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学佛修道的意义

(2009-09-03 14:40:08) 下一个
佛学以及老庄学说的精髓要义和终极目的另有所在

其至高妙完备的人生哲学、心灵安慰学说以及完备的解释学的功能和价值只是佛学的浅层功能和价值,而世人往往误以为是其最大功能和价值所在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不仅饱含至为高妙完备的能使人生获得最好的空灵超越性和最大的安慰、解脱的人生哲学,佛学中更蕴含着至为高妙完备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分析学说以及至为高妙完备的解释学,可以说较之当今世俗学科中的人生哲学、心理学及其咨询学说以及解释学更为博大精深、高妙而完备。

       佛学是人类在遭遇生命之“轻”(闲极无聊、坠入肉欲之乐、空虚等)、“重”(挫折、打击、痛苦、不幸)境遇时最好的精神港湾和避难所,能给世俗的人们提供一定层次的化解和超越生命之“轻”、“重”境遇时的最佳方法,能使世人获得一定层次的超脱精神和空灵自在之感,因而可说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终极家园。

佛学在这里所提供的方法作用绝不是“阿Q”似的简单的“精神胜利和超越之法”,而是极具说服力、极深邃透彻、极具安慰性的,是至高妙完备和智慧的方法。但是这些作用和方法仅仅只是佛学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价值所在,事实上这也是其他一切好的宗教思想学说和中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哲学思想中所已经具备的功能和价值,可以说这不是佛学最根本、最重要、最独特、最奥妙的精髓要义所在;很多学者往往将此误认为是佛学最高的、最根本的功用和价值所在。这又是一种误解。

       在中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哲学思想中已经包含了提供人们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超脱、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而佛学的更深层次的、最根本、最重要、最独特、最奥妙的精髓所在是它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那就是通过佛陀和老庄倡导的息心净念、澄怀无住、空五蕴、去六根,少思寡欲的清心和“心斋”,通过“致虚极,守静笃”,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的实修亲证方能够得道见佛,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获得大圆镜智,达“中道”、“无为”的至地

  从另一个角度说佛学和道家学说的终极目的和精髓要义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人类无限可开发的智慧和潜能,即充分开启种子识、如来藏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高深学说。其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比唤醒基因层次的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还要来得无限深远。

  与佛学和老庄学说相比较,世俗的优秀的哲学思想之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由于这些世俗的哲学家、思想家在从事思考和研究的时候陷入了佛学所说的 “思维障”、“语言障”,以及不可避免的“我执障”。因为他们大多数要不就是过多地依赖语言符号、逻辑理性,或者要不就是过分地注重经验和实证,只相信理性的思考和实践能出真知,而根本不相信静能生智,极致的息心净念、澄怀无住、清心和“心斋”即“致虚极,守静笃”、空五蕴、去六根能够获得无上的智慧即获得大圆镜智。对这一问题非常值得进一步的剖析,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作展开讨论。

  下面我想简要地谈一谈什么是学佛所倡导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在这一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认为学佛和修炼的初期目标应当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备的宗教信念体系,有利于使现代人逐渐深刻地意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灵、宠辱不惊、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机,以至最终能够培养出以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态度,如此将有助于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极积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人生境地,而终极的目标则是: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佛学和道家学说的终极目的和精髓要义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人类无限可开发的智慧和潜能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高深学说。

       劝世、劝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佛学精髓要义的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修炼,充分开发自身的无限潜在智能、得道成佛的大法。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根本法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也就是通过佛家倡导的澄怀无住、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通过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心斋、坐忘获得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成佛。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澄怀无住、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总之,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

节选于  杨全: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