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輝淡水

凑凑热闹,寻寻开心。打发时光是也。
正文

追忆一代名媛郑念女士 -zt

(2009-12-25 18:43:02) 下一个

程乃珊

以《上海生死劫》一书闻名于英美文坛的华人女作家郑念于112日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享年94岁。《上海生死劫》是"文革"结束后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那段历史的小说,所以1987年小说在英美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小说以郑念个人经历创作。小说中文版于1988年出版,同样引起国内读者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部真正的伤痕文学经典。闻讯郑念不幸去世后,《上海生死劫》译者之一、上海著名作家程乃珊特撰文纪念、追忆书作者,文章发表在《新民周刊》2009年第47期上。

"1980
920日,我告别了上海……大雨迷茫中,隐隐望得见远远耸立的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乃至楼内我办公室的窗口……我要与生我育我的祖国永别了,这是个粉碎性的断裂,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爱我的祖国……"

——
摘自郑念《上海生死劫》

《上海生死劫》(Lifeand Death in Shanghai)的作者郑念不是一位职业作家,她的作品只有一部,虽然此书的问世比内地文坛伤痕文学奠基人卢新华的《伤痕》要迟,但因为作者是直接用英文写作,再加上她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直白不矫情的行文,故而更具真情和世界共性,甫问世即引起轰动。要说伤痕文学的经典,笔者首推此书。

1988
9月,我与母亲潘佐君女士合译的《上海生死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首版发行5万册,立时销售一空,更有个体书贩必要硬搭几本过期期刊与此书一起出售。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此书没有再版。当时还有另一中文版本,或者因为同样的原因吧,此书后来也不见再版。

1996
年,在香港,徐枫女士曾约请我写《上海生死劫》电影剧本,她已买下此书改编权,并将亲任女主角,以告别自己水银灯下的生涯。笔者交出初稿,但总也不见电影开机。

籍贯不是上海的"上海名媛"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直以来,中国人的""的界定,是以其籍贯为依据的,然近百年来随着交通资讯的开拓和个人居住选择权的开放,我们更以文化认知及人文价值的归宿来认定我们的"",所谓"上海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实例。

郑念女士,原名姚念媛,原籍湖北,1915年出生于北京,父亲为留日海归,在北洋政府任高官。郑念先后在天津中西女中和燕京大学受教育,后赴伦敦留学获硕士学位。丈夫郑康祺原籍济南,为留英博士,双双学成回国后,丈夫出任民国时期驻澳大利亚外交官。上海一解放,郑康祺博士就受聘任市政府外交顾问,不久出任英资壳牌石油公司(即亚细亚石油公司,此为唯一与红色中国保留贸易关系的西方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1957年郑康祺博士去世,英方以甘词厚币恳请郑念担任总经理助理直至1966年壳牌结束在中国的业务。"郑念"这个笔名就是为纪念1957年去世的亡夫而起。

19494月起直至19809月,郑念一家一直生活在上海,虽然她一口京片子,从不讲上海话,但她的所有亲友,喜爱她的读者包括她本人,都认定她就是一个上海人。直至去美国后,她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量了尺寸寄回上海请她相熟的上海裁缝做,再托人从上海带去。1980年她离开上海前夕,婉拒了上海博物馆收购她收藏的极其珍贵的文物的要求,而是按她"文革"前已立下的遗嘱,将文物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她的青春、她的事业、她满腔的中华热血、她对未来的殷切期望都无私地献给她生活了37年的这座城市。她为书起名《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是因为她早已认定自己的生命已与上海结成一段血缘共同体。1980年她的痛别上海,令她心中从此裂开一个很深的创口,永不会封口。她已预知不会再回来了,当时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后来是因为年事已高,经不起长途飞行的折腾。

以郑念女士的家世、经历和教育,笔者幡然悟到,她才是真正的一代上海名媛。眼下在各种标榜为上层女子时尚杂志中介绍的所谓新名媛,无非是美女加有钱丈夫或父亲及名牌堆身,充斥着暴发户的奢华,看在眼里很为那曾经掠过时间回廊并投下高贵倩影的名媛叫屈。

名媛就是女中贵族,她们的崛起和出现,为中国女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和生活风格。贵族的"",不在锦衣玉食、奴仆成群、前呼后拥,而在不用其一贯遵循的人文价值原则作交易,竭力维护自己在平民中的表率风范。犹如《桂河大桥》中那位英国军官,虽然沦为俘虏、虽然已衣衫褴褛,但面对敌战国军方的淫威所表现出的傲气和贵气,令人肃然!好像是福楼拜说过:一位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个贵族,而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

郑念,就是这样一位名媛。

郑念与张爱玲

写到这里,忽然忆起另外一位家世显赫同样以母语以外的英文写作、同样早年离开上海在美国孤独终老的名媛——张爱玲。她们相差5岁。

张爱玲祖籍也不是上海,但她对上海的爱和思恋之情,我们从她后来去美国后写的或改写的几部小说中,仍强烈地感受到。与郑念一样,她的旗袍,也是托好友宋淇夫妇从香港找上海裁缝做的。两位名媛都十分西化,高傲执著,重视私人空间,但总觉得张爱玲的世界,还未走出白流苏那个连钟摆都比外面慢一个时辰的幽黯的老公馆。尽管一样喝红茶、讲流利英文、对色彩搭配都有敏锐独到的见解,但郑念比张爱玲要大气得多。张爱玲是一位末路名媛,郑念则是少数勇于走出悠闲沙龙、置身于大时代舞台聚光灯下翩然起舞的一代新名媛!

张爱玲最终与胡兰成诀别,最关键的是因为他的不忠,此外什么国土沦丧、民族气节,她都不予关心。去美国大半辈子,嫁了个美国丈夫,但张爱玲却似从来没融入其主流社会,按说以她的英文程度应该完全不成问题的。而郑念虽然去美时已六十有五,但她很快使自己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诸如高速公路上的驾驶、超市购物及银行自动提存款机……当然,她不否认"……当落日渐渐西沉,一种惆怅有失及阵阵乡愁会袭上心头",但她仍"次日清晨准时起床,乐观又精力充沛地迎接上帝赐给我的新一天"。虽然身在异邦,她也从不将自己与中国隔绝,"我还是关注着中国的一切,来自中国的种种消息令我十分鼓舞,中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后的空前繁荣,我感到欣慰"(《上海生死劫》跋)……

日期:2009-12-17 作者:程乃珊 来源:新民晚报

郑念的作品《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qqiuyan 回复 悄悄话 在上海时就买过译本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好象是程译的. 读完后,印象很深. 郑念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女子.
君子 回复 悄悄话 在美国看到的有关文革的自述,小说,回忆与评论如汗牛充栋。印象较为深刻的有Gao Yuan 写的 Born Red, 和郑念的自述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一位是曾经是叱咤风云的红卫兵;另一位则是被文革吹枯拉朽的“黑五类;”一本是诚实然骇
人的忏悔录;另一本则是被暴力碾压后发出的控诉。我的心是如此的沉重。从此,再也没有忘记这张沧桑和美丽柔为一体的照片和她的名字。如今,看到多数读者与我分享同一的感受,深感欣慰。

zt 原创者程乃珊, 或许不是某些看官的最佳人选,这无关紧要。weston 举出“更好”的博文, 拿来观之,不敢苟同。二文主旨相同,然在作文结构,修辞,文笔上,程文明显更胜一筹。Ayala 提出, 程氏翻译不准,并无例证。建议提供两种文本,
或取各自译本开头语之中英文对照,便可定夺优劣。程系大学英文本科,且作英文教师多年,想必惯通“信达雅”要领。总之,君子一贯主张,须摆事实,讲道理。既便罗嗦点也无妨。既来文学城,应学做文学人。

本人对程乃珊作品略知一二,印象中是思路清晰,文笔干练,且热心于保护和推广地方语言文化。在这点上,和北京的老舍(如茶馆), 天津的冯冀才(如三寸金莲)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沪上还有王安忆(如长恨歌),陈村等。就连这城里头,不也
有南挥北秃笔下的市井平民,含嫣苑中的洋房小姐,惠慧旗下不胜枚举的建筑美学和民俗浏览吗? 向她们致敬。

记得有谁说过,“我们用语言和肢体,勾画自己的形象和灵魂。” 与各位共勉。
JNR 回复 悄悄话 i read this book almost 20 years ago.... a very good one...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请看了书再评论。
遇舟 回复 悄悄话 我有幸是在她在上海的住处的近邻,与她女儿同校(不同届),对她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赞同weston和简宁宁的评论,郑念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女子,但绝对不是以“名”“贵”的票签可以诠释的人物。
Ayala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喜欢诸位的评论.我当年买过译本,不是程译的. 程 译本不确切,把郑女名字都译错了.
郑念原名应是姚念瑗, 不是女字旁的姚念媛.
weston 回复 悄悄话 刚看到朱大可写的对郑的回忆,更好看一点:
"郑念,比古瓷更美更硬的灵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gmqe.html
wes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真真国女儿的评论:
那大概是韩对郑对于韩素英西方左派习惯性地为GCD歌功颂德的批评之报复.
fuckuuuuuuu 回复 悄悄话 Compare her to 张爱玲 makes no sense.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钱钟书说,想了解一个人,别去看他写的自传,因为自传表现的永远都是想让别人知道的自己。
想了解郑念,应该去看她的燕京大学同学韩素音的作品,看看所谓的“名媛”在别人眼中是怎样面目,所谓的“爱国”和“风骨”背后有怎样的算计。
agoodday 回复 悄悄话 程乃珊对郑念的理解终不离“上海裁缝”等。整个一老小女人。俗。这也是我极少读程的文章的原因。程心里眼里的上海无非是旗袍烫发高跟鞋上海话小笼包而亦,她怎能理解郑念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经过大风大浪,极有风骨的人呢!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程总是喜欢以上海旧"上层"代言人自居,在悼念这么一个有风骨的女子时,也难免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有同感。作者本人见识的有限妨碍了她去真正地理解她笔下人物的精神内涵。
weston 回复 悄悄话 恰巧这两位我都见过.说郑念是名媛那不是正确的视角,用贵族精神来解释她的行为也牵强.
中国知识分子里有傲骨的总是有的,尽管是极少数.
程总是喜欢从上海旧"上层"代言人自居,在悼念这么一个有风骨的女子时,也难免俗.
首席聊天师 回复 悄悄话 荣幸地坐上君子的沙发!

第一次听说郑念女士,样子非常知性啊,希望有机会拜读她的上海生死劫。谢谢介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