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生活变迁(58): 雨具

(2012-02-11 07:36:05) 下一个

 

 

湖北老家位于长江中游,春夏之交有一个梅雨季节,时间比较长。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长江洪水,也就经常在89月份发生。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当然,也分“长梅”、“短梅”、“早梅”、“迟梅”等。后来参加工作后,经常要与“水”打交道,所以,这个梅雨还是很值得了解的。

 

6070年代的雨具,除了套鞋(雨鞋)和雨衣,就是油布伞(俗称“黄金叶”,因为那时候有一种香烟叫“黄金叶”,而这油布伞就是黄色的,就像一片叶子,很形象)。油布伞的支撑架,一般都是木制或竹制的。那时候的雨衣,都是军绿色帆布做的,几乎没有彩色塑料的;套鞋都是长筒的,似乎没有短筒的,而且都是黑色的。

 

80年代以后,塑料制品和铝制品开始多起来了。首先出现的是塑料拖鞋,下雨时,很多人就穿塑料拖鞋,各种颜色的;尤其是南方人,不太喜欢穿套鞋,拖鞋或者赤脚更方便。当然,那时候的套鞋也分长筒的和短筒的了,但仍旧还是黑色的。雨衣有塑料的了,似乎也有一些不同色彩的了,但花样很少。雨具变化最大的还是雨伞。

 

80年代中期,出现了各种金属支撑架的雨伞,而且可以自动打开,节省人力;但只有布的,颜色几乎都是黑色;因为很轻巧,流行很快,“黄金叶”几乎被淘汰,尤其是那时候的“黄金叶”,基本上是不能自动打开的。在广州读书期间,就看见了有折叠伞卖,很稀奇!每次回家,总会带几把。当时的折叠伞只有两折,90年代以后,才出现3折的,更加短小,可以放进书包或文件夹;伞面也有了彩色的,花纹的;化纤的,塑料的等等。街头修伞的很多,通常与修皮鞋的在一起。

 

90年代以后,套鞋的颜色就多起来了,尤其是女士套鞋,看上去像皮鞋,很雅致。雨衣的种类和色彩也多了,尤其是自行车、摩托车专用的雨衣,还有双人雨衣等等;而且也出现了情侣雨伞(一个手柄两个顶篷)。很多大型的雨伞手柄也有了“弯把”,可以挂在什么地方,尤其是左右手上拿那东西,而没有第三只手拿雨伞,这时候,就可以把雨伞挂在自己手臂上。

 

在日本生活时期,日本各大商场的门口,都有临时存放雨伞的地方,可以悬挂起来,避免雨水带进商场;出来时,大家各自拿自己的雨伞,没有人拿错。很多大型商店,还有免费的雨伞,提供给没有带伞的顾客;只是下次来时,记得还;即使不还,也不会有人追要(估计这样做不好)。如果你一定要带入商店,门口会有塑料袋,大家自觉把雨伞套起来,雨水还是不会带入。

 

后来,国内也开始学,举办“红伞节”,在公园内,存放几千把雨伞,但很大一部分都被人拿走了,举办单位损失惨重。不过,现在国内很多商家,在下雨时,也会有人在门口给顾客送塑料袋,希望店内保持干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自觉。

 

现代的伞,除了雨伞,还有太阳伞。向太阳的一面是银色的,可以抵挡紫外线。湖北一带,夏季最高气温40度以上,紫外线很强。不过,相比之下,加拿大的紫外线似乎更强,国内的防晒霜不起作用,一定要买加拿大本地产的防晒霜。如果太阳不是很强,现在还有透明的塑料伞,只是一种装饰作用,但很漂亮,有白色的,也有各种彩色的,或花纹的。

 

照相机普及之后,伞也是一种照相的道具。家里先后买过湖北湖南的竹制花伞(支撑架是木雕的镂空花纹)以及傣族的花伞(伞柄和伞尖有很多装饰),有真丝刺绣的,也有缎面花纹的,还有镂空雕花的,更有结合现代折叠伞技术的折叠花伞。伞的形状,从顶面看,不仅有圆的,还有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16边形等;从侧面看,有近似平的、微凸的、半圆的、圆顶的等;花边的种类就更多了,不一一细说。公园内,还有很多专门照相用的皇宫伞(圆顶的,有边帘的)。现在西餐的水果拼盘中,也会有一种小纸伞,那是一种装饰(不知道谁发明的)。在日本生活时期,也见过日本的日式花伞,竹制的,比较类似湖北湖南的竹制花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那日本的伞,必定就是中国传过去的,这一点没有疑问。

 

“中国制造”走遍世界之后,中国一些乡镇企业的折叠伞,因为质量比较差,卖到国外,也十分便宜,但大多数只能使用一次,随即就成为西方国家的“一次性雨伞”,而且十分畅销,中国也赚了外汇。这又何况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东土大糖 回复 悄悄话 果盘的小雨伞是1932年 Trader Vic酒店(主要经营亚洲/波利尼西亚式美式和鸡尾酒)推广的,但Trader Vic的创始者说是受另一个叫Don the Beachcomber酒吧的启发才开始在他自己的酒店里用。在此之前美国一些中餐馆里也能见到,但并没推广流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