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战役之所以争议颇多,是因为它的特殊性

(2009-07-24 12:40:27) 下一个
真正了解淮海战役的人都知道,毛说“粟立第一功”是最准确地评价,而立第二功的人当属刘伯承。不过,没有毛的全盘定夺,粟刘二人之于共军的功劳,不会超过杜聿明黄维们之于国军的功劳。

毛说淮海战役的结果,两边的最高统帅都没有想到,确是事实。这么大的战役,居然双方都没有事先周密筹划,打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堪称围棋中的“屠大龙”。

粟裕首先在思想上,和军事准备上奠定了在江北寻敌大决战的战略雏形,并独立指挥了后来成为淮海战役的前半段,而且打得非常精彩,首歼黄伯韬。

顺着双方军事态势你呼我应的发展,中野刘伯承首先看准扩大战机的机会,构思了两个野战军协同实施大合围的战略结局,把粟裕眼里的小淮海,改造成了最后的大淮海战役,但嘴张得太大吃不下,最后又不能不求救于粟,一起吃掉了黄维杜聿明,也为此崩了牙。

而始终把握全局,不断取舍修正作战意图和方案,把部下们的军事争论和敌我战局的发展牢牢控制在最正确方向上的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战略决策才能,远非蒋介石可以企及。

客观地说,如果给粟裕足够兵力兵权,两个野战军都任其调度,相信粟裕一个人也能从小淮海打成大淮海。粟不缺谋略胆识,但缺统帅威望,后获“第一大将”的封号是最恰当不过的。

相比之下,刘伯承甚至没有胆量打出一个小淮海,其实不过是中野部队实力长期较弱的原因,但刘伯承的战略眼光应可排共军第一。

毛泽东雄才伟略,知人善用,颇具军事大家风范。

邓小平除了被毛泽东封了个书记,实际上是为统一协调那几位军事将帅,确保两野合作二大于一的作用,除此之外,淮海战役基本上没他什么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