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谈天说地 古往今来 历史人文 天下大势
个人资料
正文

梦幻泡影三十二 地区发展博弈

(2008-11-18 15:19:51) 下一个

 

 

 

六十三

 

 

 

 

首先在应对当前这个形势的时候,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以为只是这个年关难过,如果政府各种救援措施得当的话,比如说新劳动法不要搞了,取消最低工资制度,调高出口退税,放水银行信贷等等,顶过去就行了。更有甚者,连将人民币再度贬值的口号都喊出来了。这些办法,也许可以救急,但不能救穷,可以就一时,不可能救长久。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真的经济衰退还没有开始。笔者上次说过,因为中国的产品相对于德国和日本,还是在低端和常用品市场,要比这两个国家的高端产品市场,受到全球需求萎缩的打击要迟到一些,大概是6个月吧。而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速度急速下滑,并不是因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而是俺们中央银行的重手调控措施在经过一系列的增准备金,提高利率,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暴跌,导致产品最后价格的急剧下降,而使很多中游企业经营困难。

 

现在欧洲,尤其是全球主要出口国德国,和亚洲的主要出口国日本,都已经步入了衰退,而中国的出口主要的标志之一,沃尔玛商场的销售情况还不错,可以说保住了一个底盘。但随着美国和欧洲开始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熬过这个西方世界的圣诞节假日销售季节后,零售业就开始大量裁员。从明年初,那时中国出口商的困难日子将会正式开始。如果这些出口商可以注意一下国内的内需市场,那么中国的春节也许可以帮助一下过难关。那么在3-4月间,就是中国外贸加工业的衰退开始。

 

美国在那个时候,应该有一个退税刺激经济计划。但是以俺的估计,按照“债务通缩”的推断,这些退税刺激,估计会大部分用于减低美国家庭的所欠债务,不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太大的帮助。

 

基本上,不论中国想不想转型,可能都没有选择。因为中国政府的犹犹豫豫,不能料敌之先,在新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法上拖拖拉拉,已经错过了转型最好的时机,使现在转型的社会风险和经济代价要高很多。不过人类的一个通病就是得过且过,不被逼急了,就不会屁股挪个窝,不被打痛了,就不会主动变革。在要么转型,要么死亡的两难选择下,大概还是会走转型之路的。只不过现在越转得快,将来的问题越小些,再用救各种企业的方法,左拖一下,右拉一下,半年后这些企业一样生存不下去,还是一样要面对为新失业的工人创造就业机会的问题。

 

现在与其如浪费财政资源,还不如尽快安排企业的内迁。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一个国务院转型办公室领导和协调这个工作。在沿海的广东和浙江等地,首先看紧问题企业,防止有不良企业主卷款外逃。根据各行业的企业运作情况,有计划的实行关停并转的工作,可以在剩下来的整合后的企业中,进行各种金融扶持的帮助政策,协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而在主要民工回潮的省份,可以安排以现有的技能为首选,在这些地方的农村兴办工厂,以国家扶助的方式,实行补贴政策,让这些新企业可以做到盈亏平衡。然后由国家帮助,在中国的中西部省份寻找销路,或者是以扶贫的方式,将这些生活必须品发放到扶贫的地区,或者以中国外援的形式,将这些消费品,运到非洲和拉丁美洲去帮助穷人。比如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援助,无息贷款,都可以考虑以部分用中国货的方法计算。

 

在企业的内迁方面,如何把倒闭的中小企业的工人,根据其回流的省份,整合成大型企业,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课题。通过整合,建立起一个产业链,才可以真正完成中国的这个产业转型,使内地省市,成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心。

 

 

 

 

六十四

 

 

 

 

而在广东和浙江沿海的企业,就可以用来保住萎缩的海外市场,并争取开拓中东的新市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留意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品国际品牌,一旦当这些品牌出现困难时候,趁机以低价吃尽来,然后将其设备和设计人才争取全部搬回来。因为广东和江浙一带,生活水平素质比较高,又有两个国际大都市香港和上海,可以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然后以这些设计人才作为技术领导,带上一帮江浙和南粤本地的心灵手巧,脑袋灵光的设计人才,尽快把这些软的实力建立起来,为将来占领消费品的全球高端市场打下基础。

 

而一旦将品牌的设计和营销中心建立起来之后,沿海地区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实际的生产,可以将下属的工厂搬到中西部去,利用中国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地区高速铁路来解决运货问题。

 

这种方法对沿海和内地双方的好处都很大。当沿海地区成功的建立起高收入的品牌设计和行销中心后,由于创造的工作职位是属于附加值及其高的高端职业,就会自然而然的带动起整个地区的地租价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土地价格。而内地的制造产业的兴起,同样会带来当地的土地价值的增长。一个例子就是北京的首钢搬出首都的石景山区,到唐山的曹妃甸,对前者来讲,原工业园用地将变成价值更高的城市商业和办公用地,造成地价大涨。而对后者来讲,新工业园区则将原来的荒岛沙土地变成了更高价值的工业 用地,也造成地价的是上涨。因此将产业分布的合理化,应该是对中国的整体,以及内部的各个地区都是皆赢的结果。

 

以广东的情况为例,现在开始建设的贵阳--广州高速铁路和南宁广州高速铁路,再通过南宁昆明高速铁路,贵阳六盘水昆明高速铁路,贵阳重庆高速铁路,和贵阳成都高速铁路,就把整个大西南和华南联系在一起,通过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可以把一盘棋完全走活。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尽量让劳动密集型的部分,靠近密集劳动力的地区,而让对市场观念,国际贸易,世界风潮都比较了解的沿海地区,与世界各国争夺高科技发展,新产业开发,和高消费品品牌等软活,使中国自己内部的产业分工,趋于合理化。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中国的沿海地区相对于内地地区的富裕,和美国的东西海岸相对于中部的内陆地区的富裕,原因是差不多。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这些地方的人民思想比较开放,见识比较多,行为比较敏捷,是其中一个决定的因素。如何利用这个现实存在的地区差异,加强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让各地区可以吃到应得的那份蛋糕,并在未来发展中,如何缩小地区的差距,需要在这次的经济大调整中,有可全面的思考。中央的政策,不能过于短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眼前的困境吓破了胆,搞得政策的出台,毫无章法,惊慌失措,是无法有效的解决未来的发展问题。

 

笔者本来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的GDP的产生方法不甚了解,就流于和大部分的专家一样,常常用西方GDP的算法,试图来解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后来经过这方面的一些专才的解释,才算明白的以前的一些看法,是错把冯京当马凉,而分析出来的结果自然是鸡同鸭讲,隔靴搔痒。

 

这里俺不想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比如说美国用的支出法,中国用的生产法和收入法的异同方面,把这些专家的说法照抄过来,只是想说世界上任何的国家GDP其实都有忽悠的成分在里面。而中国和美国不同的是,美国是往大的方向忽悠了,中国是往小的方向忽悠了。

 

当然GDP的具体数字是不是准确到不重要,而是看这些数字的变化,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对整体经济形势的把握。比如说,一个大家似乎都可以接受的看法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至少在8%的水平,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中国就不能创造出足够的工作机会,而中国政府就会面临社会不稳定。而这个对经济的基本判断本身似乎就不是很正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