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说京剧就想到脸谱和唱腔

(2009-03-30 01:52:55) 下一个


                     (评论)

  我不懂京剧,也不爱看。因为感觉无论什么剧情,都那么拖沓,根本谈不上引人入胜,更无法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且总觉得特别假。但酷爱京剧艺术的老父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把京剧褒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我们几个子女对京剧一无所知还大发议论,只是摇头冷笑,完了叹息一声“懂的什么中国文化”,然后继续看电视中专门的京剧频道,如今他老人家九十有二,依然如此,看到精彩处又是跺脚又是叫好。

  做为个外行,我体会京剧最有代表性的是其脸谱,尤其是那些大花脸的扮相,都非常有讲究,“好人”“坏人”都有比较固定的脸谱。然后就是唱腔,也是“好人”“坏人”各有不同的唱法。在唱腔的设计上,特别是“好人”唱腔,要力求完美,“咿咿呀呀”的拖腔没完没了,最后能让我抽筋。往往一到这时我老爸就聚精会神了。

  这么说,京剧的内涵就有不断追求完美的成份?我以为是。当然,咱个外行最多也就是胡说八道,懂京剧的人们不必当真。如何追求完美呢?那就是“好人”“坏人”的内心世界要让观众一目了然,充份体现出“好人”的“好”和“坏人”的“坏”。这就得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可这正是让我受不了的地方。“那我还看什么劲?”我质问道。老父亲一笑:“你根本就没体会出京剧表现这些剧情的细腻方式。我要看的正是这些。这就是京剧的完美。”也就是说,“好人”“坏人”早已先入为主,剧情的发展就是让“好人”更加“高大全”和“坏人”无比丑陋。得,我们爷俩说的是南辕北辄。
 
  其实“文革”中的样板戏“沙家浜”并没有脱离京剧传统的表现方式。其中“智斗”一场可谓本剧精彩之处,至今仍有口皆碑。剧中主角三人通过这场戏的唱腔刻划,刁德一再狡猾、阴险,也占不了上风,因为他是个“坏人”;傻蛋胡传奎只能被“好人”阿庆嫂耍着玩儿,当“挡风的墙”;中共党员阿庆嫂扮成小茶馆老板娘,对应自如,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你想过没有,如果当年抗日战争中确实有这么回事,一支暗中投降日军的土匪被指派某地去抓养伤的新四军伤员,那“胡传奎”凭什么信任“阿庆嫂”?“刁德一”用得着旁敲侧击“阿庆嫂”吗?太假了吧?太夸张了吧?可你也得清楚,精雕细刻这场戏,为的就是使“好人”更完美,“坏人”更失败嘛。

  “再说了,这不是演戏嘛。”有人会不以为然地如是说。好!算说到点子上了。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夸张的脸谱和唱腔,京剧剧情就可以脱离实际地编点儿。而京剧,如果确实如家父所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那不论什么事情就要宣扬非“好”即“坏”,至少理应如此,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这是为什么?我没资格回答,这是个太大的学问。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国家制度、哲学思想、民族的成份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有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