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收到朋友的两条微信。
“手里握着华谊50万的股票,到底抛还是不抛?
“今晚看完《私人定制》首映场电影后,决定马上出货!”
这个哥们儿动作还算快,第二天大清早果断抛掉,估计不会被套牢,面对网上对电影的差评如潮,他庆幸自己跑得快。
电影本来是一个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故事,延续了17年前的《甲方乙方》的路线,影片的口号是:成全他人,恶心自己;风格也延续着王朔+冯小刚式的戏虐,应该是众望所归,皆大欢喜。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我那位抛了股票的朋友骂道:谁要是花钱看这部电影,那真是成全了他人,恶心了自己。
影片中的造梦公司,不论你的梦想多么荒诞,多么奇葩,都能帮你实现“好梦一日游”。“成全”在这里,就是帮助人实现梦想,尽管这个梦想很短暂,很超现实。
让我们看看百度知道上是怎么解释的。
◎成全 chéngquán
(1) [help achieve (his aim);help succeed]∶帮助人使实现某种愿望
如:成全这门亲事
(2) [complete;make thebest of] [书]∶完满无缺
中国人说成全的时候,在我们熟悉的影视和语境中。
“您就成全了我吧!”
“好,今天我就成全你们吧”。
在传统成全模式中,成全他人者总有那么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成全他人是自身功德圆满的晋升。被成全者总是卑微伏地、感恩戴德,仿佛是蒙了很大恩惠。
《私人定制》中葛优和白百合等四人组成的公司,为了服务好客户的梦想,传递着一个信息,“我可以成全你,但我真的感觉很恶心”;既然恶心还去做?那究竟是为什么?为了赚钱呗。
如今这年代,艺术家们也都讲节操,都鄙视那些“躺着把钱挣了”的人,大家都乐于标榜自己“站着就把钱挣了”。如今的电影市场,究竟是导演成全了观众,还是观众成全了导演?
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中,刘德华扮演的贼,为了成全傻根儿“相信世界上都是好人”的梦想,牺牲了自己,打动了很多人;而到了《私人定制》中则价值观非常混乱,让人不知所云。
记得一位奥斯卡评委会的电影导师来中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为什么难以进入世界主流视野,主要还是价值观有问题”。《私人定制》中的“成全他人,恶心自己”的价值观和故事,西方人绝对看不懂,更无法理解。
我们总结了几种“成全和恶心”的常见模式:
成全了别人,恶心了自己
恶心了别人,成全了自己
没成全别人,恶心了自己
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最高境界)
慈善家陈光标在灾区用钱砸老百姓,强迫灾民举着钱与他合影喊口号,在他自己看来是“成全了别人”,但很多人认为是典型的“恶心了别人,成全了自己”;而前一段时间,在美国的旧金山,全市包括市长,为了帮助5岁白血病男孩实现蝙蝠侠梦想,整个城市上演了一场真人秀,上千人志愿参与,小孩玩得很开心,大家也很开心,被广泛传为美谈,这是典型的“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同样是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竟然去成全一个平民父亲“想见儿子活着回来”的愿望,去拯救一个普通的士兵,死了很多人,耗费那么大的代价,值得吗?西式的成全,总有救赎的味道,强调的是恩典,总带有悲天悯人的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的成全的故事,强调的多是自残或自虐,为获得外界的肯定和赞扬,总让人感觉那么些别扭甚至变态,如传统24孝中的卧冰求鱼、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的故事。
中式的成全的故事中,总是为了亲密关系或所爱的重要的人去做,为了亲情、友情或爱情奋不顾身,或为了获得某些好处,或是利益,或是提升自己道德优越感;而西式故事中的成全,更都是为了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仇人去牺牲自己;
真正的成全,是在成全或满足他人的同时,自己反而是心甘情愿,并且乐在其中;需要有真正的“大爱”在身上。如果没有这种爱,我们既不能成全自己,更不能成全他人。
英国著名作家 CS Lewis路易斯提出了人类的四种爱,亲情、友情、爱情、圣爱(Agape),他指出了前三种的“人间的爱”并不可靠、甚至有沦为魔鬼、毁灭人生的危险,所以,必须有仁爱来加入,必须有圣爱来转变;人类的爱必须有超人间的基础,必须有超人间的目标——那就是书中所说的“大爱”。
允许圣爱进驻其中,自然之爱就会转变为仁爱,能够爱那些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
谁能成全我们残破的人生?成全只能来自完全者----上帝。
人的爱是有限的,是需要条件的, 如果没有圣爱,人不可能没完没了地成全他人,再可爱的人,也有让人厌烦的时候。
只有你被完全者得着,活在圣爱(Agape)中,圣爱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才有力量和恒心去爱他人,即便是那些不可爱之人、不值得爱的人。
以此去“成全”他人,不会“恶心”自己,反而带着神圣的呼召和使命感,因为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