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话说赵云(加强版)

(2004-11-05 15:43:06) 下一个
“三国演义”中,除了曹操刘备这两个军阀典型之外,还着力刻画了诸葛亮、赵云这两个将领典型。赵云的形象就是智勇双全,所向无敌。因此,赵云的人气和威望极高。 然而,查陈寿的三国志。关于赵云,只记载了长坂坡救了刘备老婆孩子一件事;评价只有“爪牙”一词。赵云的职位也不很高,只有亭侯(最小级别的侯),位列四大将之后。在蜀汉的权力榜上,估计只能排在第7位左右。于是,有些爱翻史书的人,就很瞧不起赵云。------ 不过,罗贯中并非与赵云有故旧亲戚关系,为何选中了赵云作为智勇双全,所向无敌的代表呢? 原来,蜀汉不设史官,所以没有正史的记载。而陈寿成书急,又比较严谨,加之其人来自于蜀但仕于西晋,在政治上也要谨慎些,所以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对待蜀汉史。这样一来,大量的赵云的事迹就被忽略掉了(敌方将领的业绩当然不可以宣扬。陈寿也必须回避他对蜀汉的感情)。到了东晋时,距三国已有些时日了,政治上宽松了,裴松之于是为三国之加注解,重新收集补充了赵云的事迹(列为云别传)。(可作比照的是,国民党的将领的业绩,也是几十年来被掩盖。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渐改变这种状态。) 注意,裴松之离赵云的时代晚了大约100年。100年后,裴松之仍然能够搜集到大量的赵云的光辉事迹,本身即说明了赵云的光彩和影响。-----“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事迹,正是由裴松之的注,铺张而来。这说明罗贯中的写作,的确是对人物研究下了很大功夫的。 裴松之的注主要补充了以下内容:第一、 出色的政治才能。 1. 过人的精明自信和判断力。精明自信,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赵云在这方面的过人之处,通过择主得到充分的体现。赵云,冀州人。(1) 汉末乱起,赵云率乡邻不投据有本州的袁绍,而投幽州的公孙瓒。并对又惊又喜的公孙瓒说出了一番洋洋洒洒的大道理。公孙瓒为当时的名将,地位和声望是靠自己的能力挣出来的;而袁绍靠的是三世四公的辉煌家世,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赵云投公孙瓒,显示出了赵云对人的评价是很深入的,也显示出了赵云对自己的才能是很有信心的。-----毕竟当时的能人多半都投奔袁绍(然后,多半又看穿了袁绍,弃之而去或投奔曹操)。衮衮诸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赵云不愿自己的才能被淹没。然而,很快地赵云判断出跟着公孙瓒没有前途。--- 公孙瓒年老志衰,没有进取心,并且只信用自己的家人。于是,赵云借兄丧之机脱离而去。(2) 千里投奔刘备。基于同样的考虑,赵云不投当时的诸侯,却投其时犹如丧家之犬,寄寓在袁绍处的刘备。赵云基于对刘备的了解和信任(曾同在公孙瓒手下),而投奔之,并从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干将之一。这份胆识和自信,确实远在三国其他名将之上。---- 比如,对比张辽。张辽,先在荆州牧丁原帐下,然后随吕布,最后被俘而降曹操。三国的将领大多都像张辽这样随波逐流,听凭命运的摆布。 2. 谨慎。三国志注解云别传中只记载了一个例子,但特地说明了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在荆州,赵云阵前生擒了在曹操处效力的老朋友夏侯兰。押回大营,报刘备批准后,方才给夏侯兰松绑。 3. 大局观强。其中记载了两个例子。(1) 谏阻刘备大封功臣。刘备攻取了四川后,本来决定把田产分给功臣们。赵云劝阻了刘备,并建议将田产归还给原地主们,以稳定民心。刘备采纳了这个建议。(2)谏阻刘备伐吴。道理是:伐吴,属于军阀混战,不得民心;而伐魏,则属于拥汉讨叛,在政治上,站得优势。刘备没有采纳,仍然攻吴,最后兵败病死。第二、军事才能。除了脍炙人口的长坂坡之外,补充了汉水击败曹操之役。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军阀混战时期,军阀们一般都是亲自领兵。赵云份属部将,所以很少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刘备用人,则也有防范的一面。比如,用关羽守荆州,用魏延守汉中,用马超守边关。除了关羽、魏延、马超等确实有大将之才外,还有一个隐含的考虑,就是这三人都属于孤高自傲、不得人心的大将,独立或叛变的可能性很低。第三、人事关系处理。赵云深得人心和军心。所以,逝世20年后,仍有姜维等人上书要求追封。最后追赠顺平侯(县级,为最大级别的侯)。 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可信的。那么,如何解释赵云位列诸葛关张马黄之后?原来,刘备集团由三部分人组成,即早期、荆州和四川三批人。赵云属早期,但比关张晚得多。而刘备到荆州及之后,主力为荆州集团。这是诸葛亮得重用且势力大的主要原因。黄忠也属于荆州集团,所以也得重用。马超,本身曾为一方军阀,名气极大。另外,赵云本身为人宽厚谦让低调,不争排名。这样,赵云就不得不屈居于关张马黄之后。但实际上,刘备对赵云还是很信任和重用的。比如,赵云除了短期外放桂阳、云中、江州等地太守外,长期位于中枢(中央),掌管禁军。相比之下,关张马等人,大都外放地方,远离中枢。同样领军,中央比地方重要的多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 --- 另外,如前所述,能力太强又得军心的话,刘备也不会放心地外派出去镇守一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