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武训传(上下集)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

(2010-11-14 00:29:41) 下一个
武训传(上下集)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7 月02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1950年昆仑影业公司摄制 黑白 24本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摄影:韩仲良

美术:牛葆荣、魏铁铮

音乐:黄贻钧

录音:袁庆余

剪辑:傅正义

主演:赵丹(武训)、黄宗英(女教师)、周伯勋(张举人)、张翼(周大)、王培(小桃)

【上集】

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被吊起来毒打。最后周大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下集】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在李四的帮助下,周大和死牢里的太平军囚犯越狱出逃。周大找到武训、李四,要他们一起造反,武训因一心办义学,拒绝同去。周大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暴动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年老的武训肩背布褡,手拿铜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坚定而缓慢地走着。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虽然由于影片的拍摄实际上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最终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特别是其中周大领导农民起义的线索显得有些生硬。但从整体上看,《武训传》仍然是一部叙事完整,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特别是在情节设置上,影片以武训的兴学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细节化的场景,既突出了武训这个支撑起全剧的核心人物,也在剧情片的样式中融入了较为写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剧作和导演手法显示了其时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日渐成熟。

本片也是著名演员赵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赵丹以精湛的演技,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训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人物,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银幕角色之一。

《武训传》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还表现在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批判上。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新中国电影史上展开了第一场对电影的大规模的批判。以康生等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为捞取政治资本为影片罗织了种种罪名,使影片的创作者乃至历史上的武训长期蒙受不白之冤。同时,这场批判运动更开启了以简单的政治视角粗暴干涉电影的先河,直到1986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毛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
文/周舆
 

    电影《武训传》是一部“跨世纪”的作品,摄于1949年到1950年,孙瑜导演、赵丹主演,讴歌了清朝末年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人“千古奇丐”武训(1838-1896)几十年如一日“行乞兴学”以至于被称为“圣人”的传奇故事。
    《武训传》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叙述细腻、技巧熟练,赵丹以精湛的演技把武训的庄、谐、悲等性格成分刻画得浑然天成,因此影片公映后获得广泛赞誉,仅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报刊4个月内就有40多篇赞扬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文章问世。
    然而风云突变,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其实是毛御笔撰写的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批判文章,由此一场群众性的批判运动迅速席卷全国。
    毛伟人在社论中忧心忡忡地批道: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
    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
    对于武训,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推崇倍至、褒奖有加;对于《武训传》,广大公众也好评如潮;但为什么对毛伟人要对《武训传》大加挞伐呢?
    从毛加强统治的角度,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批判,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以他高屋建瓴的眼光,自然明白《武训传》的思想来自另外一种意识形态,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共整个意识形态大厦的坍塌。显然,毛认识到武训身上具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直接与最残酷的暴力相抗衡。这就是人性的力量,是人性中真实和善良的力量。
    毛直接上阵,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文化批判运动,绝不是无的放失的,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正是在建立了话语霸权之后,以后发生大跃进、文革等等事情,都不再离奇和突然。
    尘埃落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武训才是伟大的,他才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而另外一些声音,终将随着时间而湮灭!

                                 周舆于天津蛰居斋

                                 2007年12月5日下午



 《武训传批判纪事》 袁晞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3月第一版
  
   1951年2月,孙瑜请周恩来审看《武训传》。放映被定在中南海,前来观看的除了周恩来,还有朱德、胡乔木等中央领导,毛泽东、江青没来。几天后,毛泽东调来《武训传》,和江青及几个工作人员单独观看了电影,据江青说,放映期间毛泽东不停地抽烟,放完后他没有起身,说:“再放一遍。”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文章原由胡乔木撰写,毛泽东不满意,隧动笔全文改写,有关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从此开始。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角色?》,作者邓友梅。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重新认识武训》,作者金紫光。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是封建统治者所肯定的示范人物》,作者端木蕻良。
   195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的性格》,作者李岳南。
   1951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的错误》,作者王曾祺。
   195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展开对〈武训传〉的批评和讨论》,作者于伶。
   195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故事〉毒害了我》,作者解方民。
   1951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孙瑜题为《我对〈武训传〉所犯错误的初步认识》的公开检讨。
   1951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袁水拍的《读孙瑜先生检讨后的一点意见》,文中指出:“我认为孙瑜先生的检讨是极不充分的,思想上还是混乱的。”
   1951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士钊的检讨,题为《我初步认识了崇拜和宣扬武训的错误》。
   1951年6月 3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不应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作者华君武。
   1951年6月 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赵丹和武训》,作者桑夫。
   1951年6月 7日,《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的检讨,题为《联系着武训批判的历史检讨》。
   1951年6月 7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作者胡绳。
   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传〉使我猛醒》,作者田汉。
   1951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传〉电影及其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毒害》,作者何家槐。
   1951年7月 6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武训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要歌颂他?》,作者范文澜。
   1951年7月23日至7月28日,《人民日报》连载了江青主持调查,毛泽东修改的调查报告《武训历史调查记》。
   195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夏衍的检讨,名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讨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文章经过毛泽东亲笔修改。
  
   …………
  
   1980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赵丹题为《管得太具体 文艺没希望》的短文。两天后,赵丹死于癌症。
  
  
   作为后生晚辈,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我只是觉得幸运,能有机会看到过《武训传》这部电影。
   历史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个人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正因为是这样,我们选择命运的时候,才会不自然地一手抓着道义,一手抓着苟活。
   一场荒唐的历史大戏,从开场到落幕,没有胜利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