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诗颈论例证略举 by 三水二人半月谈

(2009-01-07 11:17:31) 下一个
PTAMER兄建议我用分析古今诗人作品的方法就诗脖子的主张举例说明一下,这个建议非常好,其实我久有此意,本想作《诗颈论》一部,无奈一直没有时间,现在看来,还要再等以后才可能。

就在下的诗颈论举例问题,我在古板兄报告后面的跟帖里曾经提到过我的想法,兹引于下:

“至于以诗颈为重中之重,亦在下一家之言也,未可全信。(然则在下自以为是,深以为然;有前人涣涣诗例为证,举不胜举,论不胜论,至有暇必略数之。)诗颈之论,本为指明诗之当重而不为人所重者之所在,若论全诗,亦未可固步自封,拘泥无措”。

的确,例子实在太多了,如果您能留意一下,一定也能发现不少佐证。本来我想今后认真地将诗颈的各个方面都好好论述一番的,因此一直没有在论坛里谈得过多。既然现在a兄能垂青眼,在下也就略举一人一例好了。首先声明: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在此仅作一斑之管窥,希望能稍微满足您的要求。以下是在下自己的见解,如有不周、错误,还请包涵、指正。

杜甫是公认的诗圣,他曾在离开成都草堂之后,举家寄居夔州。两年后又离夔州至江陵、衡阳一带奔波流徙,后来病死湘水舟中。然而,就是在他老病离愁之际,曾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就连他自己也说他是“晚节渐于诗律细”,老杜的确是在晚年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

我现在举几个杜甫在这段时间写的诗,其中有几首都是千古名作,请诸位仔细看看:各诗都有什么共同的主题或者说是诗眼?如果有,这诗眼又位于什么位置?在这样的位置有那些重要作用?最后想想为什么一定要将诗眼置于同一位置。(对不起,在下当老师出身的,让您回答思考题了)

1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2 返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3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 一室

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
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
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
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

6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7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8 奉赠王中允

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
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
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
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以上聊举杜甫律诗八首,其中前四首是公认的千古佳作(老杜遗诗过千,然施蛰存《唐诗百话》仅选杜甫五七言律诗各二,即余所举前四首),其余亦是同期创作的名篇,许多诗集皆有所选。而《登高》一首,更被誉为律诗古今第一名作!实在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不过我要请大家注意,以上八首律诗所咏事物虽然俱各不同,但是如果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的话,那就只能是:各诗的诗眼俱乃一“病”字,且都在颈联。此中曲折,难以尽言。试略析之。

颈联在诗中的作用非常之大,这已无须赘言。颈联又被称作警联,意思就是警句所在之联,甚至是诗眼所在之联(按理说,眼应该长在头上才对,怎么能长在脖子上呢?但是诗眼不同于肉眼,自然可以长在诗的头面、下巴、脖子甚至尾巴上。而据我观察,很多诗之所以无趣甚或糟糕,完全是由于没有诗眼,脖子就先不必提了。而很多好诗,诗眼恰恰又在诗脖子上!),所以颈联必须全联非常出彩才能令全诗非常出色。

颈联绝不可以流于下劣,当然也未必一定得是全诗最好的一联,但至少要是第二好的一联,而且也要第一好的那联绝对堪称奇句才行(最好颈联是奇句,这才不失为警联)。否则,就很容易软脖子!可是当今很多诗人对颈联的作法都是凑句敷衍,这正是在下写出《谁抹了我的脖子》一文的主要原因。

现在转回来看老杜的诗。

八首诗,虽然吟咏各异,而颈联的功用发挥却是惊人地一致!这说明老杜已经很有意识地给颈联分派了在律诗创作当中主要承担的任务。

一般情况下,颈联的作用是转,所以也叫“转折联”。转不但要转得平稳自然,还要转得新奇开阔,这一难题决定了颈联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我说:颈联不仅要,还要同时担当着起、承、合的作用。

老杜的颈联当然也是用来转,但他经常转得很有个人特色,那就是:由外转内,由物转人,由古转今,由远转近!总之说来,是内向转折法!这种方法叫作“抱玉入怀”。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跟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很有关系。老杜也并非所有诗作都如出一辙的,否则也不会名垂千古了。如果他的每首诗都跟上面列举的这八首一样,就成了下品庸才啦。

言归正传,看看老杜这老病时节的诗作究竟是怎么一个“病”态。

第一首,前两联俱写景,甚至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可是颈联一转,就回到了自己。此联妙就妙在不但说明了自己目前多病之身的忧愁处境,而且点明了题目《登高》二字,因此,这一联简直就是重中之重!故此曾被誉为“第一律中第一联”。

试想,如果截取此律之中任意两联为绝句,少了哪一联可以?少了哪一联不可以?这样试一试,您就很容易得出结论,究竟哪一联最好,哪一联不好了。很多朋友不会评诗,其实是鉴赏功力不济造成的,如果鉴赏不了诗歌,当然也就很难知道人家的诗到底好还是不好,也就更无法知道自己的诗到底好不好了。老杜这首诗,我却绝对推崇,因为我有一套自以为然的鉴赏理论,不是跟着别家人云亦云的。

现在我们试试截取此律任意四句为绝句(绝句因此也称截句),全诗四联都是对仗的,所以不存在形式上不能截取或弃置哪一联为绝句的限制。现在具体试验一下,看看能否少了颈联。

一,如果去前两联为绝句,则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篇言景,不成篇幅。虽然此景俱是登高所见,可是若单留前四句,则未必能知是登高所见了!
二,如果取首尾两联为绝句,则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先景后人,却无承转,直是叫人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
三,若取颔尾二联为绝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亦如同第二种情况,毫不通顺。

但是无论怎么样组合,只要有颈联在,则都是不错的绝句,至少是及格的绝句:

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顺便说一句,老杜颈联这两句诗,被很多诗人包括王安石这样的大家都一字不落地移用在自己的诗篇中,而且确实可以用在不同位置。可是,用在哪里都不如绝句第三句(常为单用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或律诗第三联好。

这种截律为绝而断诗句强弱的方法,叫作“浪里淘金”,很实用。遇到难以分析的好诗,我经常用这个简单的笨法子来判断诗脖子的强度,当然,看大多数的诗是用不着这么麻烦的。

以上先捎带讲了一个判断诗联强弱的办法,现在再接着看老杜此诗颈联的其他作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诗,其实都是在描写夔州(四川奉节)秋景。然而这四句诗如果不细品的话,让人不会立刻联想到季节。可是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中一个“秋”字,立刻点明时令,这一个字,就可以算是对上面二十八字的自然接“承”!可见老杜的诗力多么强劲啊,还有十三字大有作为呢。对句之中“登台”二字则立刻点明以上所见俱是登高望远之景,这也是不点不明的!这样一来,承接就更稳当了。而且,这还有一个“起”的作用,因为古人一旦登高,就该有所感怀了,这也给本句开始自景转而抒情、由物转而写人作出了合法性的解释!同时,登台二字还有“合”的作用,因为上面写的都是登高所见之景了,下面就不必多写了,这里告一段落!看看,这就是一个绝妙诗颈的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然而,登台二字的作用主要是对上面四句的一个呼应,所以可以用来直指诗题。而此诗全篇的诗眼却是一个“病”字。因为此联之中“悲秋”和“登台”这两件事(实为一件,登台所以悲秋,悲秋皆因登台)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百年多病”!登高者未必都要悲秋,秋来时也未必一定要悲才行,可是为什么作者这样悲呢?原因正是在于他此联之内强调的重点——病!这个字因此被我断为此诗的诗眼。其他的诗作也可以作为最好的佐证。

从杜甫的《返照》可知他患有严重的肺病,应该还伴随有其他疾病,否则此处也不必言“多”。而他的病也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南征》中的“老病”可以略知其因。身体有病,自然是很折磨人的事情,所以一旦要在诗里从外向内转到自身来,作者立刻就会想到自己的病。正因如此,杜甫在他的很多同期作品中都在颈联提到自己的病,而且都是用一个病字的病气笼罩全篇,让人觉得那些先前看了只是觉得凄凉萧瑟的景象也都是天地之病了。这都是人在诗中的感染力表现!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诗,都是用抱玉入怀的方法来安排颈联工作的,也就是用颈联来回归自我,同时用颈联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来统摄全局的气氛。

颈联的作法其实很多,可以颔联写景,颈联写人;颔联咏物,颈联抒情;也可以颔联发论,颈联状物;颔联显人,颈联现境。总之律诗的中间两联,不能都做一样的事情。然而杜甫更喜欢由外及里的作法来处置颈联,这样处理,颈联会显得更加有力;杜甫如此在乎诗脖子的硬度,可见他也是认为诗颈是最重要的。

上面说了,在此我仅举一人一例。可是明明给了八首诗,怎么说是一例呢?因为我只单讲《登高》一首,其余交由大家自己赏鉴。诸君可以仔细看看,其他七首的布局跟这首登高有何异同?差别在哪?而每首颈联是不是诗眼所在?那个诗眼是不是恰好也是那个“病”字?如果您觉得不是,只能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反正我是完全根据有来由的理论和有逻辑的判断来得出结论的,不是完全靠什么对“诗意”的感觉。(感觉主义对新诗有些意义,对古诗则未必。很多旧体诗歌对于外行来说并不看好,可是其实是很棒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诗向会人吟”的缘故。因为光靠外行的感觉,是不能判断诗歌的好坏的)。

还如下面这首: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复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虽然诗眼“病”字跑到了尾联去,可是颈联依然是抱玉入怀,由状物而转写人。只不过写的不再是自己了,而是妻子,这也是诗眼下移的一个原因。所以分析诗歌应该注意诗人篇法句法词法字法,还要注意诗意诗气诗势诗情的把握,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下面再略举两例,都是杜甫的诗,前者仍旧是抱玉入怀,由物及身。后者则是稍有突破,半外半内,犹见功力,所以这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成了众口传扬的名句。这样的颈联名句很多,不光在杜甫的诗里,很多人的诗都是一样,因为颈联应当就是“警联”!

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当然,以上仅仅是就杜甫无数律诗中言“病”之诗而作的些小分析,对其他诗人的作品我也都用捋脖子的方法作过多种形式的鉴赏,也正是因此,我深信诗颈之可贵。这次主要是强调颈联的作用,以后有机会我还想谈诗颈的其他方面,比如作法、评法、比较法等等。其实仅是颈联的作用就还有很多很多要说的,我在此不能一一细数,否则《诗颈论》写成了,我儿子却哭昏了。

重申一次:也不是所有的好诗都是诗脖子好,也不是所有诗脖子好的诗就是好诗。可是脖子很重要,对脖子的重视,应当成为诗人作诗甚至作人的基本道德(想起强项令董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