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

流水主人长醉客, 他乡居处成故乡
正文

情人节, 聊点爱情

(2009-02-11 16:58:25) 下一个

情人节要到了, 聊点闲书里的爱情故事。 能千古流传的故事, 肯定有什么地方, 值得看一看, 甚至想一想。 书是多年前看过的,有些细节一时要查也没有那么方便, 不确切的地方以后再修正吧。

唐人传奇里最著名的大概要算上这两篇: 元稹的《莺莺传》, 和蒋防的《霍小玉传》,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说过。 这两篇爱情小说后来都被改编成了戏剧, 影响一直到一千多年后的现在。 两个爱情故事, 一个发生在写书生和良家女子之间的, 另一个是书生和妓女之间的, 属于社会的两个不同层面。 两个故事原来都是悲剧, 又都被后来的作家改编成了喜剧。

《莺莺传》写的是书生张君瑞出游, 寓居在(山西)蒲州普救寺里, 恰巧与途中暂住在这里的崔氏母女相识。 郎才女貌, 属于那种一见着就来电的情况。僻静的古庙, 有主角, 有条件,就有了两情相悦的故事。 崔莺莺美且有才,她的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写的一幅好景致。 不过张生认为诗 带有几分挑逗的意思, 心有灵犀, 身行矫健地翻墙入室, 成就一段偷情的姻缘。 对迷情中莺莺的描写, 有“疑似仙人”的文字, 可见其美的让人心动。 神仙样的日子, 梦幻般的流连, 一个月一定很短很短。

后来张生又去蒲州看望过崔莺莺, 分别的时候,矜持的莺莺说了一段话: "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 意思是说, 始乱终弃, 你要是跑了我也没什麽办法。 若能善始善终, 当然最好, 我肯定领你的情, 咱们的海誓山盟也算有个交代。 你的忧虑, 带来我的不安。 可以看出, 莺莺对这段感情的结局还是有很严肃的期待的, 对始乱终弃的可能, 也有思想准备。 这以后书生的仕途好像并不顺利, 传奇有“文战不胜, 遽止于京”的文字, 大概是落第不中的意思吧。 此后一年多, 男女各自婚嫁了别人, 渐行渐远。 张生最后一次去拜望已婚的崔莺莺,没有被接见, 很痛苦的样子, 其中无奈, 可想而知。 从崔莺莺的诗“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看, 她的感情似乎很复杂,感动, 留恋, 幽怨或皆有之。莺莺最后的赠别小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意即分手的事就不要提了, 当时花好月圆, 现在已时过境迁, 旧梦难再。 若是还有爱我的心, 就照顾好你现在的夫人吧。 对曾经的感情和爱人, 这样一种冷静达观的态度, 是真切的也是现实的, 让人没法不感动。 我猜, 此时的张生, 肠子一定疼的很厉害。 这一别, 就是永远。

作者元稹在诗上与白居易齐名, 诗体时称“元白体”, 诗风浅显直白, 风靡一时。 在仕途上, 元稹善于处理各种关系, 官做的风生水起, 一直做到宰相, 有“巧宦”之称。有说法元稹假托小说中的张生, 实际上写的是他自己的一段经历。 《莺莺传》中的言辞, 也有为张生始乱终弃的做法开脱的意思。想来以当时的环境,张生所为, 对莺莺的伤害还是有的, 文以饰非, 就更有些过分了。 所幸莺莺的结局还不错。

500 年后, 这个故事被元代的戏剧家王实甫改变成杂剧《西厢记》, 流传甚广直至如今。《红楼梦》里的女子提到“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句子, 就是从《西厢记》里来的。较之唐传奇, 剧本里增加了很多的细节, 有香艳的句子如“温香暖玉抱满怀” 之类, 几乎是少儿不宜了。 丫头红娘几乎成了一个主角, 形象生动可爱, 以致张生也有“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 怎舍得你叠被铺床”的感叹。 显得张生有些贪多无厌的滥情, 但的确很有真实感。 偷情的描写细腻优美, 如工笔图画, 远非现在的作品可及。 影视导演们真的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去弄明白: 性的美感和女人的裸露程度, 和床上的杂技, 是距离多麽遥远的不同概念。 在戏剧中, 故事始乱终弃的结局被改成了皆大欢喜: 土匪围困寺庙, 张

生的朋友白马将军解围, 老夫人首肯, 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本文字精致, 对有点时间看闲书的人来说, 《西厢记》颇值得一看。

 

《霍小玉传》大约出现比《莺莺传》稍晚, 写的是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霍小玉是霍王庶出(小妾的孩子), 霍王死后被逐出家门, 流落成了歌妓, 色艺俱佳。 中了进士第二年, 名门之后李益来到长安, 参加拔萃科的考试。 在长安, 李益与霍小玉相恋,感情上双方都陷得很深, 这种情况, 在那种莺歌燕舞的场合, 应该说是很难得的。 后来李益被选派到外地做干部(授郑县主簿),临行前向小玉发誓, 要回来娶她, 白头偕老。 其实霍小玉对这段感情的期望值本来并不是过分的高, 阅人无数的她对“一旦色衰,恩移情替”的故事毫不陌生, 也清楚两人间地位的差异造成的困难。 她只是希望能与李益共同生活美好的八年, 之后你就随便爱娶谁娶谁吧, 自己则可以选择出家修行。 但是, 就是这样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李益离开长安归家后就变了心,另娶了贵姓女卢氏。小玉相思成病,卧床不起。侠士黄衫客激于义愤,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悲愤交集,痛责李益,气结而死。冤魂化作厉鬼,使李益夫妻不和,终身受到猜疑与嫉妒情绪的困扰。

从李益的表现来看, 他的愧疚表示他也不是心如铁石, 情还是有的, 只是流于轻薄, 太容易为现实利益所改变。 历史上描写妓女爱情的名篇, 《霍小玉传》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篇, 出现早, 也典型。 作者似乎是在无意之间, 把霍小玉和李益的感情平等, 坚定地置于他们间的地位差异之上, 显示出很超前的人文思想。 在西方, 这种思想的出现迟到大约近一千年之后。 有一点我一直不明白, 以今日中国的繁荣娼盛, 何以就鲜有描写妓女的好作品问世呢? 希望这不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 历史总是需要一点最基本的真实感。

《霍小玉传》 的作者贾防除了此传奇外不很出名, 但是书生李益确有其人,是中晚唐有名的诗人, 李益与霍小玉的故事据说也确有其事。

李益的《江南曲》现代人很熟悉: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中写一个嫁给商人的孤单少妇怀春的感受, 浅易明白。 好的诗不一定非要有华丽的辞藻, 铿锵的音调, 诗是一种表达, 有时候意境到了, 途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李益对女子的感情心理了解得如此清楚, 是不是与他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呢?《旧唐书》中有李益传, 说他: “多猜忌, 防闲妻妾, 过于苛酷”, 看来是个很大的醋坛子。 事情严重到影响他的政治前途的地步, 可见确实是有些过分了。 当时社会上把这种老公猜忌过分的毛病, 叫做“李益疾”, 其大众影响,可见一斑。 这些背景, 倒是和《霍小玉传》的故事情节相符合。 至于《霍小玉传》的细节有多少是李益的真实故事, 有多少是演绎, 就很难考据了。

明朝的剧作家汤显祖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名剧作《紫钗记》。 同样的把结局改成了喜剧性的, 朝廷赐官, 赐婚, 两人幸福美满云云。 剧作的文字典雅优美, 细节已经不记得了。

 

在这两个原本的唐传奇里, 男人自己笔下的男主人公都不是很正面阳光的形象, 多了几分懦弱, 少了几分担当。 从两个故事的流传, 变迁, 最后成为圆满的喜剧, 可以看出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心理。 人们总是希望美好的结局, 怀着“愿天下有情人, 终成眷属”的良好愿望。 时代的变迁反映在各个方面, 在感情生活上, 人们的习惯, 和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是,善良的意愿和真诚的行为,一直是好的准则, 古今都是一样的。真诚和善良成就了人类的情感之美, 生命之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