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朦的日子

发朦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码点字,防老年痴呆。
个人资料
正文

长干行 (图)

(2009-11-28 15:03:02) 下一个

中华门外,秦淮河南,有条雨花路。今年夏天的某个晚上,曾在附近盘桓过片刻。当时的路上,行人罕见,车辆稀少,静静地。十字路口,交通灯,由红到绿,由绿到红,周而复始。空气里满是燥热,典型的南京夏夜,一如从前。

夜色不深不浅,覆盖了街道和两旁的建筑,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单调、平常。树影斑驳,一个人慢慢地走,从一盏路灯,到下一盏路灯。灯光,无声地流淌;脚步,慢慢地移动;只有思绪,轻快如风。因为脚下这片地方,从前太不寻常,胡思乱想中,便有几分异样的兴奋,挥之不去。

差不多二千五百年前,雨花路附近,就有一座叫越城的要塞。《宋本太平寰宇记》中,记录升州地理的《江南东道二》那一卷说:“故越城在县西南七里。。。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又说:“昔勾践平吴后,遣兵戍之,仍筑此城。”如果从冶城算起
  ,越城应该是南京史上的第二座城池。

楚灭越后,城市北移,越城被废弃了。但越城四周,依旧是热闹的居民区,并逐渐以“长干”为名。雨花台以北,雨花路以东,叫“大长干”,乃历代所设长干里之所在。而雨花路以西,就是“小长干”,当为一条东西向的巷子,又名长干巷。巷子的西头,一直通到长江边。古时候,长江比今天更往南,正好挨着古城由南向北流过。

六朝时,虽不及乌衣巷因王、谢而名满天下,长干里也曾住过张(昭)、陆(机、云)两大名门。不过,因为近长江和淮水,得交通之便,长干一带的主体居民,应该是船民和商人。

南朝乐府中,已有反映水上生活的民歌《长干曲》。船民和商人的生活常态,是感漂泊,恨离别。文人雅士吟诗作词感怀时,那些都是绝好题材。所以盛产诗人的唐朝,“长干”算热门字眼。唐人的“长干”系列,仿佛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以乐府见长的王建,有首小令《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相当直白的写法,让不会诗的人,顿生做诗人的信心。扬州人要注意了,这里的扬州,是古扬州南京。感觉上,这几句要用南京话来念,别有风味。

和王建并称“张王乐府”的张籍,身为江南籍人,自然不会错过江南风土人情。《春江曲》里,长干夫婿爱远行, 自染春衣缝已成。”讲的也是嫁长干人为妻的女子,春天里的生活。而《江南曲》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娼楼兩岸临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勾画了船民的日常生活氛围。

叙述长干儿女江湖上的美丽邂逅,生动的是的《长干曲》。船家女问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后生男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不得不说,一千多年了,陌生青年男女同乡,初次见面,相互套词,还是那些话、那种心情。可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诗里的横塘指秦淮河堤,而非苏州横塘。九江当是长江、秦淮河的交汇地带,没有江西那么远。

李太白当然不能错过《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有文化没文化的中国人,不一定记得长干里,但说起儿时一起玩的异性好友,肯定都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句。“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应该是早婚。“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看来还是先结婚后恋爱,虽然打小就相识。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虽说已不是新婚别,还是有别时容易见时难的不舍。“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转眼三个月过去,触景生情,愁煞人也。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读来感人,希望竹马郎没在外行荒唐,有负佳人。

盛唐不会永远,长干也在改变。时光转换,城市又向南移了回来,长江却渐渐北推远去。外秦淮河上,有座长干桥,正对着中华门城堡。如果站在桥头体验唐诗意境,肯定感觉异怪,因为唐朝时,还没有外秦淮河。五代十国之杨渭吴国,第一次把秦淮河圈到了城内。城东和城南墙外,新挖了护城河,史称“杨吴城壕”。城南墙外那段城壕,就成了现在的外秦淮河。长干桥,自然是外秦淮形成后才有的。

杨氏吴国如昙花一现,替代它的李氏南唐,同样如一现昙花。南唐时,皇宫在今天的洪武路南端附近。长干桥正好在皇宫的中轴线上,所以从长干桥入城,沿着御道,可以直抵皇宫南门。那宫里曾住过,“晚妆初了明肌雪”的大、小周后,和“醉拍阑干情味切”的李后主。夜色中游长干桥,站在桥头北望,可以感慨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直到明、清两朝,背靠秦淮河,长干一带,仍然是粮商汇集,有“米行大市”。到了近代,随着水路运粮式微,中华门外,基本上成了城市贫民聚居的棚户区。从前的繁华,烟消云散,没留下一点痕迹。八十年代偶游中华门城堡,无论是长干里,还是长干巷,均无处可寻。紧挨着城堡那段城墙外,到是有条干长巷,不知因何得名,全是破屋难瓦。

据说南京想恢复长干里历史风貌,城墙下的东干长巷,已建了古长干里公园。那地方是否古长干里的一部分,可以探讨,不过相去倒也不会太远。只是,就算有了长干里,长江却再也回不来了。再说,没有了李白、崔之流,谁还会再行“长干折柳”的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浮生欢娱 回复 悄悄话 最近在闷声酝酿啥大作涅?长干行已经有一阵了吧? :)
彭发朦 回复 悄悄话 谢乐,俺也就是堆积点历史而已。没烤火鸡,没办爬梯,怕吃不完,以烤鸭代之。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越写越好了! 不读点史书就跟不上你的文字了。

感恩节烤火鸡了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