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哈佛假校训”引发的真教训

(2014-09-03 05:01:58) 下一个

2014-09-02 临风 ijingjie

《境界》 独立出品#经典回顾#

 

“哈佛假校训”引发的真教训

 

文/临风

 

有时候,假的比真的更动人,更有吸引力,更懂得利用人们的心理。因“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所闹出来的风波,就是典型的例子。可怕的是,知识变成真假不分的宣传广告,信息变成夺取话语权的手段,所谓“真理”也就不过是失去光环的“口号”罢了!


“校训”(motto)是学校的“座右铭”,用以表达学校最关注的价值,特别是在开学时节更多被人提起。不过,校训也会逐渐流于形式,甚至被人遗忘。举例来说,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北京大学校训?网上流传的北大校训有好几个版本:有说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有说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有说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更有人说,蔡元培立下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其实,今天北大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姑且不论这四点是否适合拿来做校训,有这么多版本就说明,校训并非全校师生所真正关注的。


为什么哈佛假校训会被拿出来炒作?更重要地,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受骗?不但受骗,在哈佛当局2009年提出澄清以后,人们还在继续上当,好象他们愿意上当一样。这是为什么?

假校训暴露的真问题

当然哈佛的光环是个很大的因素,不过,这不是个孤立事件。记得几年前,许多人喜欢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的话来批评中国的教育。“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最后发现,这段话根本是捏造的。因为流传太广,耶鲁大学经查证后,公开否认前校长曾讲过这段话。


作假、骗人的事全世界都有,可是,《维基百科》为什么不容易长期出错?因为在开放的前提下,公众纠错的功能得以大大发挥。如果一个社会信息传递的管道相对封闭,那么公共信息互相检验的功能就不容易发挥功能。如此,谣言与误传就有了市场。


其次,许多人喜欢诉诸权威,追逐名校,加上智识上的懒惰,不重视信息的真实度,也是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国人求真的精神远远不及“实用”的诉求,只要对我有用,不论真假对错都会拿来使用。因此,在哈佛假校训中才会出现诸如“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这类常见于高考补习班墙壁上的励志口号。至于“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教育程度代表收入”等冒牌校训的流行,则充分暴露了国人对待知识的功利心态和追求成功的价值导向。

消失的基督精神

美国名校的校训本来也是代表建校的初衷。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真理”与“自由”这两个词出现在美国大学的校徽和校训上的频率最高。其灵感多出于耶稣的一段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哈佛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始于“哈佛学院”,1636年设立,目的是训练“公理会”的神职人员。距五月花号登陆不过16年。


十年后(1646),哈佛学院定下“校规”(Rules and Precepts)规定“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上帝、认识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并让每一个学生因此把基督作为一切健全的知识和学习的根基。让每一个人因为明了上主是智慧的源头而暗自祈祷以求努力装备自己,寻求来自上帝的智慧”。并且规定,每天必须阅读圣经至少两次,以增进神学与逻辑的能力,并学习实际的与灵性的真理。


1692年,哈佛设定了以“为基督和教会的真理” (Truth for Christ and the Church)作为校训,并写在校徽上。原文是用拉丁文写的“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真理”这个字在校徽的正中央,它分布于三本打开的书上,两本书朝上,一本朝下。根据哈佛网站的解释,这代表人的“理性”有限,需要上帝的启示。当时的校长是因克瑞斯·马瑟(Increase Mather,1639-1723)(1685-1701),他是位清教徒神职人员。


不过,随着文化环境的逐渐多元化,哈佛大学的性质也逐渐地在改变,它从训练公理会的神职人员到开放训练唯一神论教(Unitarianism)的神职人员。1806年上任的校长本人就是个唯一神论者。所谓唯一神论,那是个否认基督教三位一体和基督神性的宗教信仰,一般将之划分为自由派的基督教。这反映出整个智识界在走向开放、自由的风气。


1836年,在哈佛庆祝两百周年校庆的时候,校长宣布,在档案室找到了一个200年前的校徽设计图案,上面仅有“真理”这个字。1843年,这个图案被正式采用至今。哈佛的校徽以及校训就被简化为“真理”了。


据《我在哈佛遇见神》一书记载,高曼(Ari Goldman)发现,当初所设立的校训“真理”,其实“正是确认耶稣基督乃终极真理的另一种扼要表达”。只是,当这一校训重新被采用时,人们在意的是,基督与教会的字眼从此在校训中消失。

哈佛校长与审巫案

任职期间为哈佛设立校训的因克瑞斯·马瑟,也因为一起塞勒姆审巫案(Salem witch trials)而著名。


背景是17世纪的新英格兰,在波士顿近郊的塞勒姆小镇。清教徒们整个人生都围绕在教会聚会的周围。他们的信仰比较极端,除了没有音乐伴奏的圣诗,一切的音乐、艺术、玩具、庆祝圣诞、庆祝复活节等等,都在严厉禁止之列。在那个封闭的时代,人们对巫术特别敏感,很多不能解释的心智异常状态都被诊断或解读为巫术的危害。


1692年有几个少女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她们开始呈现昏睡状态,后又发出尖叫声,乱扔东西,有时身体抽筋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接着,其他女孩也出现同样的症状,恐慌笼罩了整个小镇。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这很可能是“跳舞病”的一种表现,病因是种寄生于黑麦的真菌“麦角菌”。不过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镇上几个女人施行巫术的结果,于是对这些女人严刑逼供,结果越闹越大。塞勒姆审巫案最后株连甚广,前后一共有20多人被处死,200多人被逮捕监禁。


当时,哈佛校长因克瑞斯·马瑟以及他的儿子,名牧柯顿·马瑟(Cotton Mather)都是该案的主要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极有影响力,连主张审判“巫师”的州长与审案的州大法官都是他们推荐的。虽然他们曾经写信给法院,呼吁法庭要谨慎使用“幽灵证据”(spectral evidence,即法庭上使用梦境与幻象为证据),但他们是坚定支持审判“巫师”(主要是“女巫”)的。


事后,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个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贵格会(17世纪源于英国的一个基督教新教派别)的Thomas Maule,他在1696年开始公开批评清教徒领袖们在这个案件上所犯的错误。之后,经过多年的详细考查,布商Robert Calef写了一本书暴露内情。舆情开始逐渐转变。1701年,因克瑞斯·马瑟在压力下辞职。以柯顿·马瑟的名望,也终究没能接替乃父作哈佛校长。接续因克瑞斯作代校长的同样是一位清教徒牧师Samuel Willard,但他是位坚决反对审判“巫师”的人士。十多年后,整个案件终于得到完全平反。

真理如果被垄断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理念(意识形态)如果以有组织的形式成为唯一的“真理”,不容异己或异声而一支独大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中世纪时天主教会的腐败就是历史上一个显著的例子。因着人丑陋的天性,如果掌管与诠释“真理”的人有了绝对的权力,失去了制衡,那么人的理性思维、是非心与正义感就很容易受到扭曲。这是个千古不变的硬道理,不论是什么信仰,或是什么主义。换句话说,高度的同质性并非祝福。


就以1692年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来说,那是个清教徒的时代。无可讳言,清教徒从信仰而来的道德操守,对后来的美国立国精神有很重要的贡献。不过,当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权力集中时,这就像近亲繁殖一样,缺点加强了,盲点出现了。这就是1692-1693年塞勒姆审巫案发生的背景原因。


饱学之士,又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情操如马瑟父子,竟然会主张处死“巫师”,因为他们误以为自己对圣经的解读是绝对正确的,他们认为一切“交鬼”的“异类”在法律下都是该受到咒诅的,他们的权威地位又无人敢挑战。审巫案就是这样造成的悲剧。问题不是出于对基督的信仰,问题出在权威垄断的体制,出在要求意识形态的纯洁。


早年的北美洲殖民地,大家想法相同,背景相同,社会的同质性很高。但是由于新移民的不断增加,面对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宗教背景,那些只适用于同质社会的观念和做法就必须调整。更重要的是,在有充分选择并尊重选择的条件下,一个人所作的决择,特别是有信仰力度的决择,才更真实、更坚固。


19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哈佛大学的“世俗化”也就随着文化逐渐转型的发生,犹太教、伊斯兰教、唯一神教的学生开始被接纳进入校园。哈佛的校训也就从“为基督与教会的真理”演变成“真理”。


对创建哈佛的清教徒来说,把上帝与学术分开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无法想象哈佛成为一个世俗的单位。哈佛“基督教道德”的教授彼得·葛梅兹(Peter J. Gomez)2006年对《哈佛红潮》校刊的记者说,哈佛最大的改变发生在1869年,新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上台。他以唯一神论和爱默生的理念治校。艾略特说:“学术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一个开放的心灵,训练缜密的思维,传授哲学方法,累积历代的思想,并贯以谦卑的态度。这就是大学在今天服事基督和教会的方式。”


也就是说,哈佛不再把立校的基础建立在某个特定教派上,它教育的目的也不再仅是神学上的装备,艾略特把一个地方性的院校转变成了一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在这里求真、求知。但由于知识和真理不限于圣经,而上帝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一切的真理也都应当是上帝的真理。


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在2002年的毕业典礼上也这样说:自从建校开始,“真理(Veritas)的意义就是神圣的真理。至终,真理不是从理性推演而来,乃是从信心得到。”

这表达一种信念,真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不应当是偏狭的、排它的,因为上帝是伟大的、宽宏的。在这个广大的意义上,追求真理也就是追求上帝的真理。而且,若是由人推演而来的真理,学而知之,人难免骄傲;出于信心则意味着人要谦卑地领受真理,信而知之。


然而,如果缺乏了个人对上帝的回应,仅仅是在“广大的意义上”追求真理,人的追求向谁负责呢?与世俗化的信念有何区别呢?

哈佛作弊丑闻

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曾经如此描述美国:如果印度是全世界最有宗教心的国家,又如果瑞典是全世界最没有宗教心的国家,那么,美国就等于是印度人受到瑞典人的统治。他的意思是说,美国的底层大众是有宗教信仰的,可是,美国的精英阶层是被无宗教信仰的人所把持。这句话不无几分道理。哈佛这个顶尖学府今天就是培养这批精英的温床之一。


美国名历史学家乔治·马斯登在1996年出版了一本书,《美国大学的灵魂:从新教传统到无信仰的建立》。马斯登认为,这种在“广大意义上”的基督教精神,不过是一个“灵性化的启蒙式理性主义”罢了,那不过是没有新教内涵的自由派新教主义。结果是,传统价值和基督教信仰被边缘化了,不但无法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更变成了精英们为了表现独立思维最喜欢攻击的靶子。


多元化带来的相对主义,已经造成了恶果。虽然求真仍然是哈佛的传统,但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是逐年下降,因为再没有人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善的。


2012年爆发的丑闻就是个例子。校方发现,一门有279名学生选的课,其中竟然有至少125名学生集体作弊。在这个求职越来越艰难的现实之下,分数必争,人们认为这不是个孤立事件。有心人开始呼吁要加强哈佛人的诚信教育。其实早在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时,许多涉嫌者都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当时就有人批评,美国的商学院缺乏道德教育。


为什么许多精英们听不进基督教的信息?精英社会的群众心态所产生的压力当然是个原因。不过,更基本地,是否基督教会用次要的议题作为批评世俗的武器,或是用反智的方式传达信息,或是传播一个服务社会的廉价福音造成的?如果不能很有力,很准确地把耶稣基督真理的信息表达出来,以挑战人的短视、骄傲和无知,影响力自然有限了。这是否反映了许多教会在内部也不能胜任地传达基督的信息?


真正的信仰不怕求真。人只有用谦卑的态度求真,承认自己并非全知、全善、全能,才真是真理的学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