐形象,展开部一般选用富有动力性的材料----主部的材料,应用复调手法展开。有时也用主部和副部的材料先后展开。较少单独采用副部的材料,因缓慢抒情性主题缺少动力,难以展开。

    结构方面:无固定的曲式结构,不稳定性强,常将呈式部的材料,给以副调化处理(重复、模进、扩充、减缩等),形成不间断的连续进行。

    规模较大的展开部,有时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引入--中心--再现准备。

    引入:用呈式部的材料作短暂的引入(常用主部开始的部分),似展开部的引子,结构较零碎,之后立即转入中心部分。

    中心部分:是展开部的核心部分,也是全曲最紧张和极不稳定的部分。主题结构复杂,无明显的段落和终止,整个部分形成连绵不断的进行,但结构和调性变化的界线仍能够辨析。

    再现准备:主要在音乐材料、调性、情绪方面为再现部作准备并积极引入。和声一般结束在原调Ⅴ级上,在引出再现部的Ⅰ级,使两个部分连接自然,情绪上在经过一系列的紧张变化之后,逐渐趋于缓和。

    调性方面:以频繁的转调和离调为常见,一般向下属方向进行。为避免和呈式部的调性相一致,有时也可能会转到远关系调上。

    (三)再现部:

    再现部是接展开部之后,重复呈式部内容的部分,它是奏鸣曲式的总结部分,和呈式部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呈式部的主部和副部,在调性上形成对比关系,而在再现部中,它们在调性上必须是统一的关系,一般副部是回到原调再现,但有时副部会暂不回原调,先在其它调上出现,之后再回到原调(有时主部也可能不在原调上出现)。

    再现部除以上的变化外,其余各部分均统一在主调之中,最后亦在主调上结束。

    2、主部和副部再现时,在结构上一般保持原结构,有时也可以扩充或减缩。

    主部和副部一般不能省略,尤其副部,省略则失去奏鸣曲式的意义。

    3、连接部再现时,根据副部的调性变化,亦有所变化;调性上——一般在原调进行或引向副部调性;结构上——可以维持原结构或者扩充、减缩、甚至省略。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再现部中的连接部则省略。

    4、倒装再现。副部在主部之前出现,之后主部再现,如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C(311)第一乐章及肖邦《第一叙事曲》。

    以上简单介绍了再现部的基本情况,典型的再现部是按呈式部的内容全部再现,结构基本不变,副部、连接部和结尾回到原调。

    总之,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不存在原型重复,而始终是变化再现(既“动力性的再现”)。


    五、奏鸣曲式的应用范围

    在交响性的套曲形式中(奏鸣曲、重奏曲、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式常作为第一乐章典型结构而应用。之外单乐章的套曲,也常用奏鸣曲式写成。


    六、作品分析

    一、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规模较小,在结构上比起后期的奏鸣曲式来要单纯一些,所以是个很好的教学例子。

    结构图式: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构图式

    现在我们来听一下以上行分解和弦为主要材料的主题旋律:

    曲例一: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1):0-0'12":

    这就是呈示部中的主题。在它之后是一个过渡性乐句,它的任务是从主题逐渐过渡到副题去,请听这个过渡性乐句:

    曲例二: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2):0'13"-0'27":

    紧接着是副题,它的旋律进行方向与主题正好相反,是从上往下,调性则改在了ba 小调上:

    曲例三: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3):0'28"-0'52":

    副题之后,贝多芬又写了一个小结尾,这是呈示部的收束材料,它的调性在bA大调上。

    曲例四: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4):0'53"-1'02":

    到此为止,呈示部就结束了。展开部是对主题、副题材料的自由发展,在这里,它们不再是像原来的样子了,而是在调性上不断变换,乐句结构也被打散了,并且还加进了新材料,听上去整体情绪不大稳定。我们来听一下这个展开部:

    曲例五: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5)2'04"-2'48":

    这就是展开部的开头部分。在这里由于调性频繁的变换、乐句结构的改动,以及演奏手法的多样化,造成了不稳定感以及情绪上的起伏、深化。而接下来的再现部则又会使人感到比较稳定明朗了,它和不稳定的展开部形成了对比。

    再现部中的主题和呈示部中基本相同,我们就不在这儿听了,这里重要的是副题的变化:它的调性回到了和主题一样的f小调上,这就是奏鸣曲式的一个重要规则:再现部里的副题要有"调性回归",或者叫做"调性服从"。服从谁呢?服从主题的调性(通常称作主调--即主要的调性)。由于副题的调性回归,所以原来的过渡乐句也就有了一些变化。现在我们来听一下回到主调上的副题:

    曲例六: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6)3'36"-4'01":

    最后是结束部材料,它的调性现在也回到主调(f小调)上来了:

    曲例七: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7)4'01"-4'17":

    我们已经把这个乐章的结构搞清楚了。不过要提醒大家,贝多芬在这里还有大段的重复,即呈示部本身作了重复,当展开部和再现部演奏完了之后,这两个部分又连在一起重复了一遍。乐谱中的重复记号是║: ...... :║,据此我们可以再画一个图式:

  ||: 呈示部 :||  ||: 展开部和再现部 :||

    现在我们就一边看着图式,一边来听这个乐章:

    曲例八: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6’30”:

    刚才我们以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例,讲解了奏鸣曲式结构,相信您已经有了基本概念了。如果您仍然觉得在听觉上抓不住这些规律,也没关系,因为曲式这门学问绝不是简单的几条规则,在音乐学院里,老师们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来授课,而且学生们在课下还要做大量的作品分析和写作,才能逐步掌握。况且,不论是哪种曲式,不论是哪种规则,它们在实际作品中的运用都是非常灵活多变的,否则作曲家们不就是照猫画虎,所有的作品也都千篇一律了。

    二、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上一章节        返回目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