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谈鼓掌

(2009-08-02 17:04:25) 下一个
 ZT

                ·白 焰·

  鼓掌就是两手相拍表示欢迎、赞许、感谢。常用的几本汉语词典都有如此定义,却没有出处。鼓掌一词的来历还真说不清。我在网上找了半天鼓掌的词源考证,只找到和鼓掌有关的下面三个示例。一是先秦法家韩非的《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这个示例说明公元前230年左右已经有了鼓掌。二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解宝是个好汉,有心要救他,史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只报得他一个信。”由此看出,两手相拍被用来比喻合作。三是明代末年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这表明拍手指正义得到伸张后的人心大快。汉语词汇多重形意。鼓掌和拍手是同义词,但不是同一个词。拍手的出现并不等于鼓掌的出处。鼓掌如何而来仍是个迷。

  鼓掌在西方的词源考证比较明确,至少有出处。鼓掌的英文是Applause,来源于拉丁文Applaudere。公元前200年的古罗马剧作家Plautus在他的剧本结尾处总爱写上Plaudite,告诉观众别忘了拍手,或者击打物体发出声音,以表示感谢。戏剧是鼓掌在西方的最早来源。西方人喜欢看戏剧听音乐,鼓掌渐渐变成剧场里的一个礼仪。这个礼仪如今是普遍施予的礼貌。演员上场,场下的掌声是欢迎、鼓励。演员退场,场下的掌声是祝贺、感谢。台上台下是通过掌声达到感情上的沟通。有时,观众会随着台上音乐的节拍鼓掌,忽强忽弱,气氛和谐。最能引起观众鼓掌的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交响乐团在每年的新年都要演奏这首进行曲。

  然而,音乐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不少人(本人在内)听不懂,更不知道在何时何处鼓掌。这时,职业“鼓掌人”应运而生。他们坐在前排,率先拍手,以此诱导后排的观众仿效。在19世纪中旬的意大利,一个职业“鼓掌人”每拍掌一轮,能挣到10个里拉;再喊一声“Bravo!”就能挣到15个。难怪英语里有“雇佣来的手”(The Hired Hand)。剧院老板觉得这钱花得不冤。有了掌声,演员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演员就能发挥。如此一来,观众享受到艺术,老板得到利润。今天的个别中国青年歌手可没有那么迂回,他们直接索要鼓掌。也许是歌曲过于晦涩,也许是嗓子过于娇柔,他们的演出有时会使观众闷声不响、呆若木鸡。对此,他们会说:“怎么我听不见掌声?别那么吝啬好吗!”于是,稀落的鼓掌成了心理安慰。

  中国古代有戏剧和音乐,但不知是否有人真正因为吝啬而不鼓掌。在极其有限的所知里,我猜测不鼓掌的可能性更大。中国那时的乐舞不亚于也不同于罗马、希腊的戏剧。其不同之一是乐舞不用于商业活动,之二是乐舞只用于贵族。从《周礼》的记载看,乐舞和“礼”一起被看作是道德教化的工具。《礼记·乐记》有“乐者,通伦理者也。”在那时的日常生活中,乐舞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贵族常常在乐舞的伴奏下进行日常生活和各种礼仪活动。生活在音乐中的人们对音乐太习以为常,以致注意不到音乐的存在,更谈不上停下手中的事来时不时地鼓掌。中国古代的宫厅里有专管乐舞的乐官,他们时常为国王安排一些节目。然而看演出时,国王只是危襟正座(或斜躺着)、神态俨然(或龌龊)。尽管鼓掌是抬手之劳,国王不肯屈尊为几个戏子拍手。

  唐朝梨园和宋朝杂剧的场面不得而知,更不敢妄加评论。说到近代的京剧,梁实秋在《听戏》中对北平的戏园有所描述。其说到,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乱烘烘的高谈阔论不说,观众还边说边吃瓜子、糖葫芦、豌豆黄、水果……应有尽有。观众根本不在乎看戏,也腾不出手鼓掌。倒是一些真正的戏迷背靠着柱子,闭着眼睛细听。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他们会大吼一声“好”,若发现出错,便来一声倒好。情动于中发于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喝彩比鼓掌更淋漓酣畅。日本歌舞伎的观众不仅可以叫好,而且可以呼喊演员名字。想必日本人的叫好是学自中国。

  说来也巧,在布什总统到国会通报国情那天晚上(2007年1月23日),我在NPR广播里听到鼓掌来源的另一种解释。按心理学,鼓掌是远距离的拍肩膀,拍肩膀是友好的象征。一支手代表拍掌,另一支手代表肩膀,鼓掌通过声音传达友谊。那天晚上,布什雄赳赳地步入众议院大厅,和议员们拍肩握手,后面站立的议员们则热烈鼓掌。他的讲话也多次长时间地被掌声打断。有意思的是,布什的对立党民主党议员有时坐着不动。他们不但不报以掌声,而且面露不悦。这真是无声胜有声,不鼓掌比鼓掌说明的东西更多。美国的和谐社会就是建立在这些不和谐的举动上。相比之下,中国地方人大在表决时常常采取“鼓掌通过”的方式。这种表决方式使不同意见被掌声所淹没,使有些代表的民主权利被多数派所剥夺。中国各人代大会有如此之多和谐、又总在圆满之中闭幕,为什么却始终创造不出和谐社会?用“鼓掌”敷衍、愚弄人民几时能休?

  在没有民意问卷调查之前,政治活动的鼓掌次数、时间及音量都是衡量政治人物威信的指标。为了赢得掌声,政治家和竞选人都激情演讲,为他们写稿的人都潜词造句。赢得掌声的关键乃是能够诱发鼓掌的“亮点”,或叫“鼓掌圈套”(Claptrap)。不管西方民主有何不尽人意之处,政治家和竞选人的演讲才能(布什除外)和倾心付出至少让人觉得他们的职位是他们挣来的。在没有选举的国家里,当政人不发一言,掌声照样雷动。自1990年担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到目前为止,金正日只透过广播公开说过一句话。那还是1992年,那唯一的一句话是:“光荣属于英勇的人民军队。”朝鲜人民给予金正日掌声是因为见到其面的激动,而不是听到其声的荣幸。非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只能见面,不能闻声。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必要亲自阐述国家政策。另外,在没有对立面和媒体挑战的情况下,他们的语言能力、幽默感和气量相对低下,因而也就拿不到台面,也就赢不到掌声。1945年,日本天皇在广播里宣布投降,大多数日本人不相信那是真的,因为他们从来没听见过天皇的声音。

  鼓掌或多或少含有平等和尊严的因素,即拍手的人必须抬头目视对方,而不是低眉垂首。在封建的中国,老百姓对皇帝除了鞠躬,就是下跪、磕头,哪里敢抬头目视,哪里敢拍手鼓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老百姓今天可以鼓掌,但上面对他们鼓掌的要求又太高。如果掌声不是雷鸣般和经久不息,政府的功绩就显示不出。一些省市代表大会有“鼓掌工作者”,他们按讲稿上的指示诱导听众鼓掌。领导人也按讲稿上的“鼓掌”行事,即见到“鼓掌”两字就嘴巴暂停,留出鼓掌间隙。如此也罢,不必求疵。中国领导人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鼓掌。当他们被鼓掌时,他们也随之鼓掌。鼓掌历来是为他的,不是为己的。也许我是小人之心,领导人的自我鼓掌应该解释为对大家鼓掌的回报答谢。这无疑是好事,至少领导人和人民是响成一片,如果还尚未打成一片的话。联合国2005年作了一个安理会会议上不许鼓掌的决定,理由是鼓掌耽误议事。

  据说古罗马人很讲究鼓掌的手形和方式。手形可以是拱形,也可是扁形。交换两种形状可以变幻声音和音量。标准的鼓掌方式应该是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两手掌心相对,击掌动作不宜太快或太慢。用到现在的政治上,拍节缓慢、间隔拖长的掌声是抗议。鼓掌人用这种文明的起哄催人下台。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下议院回答质问时,曾被“慢掌”侮辱过。其它的鼓掌方式包括渐进鼓掌,旨在影响周围的人参加进去。它先慢后快,先少后多,势如星火燎原,最终达到高潮。站立鼓掌又是一种。起立并站立鼓掌是最高礼节,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恐怕最难能可贵的鼓掌是鼓独掌。鼓独掌不是孤掌难鸣,它指在众人迫于压力而鸦雀无声时,一个人敢于起立鼓掌,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表示支持。最后一种是用食指快速敲击手掌,表示讽刺和嘲弄。

  鼓掌有时是正义得到伸张后的结果,但鼓掌有时也践踏正义和人格尊严。2006年,温州市第七中学的一名班主任因羞辱一女学生导致其自杀,被学生父母状告法庭。出庭时,温七中组织策划众老师在法庭上集体为被告人和其律师鼓掌喝彩,引起法庭骚动。听说,这些老师的掌声整齐热烈而持久,如尖刀般剜刻着每个善良人的心。当鼓掌不再是或不能是对正义得到伸张的“拍手称快”时,我到希望鼓掌成为擦拳磨掌的“拍案而起”。同时,中国有无数的会议,无数无奈的鼓掌。发自内心的鼓掌是因为情不自禁,“形乎外而戕乎内”是鼓掌者的苦难。什么时候中国人敢用有力的“慢掌”挑战官僚,挑战体制。

  一些幼儿教育心理家把鼓掌解释为幼儿的自发行为。当幼儿的哭叫无济于事时,他们试图拍手以引起注意。当高兴时,他们也拍手示人,因为他们笑不出声。可见,鼓掌是天生的,不是授意的。中国医学专家对手脑关系进行了研究,说鼓掌不但能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消除疲劳、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治疗末梢神经炎、手指麻木痉挛、高血压、便秘。在个别宗教里,鼓掌可没有任何医学或治疗效用。相反,鼓掌被视为猥亵神灵的手势,因而受到禁止。在个别极端脆弱的国家里(如当年萨达姆的伊拉克),鼓掌(还有握手)作为一种手势是对国家领导人身安全的一个威胁。尽管搜身百遍,谁知道鼓掌人在拍手时会从袖子里拿出什么样的凶器。

  古埃及人曾用河马的牙齿做成一对人的手臂,用来互相敲打发出鼓掌声音。为什么用河马牙齿?因为它的敲打声音很象人拍手。以后,一种两块木版合成的敲打乐器因运而生,用来模仿拍手、马蹄等声音并制造节奏。我有时看到美国人开会时站在人群后面,如果一支手拿着咖啡不方便,另一支手拍打大腿鼓掌。这也未尝不可,只要听起来象鼓掌。借用东西拍打是因为其音量比人的掌声大。在体育比赛场上,鼓掌被球迷和拉拉队的声嘶力竭和鼓号齐鸣取代。鼓掌显得太正规,太文气、太微弱。体育是竞技,夹杂着粗野。在激烈的较量中,球迷居然有时倒戈。我在国内曾看到球迷和拉拉队竟然为自己的球队鼓倒掌、喝倒彩。除非运动员不拼命,这些倒行逆施的观众不配“球迷”这个称号,充其量只是“赛迷。”球迷指死心塌地。鼓倒掌是叛变行为。

  记得早年在国内看转播的体育比赛,我对外国运动员们互相拍击手掌感到新鲜。我那时觉得这种互相祝贺不谦虚,中国人肯定不会学他们。如今中国运动员互相拍掌已经是司空见惯。作为一个词汇和一种形态,鼓掌已经繁衍甚久。它渗透于虚实合一的东西文化,其内涵外延仍在变化。2003年,中国滚石群星演唱的《为自己鼓掌》表达了对中国足球的期望。它也给予我们一个提示,这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为自己的生活鼓掌。也许,这才是鼓掌的真正意义。

□ 寄自美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