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道德经 第 2 章

(2009-01-17 11:48:07) 下一个

觀徼章

【註】
恭聞大道之玅 不無不有 不色不空 物物全彰人人本具 乃天地末始之大象 乾坤未立之祖根也
不屬思求 非從言會 學道之人 果能 離分別 絕名相 歸道德於身 以無為而應物 不起美惡之想 不生有無之見 不設難易之?
不有長短之爭 不行高下相傾之事 不作音聲逆
順之為 或治國 或其家 或修身 絕無支離纏繞之弊 除卻牽強慠忤之心 此等所為 則萬有之實理未嘗不空 萬事之幻境 未嘗不真也
到此天地 雖不以道德自居自有 道德之功力 終身不去矣
此章是太上伐妄歸真之旨 教天下之人 觀徼而入妙之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註】只此皆知二字 其惡其不善 便從此處有之矣 大道之妙 美者貴乎藏 善者貴乎隱 譬如天地之化工 造物之神機 循環無端 無始無終

人不能知也 皆知之美 皆知之善 是已顯著於形迹 人人欲得 事事安排 不知美之為美 善之為善 惟獨自然 惟獨無為
以皆知之美而為美 則暴于外而未必有公物之實 已皆知之善為善 則衒于迹而未必有真罩?

焉得不謂之惡乎 焉得不謂之不善乎
故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四句

故有無相生
【註】故之一字 一切事之因 承上文而言之者 謂之故
有之一字 譬如有天地 有人物有形器 有名象者 皆謂之有
無之一字 譬如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希夷微妙 可以神會 不可以名言者 謂之無

相生二字 即是生生不已 變化不窮之義 當時太上恐後人見有執有 認無執無 所以發明有無相生之旨 人皆知有之為有無之為無不知有而不有者 乃是以有入無也 無而不無者 又是以無入有也 是故有無不顛倒 則陰陽之反覆 陰陽不反覆 則相生之道不立矣 此所以有無相生之妙 隱顯莫測 變化無窮者此也
文中言有無相生六子 蓋是此義

難易相成
【註】難之一字 譬如心思不能到 人力不能勝 或天時 或人事 背亂乖違 不能成就是以謂之難
易之一字 譬如不有造作 不用心機 自然而然 無為而為 是以謂之易
不知
難者不可徒畏其難 妄生穿鑿 多做安排 因物處物 隨其自然 則難者自變而為易
易者不可徒忽為易 任意悠游 怠荒忽略 物來不順應 事至不能通 則易者亦變而為難
難之成易 易之成難 難易之相成 皆是用心于見解和知覺 迷執於有欲有為
若能以道識妙 順徳識竅 雖至難之事 未嘗不容易而成也 故曰難易之相成一句

 

長短相形
【註】天下之事  有長必有短  有短必有長  

譬如人以人為長  而我有長於人者  則我為長 人為短矣  我以我為長  

而人有長于我者  則人為長  而我又為短矣  

相與比並  眼見之長短  無所不見矣  

修道之人  果能明長短之理  不起是非人我之情  不生太過不及之念  何有長短之分  

故曰長短相形一句

 

 

高下相傾
【註】高者不可為下  下者不可為高  各安其本分  循其自然  安有相傾之理  

惟高者自負其高  而有凌物傲世之氣  是高者傾於下   

下者不自安其下  而有欺上滅長之心  是下者傾于高  

高下相傾  皆是捨道之希夷  貪身外之閒氣  肯曲己全人  不生忌妒  其高其下  不待勉強  自有一定之實理  而不易矣  故曰高下相傾一句

 

音聞相和
【註】凡天地之間  五行成物  而水火木金土  無不有音聲焉  

金空則響  響則有聲而音和    火烈有聲而音和    土為缶器有聲而音和  

聲中有音  音乃成聲  無物不有音  無物不有聲   聲因實而虛鳴   音因虛而空應    陰陽互合 生於自然  所以為音聲相和一句 

 

前後相隨
【註】前後二字  無名之始謂之前  有名之後謂之後  天地之始終  人事之循環  皆有前後相隨之義  

一静一動  互為其根者  陰陽之相隨  

一寒一暑  造成四時者  氣候之相隨  

由此而推  一反一正  一去一來  一清一濁  一消一長  莫不是此相隨  故曰前後之相隨  

蓋是此義  以上六句  是太上破天下之人  當知美惡之事  不可惑於有為之義  

大道之實理  本不分美惡  不辨有無  難易  長短  高下  前後  莫不渾融一貫者  

但因天下之人  以有為為美  以有為為善  種種對待之微機  雖欲止之  豈可得乎  人能去此六種之妄見  真妄兩忘  觀妙之門  自此而入矣

  

  

 

是以聖人處無之事  行不言之教
【註】是以二字
  乃是承上起下之辭  

無為者  自然之大道  本無所為  故以無為言之  

不言者  因自然之大道  本無所為  又且無所言也  故以不言明之  

 

細想天地司其覆載  聖人司其教化  聖人之道德  便是天地之元氣  

天地以無心而呋?  聖人以無為而教民  

天地以不言而善應  聖人以寂靜而感通  

所以處無為者  蓋因不待為  

而事始成  行不言者  亦因不須言  

而教始明  感而遂通過而即化    過而即化  

即是無為而為  感而遂通  即是不言而言也  

經中教人  皆是性分中本然之妙理  不過欲人自悟其本性而已  性外何曾多言一字  

故曰是以聖人處無之事  行不言之教二句 

 

 

萬物作焉而不辭
【註】此句言天地生成萬物  千變萬化  自然而然  當作而作  未嘗辭而不作也  

可比聖人教化萬民  千變萬化  自然而然  當行而行  亦未嘗辭而不行也  

故曰萬物作焉而不辭一句 

 

 

生而不有
【註】此句言天地以無心為心  生育萬物皆自然而然  未嘗容于有心也  故曰生而不有一句

 

 

為而不恃
【註】此句言天地雖然無為    無為之中  自有不為而為之妙用  不求人知  不求人見  即是化工之巧  未嘗自恃其能也  故曰為而不恃一句

  

 

功成而弗居
【註】此句天地生萬物之形  成萬物之性  其功雖然莫大  何嘗以功自居乎  可比聖人養育萬民之生  成就萬民之性  令一切天理完全  無餘無欠  其功亦莫大焉  若以此功求之於聖人  聖人忘己無私  亦不自居其功矣  故曰功成而弗居一句

夫惟弗居  是以不去
【註】夫者是指上文之辭
  

惟者獨也  居者處也  因聖人不肯自處自任其事  以虛心應物  忘名忘相  無我無人  不見有為之迹  不立教化之名  故曰不居  

細詳道德自聖人而立  教化隨聖人而出  聖人之心  雖然不居  其功終亦不可得而去者  蓋以道德高於天下  天下後世未嘗不歸功於聖人者也  譬如大海之水  萬派千流  不求歸而自歸矣  故曰夫惟弗居  是以不去二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