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兰细语

世事沧桑,深山幽静。细语人生,聊发自叹。惊鸿留痕,同享诸君。
个人资料
正文

新人和旧人怎样比

(2008-06-29 09:29:10) 下一个

中国古诗中有一首独特的、有趣的诗是汉乐府的《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诗通篇用问答的形式,独具一格。因年代久远,要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们作一解释如下:“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这是说一个弃妇上山采一种香草,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了前夫。采香草,说明这位弃妇并未自暴自弃,仍然生活的很有品位,虽然她的内心仍有酸楚。古代的妇女被休回家,未来的命运通常是坎坷悲惨。当然,皇帝的姑娘可能是个例外。这位弃妇见到前夫,没有大骂“你这个没良心的王八羔子”一类的话,而是“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说明她很有涵养。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后伸,身子坐于腿上。这里的“跪”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给前夫下跪。那样理解就完全歪曲了这位弃妇的形象。二人看来是坐下来多谈几句。她的话题是“新人怎么样?”她的前夫答:“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好”是妇女貌美的意思。显然,这位前夫是看上了新妇的漂亮才休妻子另娶的。“未若故人姝。”虽然“姝”也是貌美,但这里不只限于漂亮,是说新妇虽说漂亮,但不如你优秀。单模样相比,虽说二人差不多(前面不是说新人更漂亮吗?。这里欲说新人的缺点,所以模样立即就变成相差不多了。这说明人的心理上的判断是多么易变。也说明了故妇也是很漂亮的),但她的手艺不如你。这是这个男人“后悔”的一种表现。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这说明这位弃妇的心里仍充满了哀怨和辛酸。这位男子继续说:“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缣是双股丝线织成的丝织品(帛),而素是单股线织成的帛。缣通常染成黄色。它比素便宜。有时被用作书写。估计缣通常是用质量较差的丝纺成的线织成的。丝的质量不好,色不纯白,染成黄色就是为了掩盖它的瑕疵。经纬线织成双股也是为了它的丝质量不好作的弥补。当然,高级的缣如亢夫缣是为了帛的厚实和耐用才织成那样,和这意义不同。亢夫缣每匹重二十五两;而素则重二十两。汉代有春着缣,夏穿素一说。缣的厚重能遮寒。素的经纬线都是单股的,较细,故同样面积需费较多的工时。当时的一匹布宽 2.2 尺,长 4 丈。大约是 50cm 宽, 9.2m 长。这里说的一日织速一定是指由丝线织成帛而言。缣应比素好织,但新人一天织 4 丈长,而故人一天织素可达 5 丈长。这在当时是极快的织速了。用织帛的手艺相比,新人不如故人。这里实写织艺,虚写二人的各种品性。这位男子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当然,那位弃妇听了后,心里更是悲戚万分。

后来怎么办?男子想破镜重圆?这已超出了本诗的范围,诸位自己去想像吧。这里明写的对白,实用“比”的手法,即比喻的手法,来揭示了男女二人心里复杂的情感世界。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里是用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目的来判断同一事物导致的混乱和迷茫。这位故夫弃了旧人,娶了新人,他当时的唯一的想法是新人更漂亮,后来又发现新人的手艺(各种品性)不如旧人。随之有一番感叹。

我们每个人对某种事物作出价值判断时,总是真对某种目的而言的。我们说这串香蕉好,是指为了下肚这个目的而言的;我们说某朵花漂亮是指观赏而言的。若将二者的目的颠倒,那就有麻烦。供观赏的花多数都是有毒的,不可吃的,不信,你试一下就知道了。

但人最易犯的错误就是不断的地变换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目的,而对同一事物作判断。除了社会的原因外,我们人生的多数悲剧都是此类行为导致的,更可悲的是我们永远不理解这一点,且把此类的悲剧的原因归于别的东西。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对某物或事件的价值判断在他远离该物或事件时,期望值最高。一旦他得到了,该价值就急剧降低了,甚至变成一文不值了。叔本华说:“原来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若欲望满足后,无新的产生,“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人就是在这两种境况中不断挣扎。

我们能摆脱这样的困境吗?某些人可以,某些人永远办不到。

诗中新人和旧人的比较,就是这样痛苦的一种表现罢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