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各位,请猜猜看,这是谁讲的话,讲谁的?

(2009-03-17 22:33:32) 下一个

各位,请猜猜看,这是谁讲的话,讲谁的?

    、、、

、、、

其实,还在临全大会之前,xxx断言:“我们的党差不多已成为一个空的躯壳而没有实质了,党的形式虽然存在,但党的精神差不多是完全消失了!”

xxx就时常抱怨yyy党员:

    1)做官不做事; 

    2)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 

    3)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    

4)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骄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众疾苦,与民众相隔离; 

5)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 

    xxx声称:由于党的腐朽,有能力、有献身精神的党员离开了党,而党外有才华的人又不予吸收。结果,党变得“空虚薄弱,消沉腐化。……党的工作如此松懈,如何还能推进革命事业!”、、、、

xxx还进而补充说道:“党员几乎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党在实际上不能帮助民众,当然不能够领导民众,民众感觉不到党的存在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不但对党冷漠,甚至要产生反感。” 

   

 

 

2009-3-16 Munter.w Pastor Skype上的对话:

[10:28:01] Munter.w 说: 邮件看到了吗?知道是谁讲的吗?

[10:29:02] Pastor 说: 许多人都讲过呀

[10:29:45] Munter.w 说: 一个大官!

[10:33:01] Munter.w 说:蒋介石。

[10:38:17] Pastor 说: 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10:40:24]Munter.w 说: 奇,也不奇;苏联,国民党,    ,殊途同归,结局都一样! 

 

附件:

第四章 国民党的政治内幕:三民主义青年团

------引自:《毁灭的种子》作者: []易劳逸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比战前十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强大,更加团结。但是,许多问题依然存在。蒋介石深信:如果他能够提高国家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团结,那么,中国就能够有力量把战争打下去,并建立战后和平。因此,蒋介石认为中国必须只有“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意志”。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卷第1236—1237页。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开战不久,蒋介石就竭力想把国内的各个政党合并成一个政党。他甚至表示,只要有利于建立一个唯一的、团结的政治组织,他愿意改变国民党的组织和名称。青年党接受了蒋介石的计划,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表示准备谈判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共产党表示愿意合作,而拒绝与国民党合并《陈布雷回忆录》,第101页;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卷第1236—1237页。,所以,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意志”的设想落空了。尽管如此,1938年成立的代表各个政治派别利益的协商组织——国民参政会,还是非常符合蒋介石心愿的。国民参政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把若干非国民党的政治派系团结了起来。关于国民参政会,参见徐乃力《中国的战时国会: 国民参政会》,第273—313页;及该作者的《国民参政会和中国战时问题》。    

 

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内,蒋介石非常关切的第二个政治问题是国民党自身的衰弱与无能,这曾使他深深地陷入困境之中。在1938329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临全大会”)的开幕式上,蒋介石断言:“我们的党差不多已成为一个空的躯壳而没有实质了,党的形式虽然存在,但党的精神差不多是完全消失了!”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览》第70页。蒋介石说,讲这样的话使他深感悲痛,但是,由于国民革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除非国民党现在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否则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 

   

抗战初期,蒋介石对国民党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说明早在战争刚刚打响之际,国民党的组织已经积弱成疾,并且在战后病入膏肓。蒋介石在临全大会上警告说:“我们党的缺点最显著的是组织松懈纪律废弛,以致党的精神衰颓散漫,党的基础异常空虚,我们不论在组织方面、训练方面、宣传方面,都没有深入而实在的成绩,各级党部的工作都流于形式化,机关都衙门化。”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览》第71页。至于党员,蒋介石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显得“意态消沉,生活松懈,兴趣淡漠,工作懒散,而且也同一般流俗一样耽安逸,讲享受,甚而至于争权利,闹私见……如此何以能做一个革命的党员?”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览》第74页。 

其实,还在临全大会之前,蒋介石就时常抱怨国民党党员:

1 做官不做事;

2 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

3 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

4 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骄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众疾苦,与民众相隔离;

5 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卷第1224—1225页,这段引文是张其昀用自己的话复述的,但无疑非常接近原文;参见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览》第71页。 

    蒋介石声称:由于党的腐朽,有能力、有献身精神的党员离开了党,而党外有才华的人又不予吸收。结果,党变得“空虚薄弱,消沉腐化。……党的工作如此松懈,如何还能推进革命事业!”《革命文献》第62辑第25页。蒋介石还进而补充说道:“党员几乎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党在实际上不能帮助民众,当然不能够领导民众,民众感觉不到党的存在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不但对党冷漠,甚至要产生反感。”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卷第1229页,参见《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14卷第199页。三青团目标的形成和转变 

    

三民主义青年团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即一方面蒋介石在寻求变多党为一党的统一,另一方面他又对国民党感到失望。早在抗战前夕,19375月,就已经开始酝酿三青团的组建工作了。但是,一直到武昌临全大会,建立三青团的设想才最终被采纳。三青团正式成立后的第一年主要做些规划和筹备的事情,组织发展进行缓慢。尽管陈诚将军占据了书记长一职,但他兼任的其他职务太多,所以对三青团的领导工作根本无法全力以赴。接着就由朱家骅代理书记长。1940年,张治中将军接替了书记长的职务。但是,三青团的实际领导责任还是由较低一级的干部来肩负的。大概到1944年,康泽似乎始终是三青团的支配人物。此后,至少在某些报道看来,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夺得了三青团的领导地位。《革命文献》第62辑第1—4页;《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上编)》第1—77页;局外人,《忆当年传说中的“十三太保”》,《春秋》杂志第95—118期(1961年6月16日—1962年6月1日)第7章第11页;陈少校,《黑网录》第28页。 

   

蒋介石曾经期望,三青团的建立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工作关系,能使所有革命和抗战的真正支持者取消分歧,共同努力,一致工作。因此他设想三青团应该包括国民党内所有的对立派系,就像临全大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命令取消所有的“小组织”,如复兴社(蓝衣社)和青白社(CC系)一样。《革命文献》第62辑第3页。蒋介石还希望三青团能吸收一些社会名流,如四川的企业家卢作孚和经济学家何廉等。他们因为对国民党表示厌恶,所以一直没有加入过国民党的革命行列。《萧铮访问记》,台北,1981年8月14日;《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上编)》,第20页。通过这些努力,蒋介石期待着能够把对国民党非常反感的全国青年吸引过来。因此,临全大会取消了国民党的预备党员制,以便于今后青年人可以不必加入国民党而直接参加三青团。

  

  我研究过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确是一帮乌合之众,内部派系林立,人心各异,投降、叛变成风,根本不是共产党军队强大的缘故。看看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朝鲜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的表现吧,就能充分了解放军的战斗力了,相对于国民党军队,解放军是强大的,相对于外军,差远了!第五次战役简直就是大溃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