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坡

散散漫漫野性,疯疯癫癫莽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归来》是一个象征:兼说文革的二次伤害和三次伤害

(2014-05-27 20:57:55) 下一个


 

老谋子随下海潮拍了一堆商业片赚得满盆满钵后, 终于又从头收拾艺术片旧山河。 《归来》明显是一个有意选择的象征。浪子回头金不换,先赞一个。

 

文化和人性是艺术片的永恒主题,老谋子归来选《归来》,文化和人性双轨并进,立意本来很高。当代中国的现实, 已出现对纯娱乐片之精神鸦片反感的苗头。新一轮的文化和人性的反思早已拉开序幕,如同文革刚结束的80年代。《归来》不仅是老谋子艺术路线的象征,也是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象征。

 

80年代对文革的反思集中于揭露和控诉其对受害人的肉体和人格的直接伤害,或称为第一次伤害。而《归来》集中反映的 是文革带来的第二次伤害。这不是作为文革政治运动的结束就可以立即终止的伤害。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讲,《归来》所代表的反思在深度上又进了一步。就此而言, 老谋子的起点并不低。应该是《活着》的续篇。

 

但这样的大主题,需要大手笔和深邃的思考。反思的 针砭是批判,仅靠简单的揭露和煽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同只给病人诊病和安慰而不开方下药动手术。第一轮反思的不足就在于此。第二轮不能停留于此。然而, 《归来》的反思明显还是揭露和煽情的老路子,而批判的力度不足。对人性恶点和弱点的批判不到位,对善和美的升华就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 主题未能深化,煽情也没用。作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这是大节。 此外,如果细节和逻辑上再出现低级问题,那就彻底失败了。

 

《归来》的不成功,不全是老谋子的问题,而是整个 文化界的问题。当年老谋子的成功也不全是老谋子的成功,是当年整个文化界的成功。《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不仅有小说的底子,而且小说作者是电 影编剧之一。比如《大红灯笼》的主题比原小说大大深化了,将原小说妇女生存状态主题升华为文化批判主题,从故事到思想性都比原作高一筹,当然,老谋子的导 演手法在该片中也表现得炉火纯青,无可挑剔。《归来》的原作者二流,改编没有请一流主创点石成金,不可能有太大惊喜。这是早可预料的。

 

如果说当前新一轮的文化和人性的反思已拉开序幕,那么深度还需思想界先行。艺术界虽然常有敏锐的先行者,但通常多是思想界的跟进者。

 

当前新一轮对文革的反思, 即便是对文革的二次伤害之反思也已不够,因为文革的三次伤害已经出现后果:当初文革撕裂了中国社会,而当今如何对待文革的问题,再次撕裂了中国社会(当然,对待文革的态度只 是对当今中国社会现状何处去的折射)。现时对《归来》的影评也反映着这一裂痕。如果文革造成的裂痕在第一次反思之际抚平,就不会出现这第三次伤害。第一次 反思,只揭露了一个文革——“毛统帅的文革”,没有发掘另一个文革——“群众的文革”,和造成“群众文革”的文化与制度根源,更未致力于防范和根除矛盾根 源。尽管如此,80年代已将全中国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调动得前所未有,相当可贵,八九学运恰恰是这凝聚力和正能量的高潮表现。邓没有看到它的正面效应,而是被一己私利蒙蔽, 错失进一步深度整合中国社会之良机,而之后形势的逆转,埋下了文革第三次伤害的伏笔。 在当今社会矛盾下,二次文革重现不是没有可能,当然不会是上次文革的简单重复。


希望《归来》是进一步反思的归来,而不是文革进一步伤害(三次伤害)的归来!由此预言,写文革第三次伤害的作品不久会问世。



想起旧作一首:

  


大雁在空中玩文字游

一会儿个一字
一会儿个人字


草地上

蹄类与角类
个字而决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嘉崚子 回复 悄悄话 同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