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出入息念 2

(2009-10-02 15:13:10) 下一个

第四阶段--‘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心我入息’彼如是学 

  第四个阶段是“‘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心我入息’彼如是学”,当你慢慢这样心愈来愈宁静,你的呼吸呢?“安息身行”,你的身心就会进入很平稳的状态,各方面的冲动、粗糙那些会没有了,你的身心进入到很稳定,就是“安息身行”。不是说呼吸全部没有,呼吸会进入若有若无、很微细的情况,“安息身行”就是身心很稳定、呼吸很微弱,身心进入止息的情况,但不是没有呼吸,它一样有微细的这些。

  这时候我一样一呼一吸,它再怎么微细或是说它停止,一样都要清楚的明觉,如果你的身心疲倦,到这里就是昏沉睡觉了。所以,为什么前面讲说要修好出入息,要有适当的因缘条件,这样才能够进入到微细的这些法,平时因为大家有在上班、工作,能够进入体会到多深,你就做多少。

第五、六阶段--觉知喜、觉知乐

      “觉知喜、觉知乐”,当你在打坐的过程中,慢慢会寻、伺……,以后讲禅定的时候,会把禅思方面再解释一下,因为有寻、伺、喜、乐,你的心有宁静下来,然后最重要的“喜觉知”,就是“喜觉知 ”和“乐觉知”,喜乐方面的产生不是来自于你在练气功,在那里修练、在那里企求,不是这样!那一种都是属于 “有为法”的喜乐,如果是练出来的,那不是真的,那是抓出来的,那是欲望投射出来的,那个不是。如果真正有掌握到心法、要领,当你在观“出入息法”,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领,反而身体里面的气脉、气血方面的阻力越少。

  当你愈放松、愈无所求,身体里面的气脉愈能够通畅,能够很自然、很通畅的运转,当你越有企求、越有在努力,你的内心是绷紧的,内心的绷紧反而是阻碍气血流畅,反而愈慢产生“喜觉知”、“乐觉知”。当你掌握到放松的要领,看到自然的法,很快就产生 “喜觉知、乐觉知”。但是当产生的时候,不要又是被那个禅相转走,然后又在抓那个喜乐,你一样保持如实的观察觉知,然后呼吸这时候它会退为一种背景,但是你一样一呼一吸,一样都可以清楚的觉知到,这是“喜觉支、乐觉支”。

第七、八阶段--觉知心行、觉知安息心行

  “觉知心行”、“觉知安息心行”的“心行”,就是你当下的喜受、乐受,事实上也是一种“心行”的展现,要能够清楚觉知到现在当下的觉受,以及当下所起的念头,到现在很舒服、很快乐,都能够要清楚觉知到当下的“心行”。

  再来是“觉知安息心行”,第四个阶段的“安息身行”是属于身体方面的,第八阶段是“安息心行”,前面是身方面的安定,后面是包括受方面也稳定下来,不管喜受、乐受、苦受,都是保持一个客观清醒明觉去觉知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这时候身心的稳定,包括念头方面,甚至进入无念、舍念,纵使在没有念头的时候,也一样清楚觉知到当下没有念头。当下有念头、什么起心动念,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就是进入“觉知安息心行”。

第九阶段--觉知心

第九阶段是“觉知心”

 层次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细,现在你的心能否保持清楚明觉,觉知现在当下心的状态,当下有没有迎拒的心?有没有抓取的心?有没有造作的心?都要能够觉察到。当下有没有我慢?有没有贪爱、贪染?有没有嗔恨之心?都要清楚觉知到。有时候在禅修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好像坐没多久,都有那么多的法喜,我怎么到现在都没有?……”你会在那里计较,或是打坐会要求快速、要求感应,要能够清楚觉知到那种企求之心,那一种贪爱的心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到。

第十、十一阶段--令心喜悦、令心等持

  再来是“念心喜悦”,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有法喜,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到。“令心喜悦”与第十一阶段的 “令心等持”,一个是心可动、也可静,当在动的时候,你也能够清楚觉知,在静的时候(令心等持),在心很平静、一种 “舍心”,你也能够清楚觉知。当然,心都要进入很微细,如果心很粗糙,是没有办法觉知到这方面。

  “觉知喜”是属于“受”,就是身、受、心、法,是要保持一个明觉,如果观心无常,事实上一方面因为是愈来愈微细,前面呼吸的无常,就要去体会。再来,“喜乐受”的无常生灭也要去体会,观心无常去体会到无常,心的无常是怎么样呢?要去看你每一个刹那的念头,念头的起起伏伏、刹那生灭变化,都是属于心的无常、念头的无常。

  “令心等持”就是内心平静、无念、清醒,亦即“舍念清净”的时候,也要很清醒的觉知。

第十二阶段--令心解脱

  “令心解脱”就是你的心跟境界不会黏著,因为很清楚观察你的心,当下有没有嗔、有没有贪?你都很清楚觉知,当境界现前考验的时候,会不会被境界粘著,你也很清楚觉知,当下心能不能解脱自在,你也可以清楚觉知,就是第十二的“令心解脱”。

以禅定、禅相方面来讲,因为事实上很多的禅定、禅相是很迷人的,结果很多修行人就是落入在、禅定禅相上面,然后在下座之后,就比较禅定、禅相怎么样,你的心是被禅定、禅相系缚住了,心都是没有解脱。

  当你的身心稳定,当下有没有贪、嗔、痴的心态,你也能够清楚明觉,这时候心灵是维持在相当高度敏锐、觉察的状况,这时候你就可以更进一步去体会。

第十三、十四阶段--观无常、观离欲

         前面这些过程都是让我们的身心,就像磨刀、一直磨,越磨慢慢就越来越利,到后来就是深度的“止”之后,再作深度的“观”。

  深度的“观”就是更进一步去体悟微细刹那生灭的“无常”,把“无常法印”从原来比较大范围的观察体悟,然后进入愈来愈微细的观察体悟。当你真正进入到后面的“心念住”之后,才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很微细的当下,那一刹那一直那一刹那的生灭变化。这一种“观无常”,都不是用头脑去想像的,不是说在那里“吸” 无常、“呼”无常,或是说这是无常,你还在用头脑分析思惟,都是头脑里面的知见、名相。

  所以,当进入到身、受、心的高度品质,都是言语道断,当下只有体会、心领神会,你才是真正体证到“无常法印”。事实上,第十三阶段的“观无常”就是体证无常。当你体证到“无常法印”,慢慢看到我们往昔的颠倒梦想,一直在抓常、一直在抓我,于是你就会“厌离欲”。真正有去观察到、看到它的实相,“实相”就是整个法界的展现,在每一个刹那的实相是流动生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常体。

  真正的“见法”是去进入到活在每一个刹那,去坐在“无常”生灭那一点上,这才是真正的“ 见法”,别人怎样卖弄玄虚这方面,你也要经历过一些错误,才知道什么是正确,不过有时候一些错误,也是很好的经验,但是如果可以避免,当然我们要避免这一段的冤枉,反正走过了,也都已经是过去了。我们现在知道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是直接契入到核心的解脱法,这样就可以,反正过去的“ 归零”,过去是好、是坏,都没关系!它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让我们现在就直接“归零”,重新现在契入解脱法,所以再来“观离欲”。

第十五阶段--观灭

  第十五阶段“观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你这时候真正可以体证到涅槃、无为、空的世界,这是一个“灭” 的深义;第二个“灭”的深义,因为当下的每一点,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一直在生灭变化,你知道的那一刹那,它就怎么样?你知道的那一刹那,它就马上消失、成为过去,即知即灭、即知即灭,当你的心进入微细的时候,会去体会到你知道的刹那,它就马上成为过去,你知道的那个刹那,它就马上成为过去,即知即灭。所谓的“灭”,事实上它都是这样一直在生灭、生灭、生灭,即生即灭、即知即灭、即生即灭… …。

  所以,“无常法流”的体会,是真正坐在那一刹那的点上,所谓的“坐”是很深、更微细,这一点能够体会、能够做到,是坐在“灭”上面,一直“无常”的现在,因为“无常”就是一直刹那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这时候还是有生生灭灭,亦即觉知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生灭、生灭。当你这一点坐稳之后,就可以体会到永恒的现在,候就可以进入涅槃寂静,当下的每一刹那,它就具足,过去、现在都具足,都在这当下这一刹那,这是超越时空,这时候“时间相”才会断掉,你是活在每一刹那。

  前面的无常现在,还有生灭,还会有“时间相”,当你慢慢坐稳之后,就可以体会到永恒的现在,但又不是一般落入常见的常,与一般去抓住永恒的常,又不一样,就是会进入到一般讲说涅槃寂静,有时候会用一个“常乐我净”的常来诠释,但是那个“常 ”,绝对不是没有体会到生灭变化“无常法印”,一般众生所抓的那个“常”,一般众生是在抓不变化的“常”,这样知道吧?当你慢慢要经历过这些之后,每一个刹那的生灭点,你都能够掌握到无常的现在,再来更进一步坐稳,才能够坐在永恒的现在,就是“涅槃寂静”所讲的“常”。

  但是这里的“常”,绝对不是没有体悟“无常法流”、“无常法印”的那个 “常”。事实上,永恒的现在就是你都坐稳在每一刹那,生生灭灭变化的那个点上面,因为用语言文字来诠释,没办法把神韵传达出来,要进入实修实证就可以体证到,现在就把更微细的讲出来,所以“观灭”就是更微细的。

第十六阶段--“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

  “舍遣”有两种意思,以两种层面来分析,如果是合为一致,就是断除种种的系缚、断除颠倒梦想。“舍遣 ”就是把种种的颠倒梦想舍除掉、遣除掉,种种的抓取、颠倒梦想都放下,清楚知道你能够放下种种的抓取,无我、无为的溶入每一个当下,接受每一个缘生缘灭,这是一种“舍遣”。另外一个“舍遣”的意思,“舍”就是放下, “遣”就是差遣,“遣”当作是一种承担。如果分成两个字,“舍”是一种放下, “遣”是一种提起;“舍”是一种放下,“遣”是一种承担。也就是能入能出、能放能提,能入三界、也能出三界,能出三界、也能入三界,能够入涅槃、也能够出涅槃的意思。

  如果是在禅宗“十牛图”里面,是最后面的第十个阶段,你不会执著在禅定、禅相上面,不会执著在一定要怎么样,不会的!你可入可出、可提可放,当你慢慢提升上来之后,就是所谓的生龙活虎、裟婆自现的情况。所以,当你修行到后来就像佛陀,一段期间的专心用功之后,于是“ 解脱道”跟“菩萨道”一起在实践了。“舍遣”就是已经进入到这样的阶段,一般你要从一、二、三、四这样下来,因为后面这些是愈来愈微细的,你粗浅的这些还没有做到,后面这些就会变成用头脑去想像,我们把“出入息念” 解析出来,当大家在实际应用,在家里就可以学著应用这方面。

  如果没有实修实证上来,一般人不清楚这些,很容易落入“喔!这是抓常”。所以,大乘讲涅槃世界、常乐我净,很多众生被文字所障碍住,在那里抓常、抓乐、抓净,只要“自我”不死,就没办法体证到“常乐我净”的我,只要还没有彻底体悟“无常法印”,没办法体悟到涅槃寂静那永恒的现在。

  为什么佛陀讲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住”?一定要掌握住体会、体证到现象的生灭现象,才能体证到涅槃寂静。如果你能体证到这里,纵然你去菜市场也是涅槃寂静,这是可修、可证、可达,绝对不是抽象的,绝对不是以头脑去预设,都是可以实际去修证到的。所以,掌握到“出入息法”这些重要的要领、原则,否则你再修十年,还是在“世间法”的“定”上面下工夫。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修之后,只要几次的这些训练,是可以见法的,所谓的“见法、断结、证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要在实际做这方面,就能够掌握到心法、核心、要领。事实上,正确的闻思就会有正确的修,就能够掌握到“止观双运”,处处都可以见到法。现在大家可以盘腿方式坐著,现在开始练习一下呼吸,在呼吸方面的出入息念,今天先练习前面长呼吸、短呼吸,以及一切身行觉知这三个步骤。当在你练习呼吸的时候,先找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以你最舒服的姿势坐著就好,你要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或是如果你不习惯于盘腿,只要说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也可以,所以姿势方面不是重点,也不要为了一个打坐的姿势,然后常常撑著、在那里对抗,那都不是重点。

  所以,姿势方面就是以你觉得很轻松的方式,能够坐比较久一点的姿势。不管任何姿势坐著,你的腰椎要能够挺直,最好是不要靠背,开始练习的时候最好是不要靠背,腰椎能够挺直,但是这个挺直不要用力,记得很重要的要领,不要用力。如果你没有挺直,我们一打坐、渐渐放松的时候,它会怎么样?除了酸痛以外,你的姿势很容易歪,容易累、容易歪,就好像我们叠砖块,如果没有叠正,叠没有几块它就会倒、会垮下,所以脊椎方面最好能让它维持一个正直、直线。但是,记得要领就是不要用力、不可以僵化,否则打坐下来会很累。

  调整一下,看怎么样的姿势,能够让你觉得舒服,要去掌握到要领,看你怎么样的姿势,觉得能够端坐,然后又能够放松,掌握到要领之后,好了!我们现在就开始。你眼睛要闭著或是要半闭,或是要微微张开都可以,反正就是最轻松的方式、最自然的方式,再来你要注意你的呼吸,最好是从鼻头的“点 ”开始,注意鼻头跟丹田这两个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如果你注意在鼻头,它是比较容易摄心、容易摄念头,容易收摄这个心下来,但是有时候注意力容易集中,有时候无形中会容易形成一种绷紧。

  所以,当你能够清楚觉知在鼻头附近,我们说呼吸也是一样,要从点、线、面、空间,这样逐步进去,我们今天来练习点、线、面。“点 ”的第一个点就是注意在鼻头,鼻腔里面也好,或是鼻孔外面的人中附近,这里也好,上嘴唇的地区也好,因为这里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气息的进出、进出,这是第一点。再来,如果慢慢的你要移到丹田,当你能够觉察到鼻孔进出的时候,因为它的收摄力很强,可以让你的心猿意马慢慢收摄下来,当你的心慢慢宁静之后,继续在鼻孔这里也可以,如果你习惯就继续在这里,如果你要转移到丹田,也可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