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7-12:zt:征服者的铁蹄(5)1941.42--苏联:“绝不能后退一步”

(2009-05-18 12:15:56) 下一个
“巴巴罗萨”行动
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对于进攻苏联蓄谋已久。早在1939年8月闪击波兰的前夕,他就曾指出:“我已经把最精锐的部队派往东方。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已经灭亡,他们将和德国人共处……苏联的命运也将如出一辙。”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入侵行动——“巴巴罗萨”行动。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的漫长战线上,以德国为首的300万轴心国军队潮水般地越过苏联边境。一时之间,苏联举国上下被这场出其不意的猛烈进攻惊呆了。最初,斯大林一直竭尽全力地避免给德国人创造任何入侵的借口,以便争取时间恢复和重组红军部队。看到希特勒如此快速地撕毁苏德之间的和平条约,一向刚愎自用的斯大林实在难以置信,因为直到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当天夜间,苏联方面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输送各种战略物资。

  早在入侵之前的数个月里,纳粹德国空军的飞机就一直不停地从苏联空军基地的上空飞越,掌握了大量的军事情报。随着进攻的开始,他们在短短数天之内就将苏联空军摧毁殆尽,取得了20世纪最为出色的战果。当时,由于苏联空军正在进行扩建,许多飞行团将他们的大批飞机停放在跑道上,这些挤在一起的飞机为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最便利的条件,德军往往只需一枚炸弹就可以摧毁一个中队的飞机。退而言之,即使苏军来得及升空作战,也没有可以和德军的“梅塞施米特”Bf109战斗机相抗衡的飞行技术和飞机。因此,许多德军飞行员在此期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战绩,成为大名鼎鼎的王牌杀手。

  中央集团军群

  在贵族出身的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的指挥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2个步兵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群组成。其中,2个装甲集群实质上是2个坦克集团军,指挥官分别是霍斯和古德里安将军。就是这几支集团军将重蹈129年前拿破仑军队兵败莫斯科的历史覆辙,其指挥官们的拙劣表现甚至令拿破仑相形见绌。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初,他们一个个却雄心勃勃,妄图在8个星期之内推进到莫斯科,并在进军途中歼灭苏联军队。

  在这方面,他们深受希特勒的蛊惑,后者胸有成竹地告诉他们:“不出3个月,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的崩溃,那样的场面将史无前例。我们只需要在前门上踢上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应声坍塌下来。”对于手下指挥着4个装甲师的装甲集群司令官海因茨·古德里安而言,这段日子是他的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他和霍斯两人指挥着整个作战行动中最精锐、最重要的装甲部队,因此,极有可能取得那个世纪(20世纪)乃至整个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辉煌的军事胜利。而最初阶段的战事进展也似乎验证了这种预测。

  古德里安的第一项任务是指挥他的装甲部队渡过布格河(苏波界河),从两翼进攻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而后直逼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届时,他将从南翼进攻这座城市,与从北翼发起进攻的霍斯的部队会合,形成合围夹击之势。通过这种方式,将把苏军部队分割包围在一个巨大的“锅炉”内,一旦苏军的补给消耗干净,除了投降之外他们将别无他法。

  截至6月24日,就在进攻发起后的第60个小时,第17装甲师已经行程140公里进入了斯洛尼姆,距离第一个目标仅剩下一半的路程。3天后的6月27日下午,第1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进入明斯克,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群先头部队会合,后者在过去5天内行程达到350公里。

  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4个“口袋”,分别是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比亚利斯托克地区、沃尔科夫斯克和诺沃格鲁多克至明斯克之间,里面是被包围的苏联红军。但是,与一年前法国军队溃败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些被包围的红军没有流露出任何放下武器投降的意图。在此情况下,德国第4和第9集团军给步兵部队下令,首先死死牵制住这些敌人,而后再逐个歼灭。

然而,德军却遭遇了一个难题,艰难跋涉的步兵部队被装甲部队远远地甩到了后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巴巴罗萨”行动地图上标出的道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些车辙而已,而且很快又变成了小腿深的泥浆,很难在这样的道路上达到每小时5公里的行进速度。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后勤补给。在50多万辆卡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1940年从法国战场上缴获的,原计划用来向前线运送补给和人员。但是,其中的许多车辆无法在地形崎岖的地带进行载重运输,零部件也很缺乏。更加糟糕的是,由于这些车辆几乎走遍了半个欧洲,它们的有效行车里程数差不多也用到头了。

  这时德军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古德里安和霍斯坚持认为,行进速度将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装甲部队必须继续快速推进,朝着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进军。但是,上级指挥官们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7月1日,这两位装甲部队指挥官公然违抗命令,下令所属部队向着下一道障碍——别列津纳河冲去。在此情况下,古德里安和霍斯二人的顶头上司冯·克鲁格将军向他们发出严重警告,威胁说将把他们送上军事法庭。

  就在同一天,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第一次遇上了苏联的T-34型坦克。当时,一辆T-34坦克拦住了他们的推进步伐,双方对峙时间竟达3个小时之久,并且德军有5辆“豹”III型坦克被击毁。最终,德军用一门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从背后进行攻击,才总算是清除了这个庞然大物。让德国人感到幸运的是,接下来没有再碰上T-34型坦克。

  向前推进

  7月3日,德军下达了下一阶段的行动命令。古德里安从位于别列津纳河的桥头堡阵地上派出第18装甲师,向第聂伯河进发,于7月5日抵达目的地。在那里,第18装甲师击退了苏军的一次反击,并且一直等到装甲集群的所有3个师沿着河岸连成一片为止。这个阵地非常不安全,两翼全部暴露给苏军。与此同时,后勤补给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担任支援任务的步兵部队还远远落在后方,起码需要2周时间才能赶到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克鲁格几乎暴跳如雷,下令严禁装甲部队再向前推进半步。

  然而,就在德军装甲部队一天天地等待着步兵到来的同时,苏军防线正变得越来越坚固。倘若继续等待下去,德军将彻底丧失渡过第聂伯河的最佳战机。最终,克鲁格还是作出了让步,“你们的行动太冒险了”,他一边抱怨着古德里安等人,一边下达了进行下一阶段攻击的命令。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里,德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战斗。在最初10天,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需要实现3个目标:首先,需要阻击已经被自己包抄了的苏军部队,防止其向南或向东逃窜;其次,与从西北方向攻进的第3装甲集群会合;最后,扩大德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夺取的阵地,将其转变为一个坚固的桥头堡,为向莫斯科发起最后突击做准备。

  7月16日,第29摩托化师的先头部队抵达了斯摩棱斯克,但是,仍然见不到霍斯的第3装甲集群先头部队的影子。7月29日,希特勒的助手施蒙特上校抵达古德里安的指挥部,给他带来了希特勒的祝贺以及“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古德里安是第5位获此殊荣的德国军人。同时,他还首次带来了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改变作战计划和战略重点的指示。

  也许,莫斯科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乌克兰,绵延千里的丰饶麦田可以满足数量不断增长的轴心国军队的吃饭需要;再往前去就是储量丰富的巴库油田,将为纳粹军队进行战争提供必需的燃料物资。相比而言,攻占莫斯科的目标可以稍晚实现,因此,古德里安要停止向东推进。

  北方集团军群

  就在中央集团军群向着莫斯科推进的同时,北方集团军群在冯·勒布陆军元帅的指挥下,向着波罗的海诸国和列宁格勒前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2个步兵集团军,共有15个步兵师的兵力。负责提供装甲突破支援的是第4装甲集群,下辖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常规步兵师。另有3个步兵师也担负支援任务。

与中央集团军群相比,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进攻力量薄弱许多。这让冯·勒布的参谋班子大为光火,毕竟从地图上看,他们有着更远的路程需要跋涉,有着更深的纵深需要突破。然而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激烈争论并没有扩展到他们的最高指挥官那里,有着贵族气派的冯·勒布和冯·博克不屑于进行任何争吵,但却唆使自己的手下这样做。

  6月22日午夜时分,北方集团军群的所有部队均已进入阵地。凌晨3时05分,开始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进攻。在最初的中路突破时,他们遇到苏军部队非常微弱的抵抗,但很快就将其击退了。第一天傍晚时分,装甲部队已经突入立陶宛境内纵深60公里。

  第7装甲师沿着德维纳河沿岸的主干公路,从考纳斯向德文斯克推进。截至6月26日上午,他们已经夺取了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苏军的反击被无情地击退,德军更多的装甲部队呼啸而至。到当日夜间,这座城市已经被德国人牢牢地控制住了。在5天之内,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个目标——在距离东普鲁士300公里的德维纳河上建立宽大桥头堡——已经实现。7月2日,第4装甲集群长途奔袭250公里,进入奥斯特罗夫和普斯科夫地区。7月4日,奥斯特罗夫被第1装甲师攻克。同一天,第6装甲师突破“斯大林防线”的北端延长线。该装甲集团的另外3个摩托化师越过奥波奇卡对面的拉脱维亚—俄罗斯的老边界,向着普斯科夫推进。因此,当苏军集结大批坦克于7月5日从东部发起反击时,德军的装甲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第二天结束时,在德军装甲师驻地与普斯科夫之间的阵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140辆苏军坦克的残骸。

  一次断断续续的进攻

  支援第4装甲集群作战的步兵部队无法与其保持同步。俄罗斯境内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地形条件,即使摩托化步兵也无法保持正常推进速度,他们在清理完毕陶格夫匹尔斯的苏军之后,已经落后装甲突击部队100多公里了。然而,形势很快向着有利于德国人的一方发生了转变。与俄罗斯相比,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境内的道路状况非常好,在此情况下,德国第18集团军的推进速度几乎与装甲部队不相上下。截至7月7日,有12个苏军师被歼灭,塔林和纳尔瓦已经处于德军的炮火攻击之下,另外4个德军师正向着佩普西湖的南端快速进逼。

  对于在德国后方的指挥官们而言,尤其对于希特勒而言,整个“巴巴罗萨”行动的战场态势正变得越来越危险:不仅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之间的“缝隙”越拉越大,就连各个集团军群之间的“缝隙”也愈发明显。在这些“缝隙”中间,最初在德军打击下陷入懵懂和混乱状态的苏军部队正逐渐恢复过来。这些由不计其数的勇士们组成的部队,已经能够判断出德军什么时候将会对自己发起进攻。

  尽管装甲指挥官莱因哈特和曼施泰因不断地恳求和抱怨,但是,立即向列宁格勒心脏地带发起突击的想法必须暂时搁置下来。在他们身后,步履艰难的步兵部队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就这样一路下来,他们的有生力量逐渐消耗殆尽。德军在战斗中遭受了难以避免的伤亡,大量的步兵营、步兵团甚至步兵师不得不停下来,全力对付包围圈中的苏军。结果,到了7月中旬,德军高层下达命令,决定从中央集团军群北翼抽调部队,填补其与北方集团军之间的不断恶化的“缝隙”。德军的这个延误为苏军守备部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大力加固己方阵地。随后,德军向北发起了一次进攻,但在伊尔门湖以西受阻。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战争中的一个永远不变的因素: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强行军(很多时候是在炎炎烈日下进行),德军步兵已经筋疲力尽,很难再保持初期的进攻锐势了。

  这次进攻遭到了苏军的顽强反击。双方进行了异常激烈的交锋,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场面恐怖。然而,德国人平素的训练和战斗力发挥了功效,4个装甲师最终突破了苏军阵地。到了8月11日,他们已经清除了所有的残余苏军,进攻矛头再次指向列宁格勒——但是,在那里,他们最终将被苏联人的顽强抵抗所击退。

此时,希特勒向中央集团军群亲自下达命令,要求从霍斯将军的装甲集群中抽调出一个装甲军增援北方集团军群。接下来,根据希特勒的指示,霍斯派出的先头装甲部队沿着沃尔霍夫河西岸向前推进,很快就抵达了伊肖拉,这里距离列宁格勒中心区只有17公里。与此同时,摩托化步兵掉头向东,朝着涅瓦河和拉多加湖前进。列宁格勒,这座以前的俄国首都被包围了。

  但是,包围并不等于占领。德军这两支先头部队很快便陷入了迷宫般的反坦克壕和零散不堪的土木工事之中。这些障碍物是当德军中途停下来重组队伍时,几乎陷入绝望之中的列宁格勒人布设下的。截至9月10日傍晚时分,德军部队已经抵达位于列宁格勒西南10公里处的杜戈尔多夫高地。然而,由于大量坦克被击中和击毁,德军装甲部队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动力。第二天,德军步兵悄悄地从装甲部队左翼经过,进入列宁格勒的郊区斯鲁茨克和普希金小镇,当天晚上攻占了位于克拉斯诺耶塞罗的俄国沙皇的夏宫。但是,德军继续进攻列宁格勒的推动力却彻底消失了,因为就在这时,乌克兰的千里麦田和储量丰富的巴库油田的强大诱惑力彻底控制了希特勒的大脑。就像进攻莫斯科一样,进攻列宁格勒的事情也必须搁置一边。

  南方集团军群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直到1941年8月,希特勒才断定“巴巴罗萨”行动的南部战线最为重要。但在此之前,希特勒派往这个方向的兵力——南方集团军群 ——却是三个集团军群之中最薄弱的。希特勒随即对其进行了加强,并且派遣陆军元帅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担任司令官。接下来,龙德施泰特将最强大的兵力放在北翼,它们分别是:赖歇瑙指挥的第6集团军、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施蒂尔普纳格尔指挥的第17集团军。在南翼,德军的兵力相对薄弱,从摩尔达维亚出发的德军只有1个集团军,协同他们作战的有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1个匈牙利军和1个意大利军,使用的都是老旧过时的装备,火炮和车辆少得可怜。

  然而,进攻从一开始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当时,为了躲避德军的锋芒,苏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将部队化整为零,却被德军各个击破。在第一次强大突击中,德军第1装甲集群将苏军第5集团军击退。苏军随即退入普里皮特沼泽地区,在这里,德军装甲车辆和摩托化车辆无法继续跟进,只有望洋兴叹。接下来,苏军第5集团军很快进行了重组,并于7月中旬从科罗斯坚向西南方向发起了反击,与从别尔季切夫方向对进的苏军第6集团军共同夹击德军。这时,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军部队巧妙地将88毫米高射炮用作反坦克火炮,挫败了苏军的进攻势头。苏军第5集团军再次退入沼泽地带。在随后的6个星期内,这种局面使得克莱斯特和赖歇瑙始终觉得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德军继续向着布格河到德涅斯特河的中间地带推进。苏军主力部队在德高望重但能力平庸的布琼尼元帅及其政治委员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指挥下,集中部署在基辅和乌曼周边的两个地区。为了分割和消灭这些苏军,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和第6集团军密切配合,向着布格河—德涅斯特河之间的陆桥地带进攻。同时,赖歇瑙的部分兵力掉头西进。在那里,他们先后与从摩尔达维亚出发的斯蒂尔普纳格尔和舒伯特的部队会合。

  与北段战场相比,这里的地面路况相对坚硬许多,德军步兵部队得以向前快速推进。很快地,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便被优势的敌人孤立起来。截至8月3日,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到了8月8日,他们已经处于来自所有方向的德军炮火的攻击之下。两天后,苏军停止了抵抗。大约20 个师被歼灭,10.3万人成为战俘。

  与此同时,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沿着海岸线向前推进,开始对敖德萨进行包围。尽管罗马尼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对于敖德萨长达64天的围困,防止了驻守该要塞的苏军部队在乌克兰腹地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里,苏军将最大规模的一支部队集结在基辅及其北部地区。于是,希特勒下达命令,要求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立即从中央集团军群脱离出来,与克莱斯特的部队会合,将苏军3个整编集团军和至少2个集团军部分部队彻底切断。

实际上,古德里安并没有立即执行元首的命令,他仍然把自己的目光和雄心放在莫斯科方向上。8月4日,希特勒亲自到新博罗索前线视察,并与他的高级指挥官们进行了交谈。博克和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极力进言,恳求他不要放弃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当时曾被深深地打动了,然而,在随后的三个星期里,他的态度却逐渐坚决起来,并于8月24日单独接见了古德里安,命令他立即率领整个装甲集群协助攻占乌克兰。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古德里安装甲集团”(这一改名是为了抚慰古德里安的个人心情)来了一个90度的大转向,挥师南下。

  苏军恢复元气

  有一段时间,战无不胜的纳粹国防军似乎看起来就要重蹈拿破仑大军的覆辙,消失在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了。然而,由于希特勒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制止了这场轻率的撤退,避免了希望的破灭。

  然而,即使是希特勒的魔鬼般的魅力也无法改变不可抗拒的历史命运。尽管德军占领了数量惊人的苏联国土,但其在1941年夏季制定的雄心勃勃的进攻计划几乎再也无法实现。苏联红军遭受了极大的挫折,但是已经从逆境中站了起来。到了1942年,数量更庞大、装备更优良、指挥更出色的苏联红军将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对于德军而言,莫斯科没有被攻占,列宁格勒同样也没有,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仍然可望而不可及。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被彻底打破。当时,尽管很少有人能够明白这一点,但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溃败动摇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最根本的基石。

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
1942年,纳粹国防军的起步并不顺。对于苏联的入侵使得德军战线拉得过长,其推进步伐在1941年的最后一个月被首次遏制住。

  从列宁格勒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广大战线上,德军遭到了苏军全面的猛烈反击,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开始逐渐趋于停顿。在被苏军从莫斯科的大门口赶走之后,希特勒解除了大部分曾为“闪电战”的成功实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的职务。这位前陆军下士已经开始直接向海陆空三军发号施令。希特勒绝不愿意仅仅固守1941 年所占领的大片土地。他向德国人民许诺,德国将在1942年取得胜利。

  改变作战优先次序

  莫斯科不再是进攻的关键。德军大规模的装甲车辆及步兵编队开始挥师南下,准备夺取斯大林格勒。这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城市,但在希特勒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个城市是以他最痛恨的对手——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将处于攻击高加索重要油田的有效距离之内,可以捞取到真正的实惠。

  这时的德国国防军的装甲部队正面临着油料短缺的困扰。实际上,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的轻率冒进使纳粹德军的消耗过甚,在激烈的冬季作战行动中遭受的损失也远未得到补偿。斯大林也并非易与之辈。1942年1月,德军12个集团军被苏军22个集团军死死拖住,陷于苦战。在从克里米亚到芬兰湾的漫长战线上,德军141个师,包括11个轴心盟国的师团,与苏军300多个师展开了对峙。

  战争区域的广泛性有利于德军。斯大林的图谋不仅是要减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压力,而且还要消灭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红军将领们都很清楚,一旦失败后果将非常严重。红军在整个战线上全面展开攻势,但是这个战线实在是太长了。尽管褴褛的军装里塞满了稻草和报纸,北极圈内的低温天气影响了武器装备的使用,而且严重缺乏坦克和飞机,但德军还是以非凡的勇气和职业精神进行着防御。作战条件极其恶劣,令人心寒,这种条件却对苏军有利,他们已经习惯了俄罗斯冬季的严寒。油箱里的燃油经常冻结,德军开始更多地依靠马车运输。尽管如此,随着冬天的临近,他们仍成功地阻止了苏军的进攻。德军顽强的防御暴露了红军缺乏作战经验的问题,同时,其他各方面的缺陷使红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到了3月份,就连斯大林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苏军的总攻结束了。

  斯大林解围行动的失败似乎预示了列宁格勒注定要被德军攻占。希特勒已经下令德军摧毁列宁格勒这个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发源地,它的失守似乎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随着难民潮水般地涌入,列宁格勒的人口超过了300万。列宁格勒南去的通道已被德军切断,而北去的通道也被急于为冬季战争复仇的芬兰军队封锁。

  共产党的领袖们为食物储备焦急万分。11月1日,他们意识到列宁格勒的食品储备仅能维持一周的时间。而冬季日益逼近,城内严重缺乏燃料,房屋无法供暖 ——电力每天只能配给供应一小时。紧随而来的是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长期围困。在这次围困中,有将近100万人死于寒冷和长期的饥饿,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或美国在整个二战中死亡人数的3倍。少得可怜的补给只能提供给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整个冬季及初春,德军一直保持着对列宁格勒的严密封锁,苏军任何突围的尝试都遭到阻击。

  春季解冻

  1942年初期,苏军以流畅的作战行动将入侵的德军分割成了许多孤立的小块。苏联西北方面军在瓦尔代高地突破了德军防线,并相继包围了德军几个师。陷入包围的德军都聚集在机场周围。凭借德国空军的空中补给,被围德军坚守着他们的环形防线,等待即将到来的援救,或是——在冯·泽德利茨将军的6个师陷入杰米扬斯克包围的情况下——实施突围。泽德利茨的部队奋战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安全地穿过厚厚的积雪。支撑德军此次大规模脱困行动的是空中补给和铁一般不许投降的命令。

春季来临,大地解冻,双方的军事行动都因此而陷入停顿。地面解冻后,原本铁一样坚硬的地面变成了难以通行的泥泞,寸步难行,德军再一次获得喘息之机。由于德军距莫斯科只有不到300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德军装甲师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可穿越,因此,苏军将部队集中于莫斯科周围。这是显而易见的军事策略,但它是错误的。

  根据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统计,在苏军的冬季攻势中,德军在东线战场的伤亡人数达37.6万人,另有将近两倍于此的人数死于冻伤和疾病。到了1942年4月初,东线的德军仅有62.5万人。

  不过,德军也造成了红军40多万人的伤亡,许多德国将士都在考虑红军是否具有承受如此打击的能力。在德军看来,苏军在军事技能上的欠缺似乎只能用盲目但常常是无用的勇敢来弥补。戈培尔讽刺苏军就像一台毫无头脑的机器。在1945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印象一直留在人们心中。

  在反攻行动中,红军对其对手的残暴本质有了真正的了解。在退却过程中,德军实行了极其残酷的焦土政策。在被苏军解放的各个村庄里,都留下了德军暴行的证据。房屋全被烧光,牲畜被宰杀,妇女和儿童被驱赶到雪地里冻死或就地枪决。

  在德军入侵苏联初期,将其视为解放者的一些普通的苏联农民,在德军更加残暴的行径面前,曾经的由衷欣喜变为了刻骨的仇恨。大批苏联人都躲到森林里和西伯利亚大草原上避难,并在那里参加了游击队,和德国占领军展开了游击战。

  为了打赢即将到来的战役,希特勒需要补充其作战损失,为此他要求仆从国补足所缺兵员。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在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50万军队。但是按照德军的标准,这些仆从国的军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严重缺乏训练,因此主要用于守护无战事的地区,担负进攻任务的主要是德军部队。此外,德国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加东线兵力,包括用从东欧抓获的劳工代替德国民间劳力,从驻守西欧的各师级部队中抽调所属营级部队,提前一年征召下年度兵役等,使德军在苏联前线的兵力急增至270万人。诸如此类的兵源增加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希特勒此举可谓是孤注一掷。

  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国人也正在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虽然德国的国内经济当时并没有处于完全的战争轨道上。轻型坦克的生产已经停止,中型坦克加装了厚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德军“豹”Ⅳ型坦克装备了被证实具有很强的反坦克能力的75毫米口径长身管火炮。通过这种改进,德军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在苏军性能优异的T-34型坦克投入战场后所面临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德军还投入使用了更多数量的越野车,使装甲掷弹兵能够更紧密地跟在坦克后面,提高他们的成功几率。由于其搭乘的半履带车辆上装有轻型装甲和加农炮,因此,这些士兵无须下车即可进行某种程度的战斗。尽管如此,德军仍然对于马车运输寄予了极大的信任,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

  德军的夏季攻势

  在4月5日签署的第41号指令里,希特勒宣称:“敌人人力和物力都已遭受了巨大损失。在取得了表面上的初期胜利后,敌人为了扩大战果,在冬季攻势中已经耗尽了计划用于稍后军事行动的大部分后备力量。”基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希特勒制定了德军在即将开始的代号为“蓝色行动”的夏季攻势中的目标。他要求经过调整现已达215个师的德军一举歼灭苏军最后的残存部队,并尽可能多地夺取德国战争经济赖以生存的重要原材料资源。

  德军所有可用的力量将集中用于南部地区。其任务首先是歼灭顿河沿岸的苏军,之后挥师北上夺取斯大林格勒。然后再以联合攻击行动征服高加索主要产油区。最后,德军将夺取穿越高加索山脉的各个关口,控制通往中东的道路。

  希特勒的对手——斯大林也正在制定对德军实施致命一击的计划。天气的回暖是苏军发动另一场攻势的信号,然而,苏军夺回哈尔科夫的努力不幸失败了。两军在野外进行了十昼夜的进攻与反攻的较量,使“闪电战”进入了新的阶段。苏军的进攻在德军高度协同的地空部队面前失败了。德国空军舰队在里特·冯·格莱姆的率领下,完全占据了空中优势。德军大批“容克”88型、“斯图卡”式和“海因克尔”111型轰炸机,在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的操纵下,在德国轴心盟国军队的支援下,对苏军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

苏军3个集团军遭到德军围歼。铁木辛哥元帅被召回莫斯科解释再度损失20万部队的原因。在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粉碎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攻势的同时,第11集团军也在曼施泰因将军的带领下突破了苏军在刻赤半岛高度筑垒的防御阵地。至1942年4月,苏军已向克里米亚运送了25万部队和相当数量的坦克及火炮等支援装备。在此前的一年内,苏军每次派往前线与德军对抗的部队从来没有如此庞大的规模。

  5月8日拂晓时分,曼施泰因穿越卡缅斯科耶地峡,准备对刻赤地区的苏军阵地发起攻击。德军共有9个师的兵力,在数量上只相当于苏军的一半,但德军指挥官像通常一样,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来攻击敌军前线最薄弱的环节。在德军强大装甲部队面前,苏军被迫从费多西亚撤退。随后,德军装甲部队在大批“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穿过半岛中部直扑刻赤。5月15~20日,高加索防线被突破,苏军被迫撤往黑海。此役,苏军共损失17万人、1 138门火炮和 258辆坦克。

  塞瓦斯托波尔

  针对苏军的部署不利、反应迟钝以及海空军缺乏沟通等问题,苏联最高统帅部进行了严厉批评。由于不希望别人轻视他的胜利,曼施泰因在他的备忘录里描述其对手的言辞则要比苏联统帅部温和得多。

  在侧翼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德军第11集团军以两倍的兵力向塞瓦斯托波尔——苏联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发起了进攻。曼施泰因得到了强有力的增援。为了对付驻守塞瓦斯托波尔的106 000名苏联水兵、陆军士兵及陆战队员,他可以调派204 000人的部队、720辆坦克、600架飞机、670门火炮和 450门迫击炮,包括德军全部的攻城炮兵预备队。

  大决战开始了,德军对苏军的防御要塞发起了攻击。首先是连续5天的弹幕射击,这使许多老兵不禁想起了25年前的凡尔登战役,当时德军参谋部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展开进攻的。曼施泰因的射手们动用了所有能够使用的大炮,向苏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火攻击。在使用的重型火炮中,包括60厘米口径的“卡尔”巨型攻城炮和当时最大的83厘米口径的“古斯塔夫”铁道炮。德国空军也参加了战斗,在三周内向塞瓦斯托波尔投掷了2万多吨的炸弹——超过了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向英国境内投掷的炸弹总量。

  弹幕射击结束后,德国第54军向苏军防御阵地发起攻击。在6月份的第一周内,苏军顽强地守卫着每一寸土地,不屈不挠,苏军这种顽强作战的精神在一年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到了第三周,曼施泰因非常忧虑,他不仅要投入他的最后储备,而且要恳求第17集团军的增援。苏联海军继续上演着从黑海向塞瓦斯托波尔提供再补给的奇迹。德国空军和海军为拦截这些至关重要的运输船队,在这条补给线上忙得疲惫不堪。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德军调来了增援部队,针对苏军防御调来的重炮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6月28~29日的夜间,德军终于突破了苏军防御。在随后的3天内,苏联组织了一场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行动,以尽可能多地将在包围圈中坚持了250天之久的男女老幼救援出来。德军胜利了,但占领的只是一座死城,城内所有的建筑都被摧毁了。

  曼施泰因虽然因占领塞瓦斯托波尔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但是,他的第11集团军却伤亡惨重,不得不将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的任务让给了刻板而又野心勃勃的保卢斯将军。保卢斯参谋军官出身,毫无实战指挥经验,而现在,他清楚地知道扬名天下的时机就要到了,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

  顿河和伏尔加河

  为了便于监控战役的下一阶段进程,希特勒将他的司令部搬到了乌克兰的文尼察。南方集团军群被重新命名为B集团军群,包括第2、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3集团军。他们将奉命向顿河大弯曲部进军,然后进攻伏尔加河沿岸的斯大林格勒。
德军钳形机动的另一支部队是新组建的A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组成。

  两个集团军群将在伏尔加河西部的西伯利亚干草原实现会合。通过此次机动,德军希望再次对苏军实施大围歼。在消灭了苏联集团军主力后,A集团军群将迅速向东南挺进,抢占苏联油田。

  6月28日,德军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开始了。B集团军群在被召回的博克陆军元帅的率领下,从15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发起了攻击,担任先头部队的是霍斯将军率领的第3装甲集团军。保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也在南部发起进攻,从而使战线向南延伸了约80公里。两天以后,A集团军群在李斯特将军的率领下突破顿涅茨盆地弯曲处,并向南推进到普罗里塔斯卡亚和高加索。攻击行动十分成功。7月3日,霍斯已经占领了沃罗涅日。但是,这样的进展速度还不能使希特勒满意,他用冯·魏克斯取代了博克来指挥作战。随后,B集团军群沿着顿涅茨河走廊向下行进,与向罗斯托夫推进的李斯特的装甲部队会合。德军轻易取得胜利的时代似乎又回来了。

  苏军被轻蔑地扫到一边。几个月来第一次,地面开始适宜于德军进行规模宏大、势不可挡的机动行动。数百英里开阔的庄稼地和西伯利亚草原为德军大规模的装甲军团提供了极好的发挥空间。人们从数英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德军的推进:燃烧的村庄上冒起的烟雾,数以千计的重型车辆扬起的尘土,似乎预示着强大德军的推进不可抗拒。

  然而,此时希特勒的野心变得过于膨胀。他认为苏联气数将尽,只须再来一次更为彻底的胜利就可使大厦倾覆。7月13日,希特勒命令霍斯的装甲部队向东南方向迂回,与正在罗斯托夫进行激烈巷战的A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会合,以期再次对苏军实施大包围。7月23日,罗斯托夫失陷,但德军并未获得所希望的战利品。斯大林最终懂得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道理,他允许元帅们回撤部队,以免被包围。

  在同一天,希特勒下达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指令。有人认为,正是这一指令断送了德国东线的作战,也成为希特勒帝国命运的转折点。由于完全低估了苏联红队的实力,希特勒改变了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作战计划。一反原定的先取斯大林格勒后取高加索的计划,他选择了同时夺取这两个战略目标。更进一步的错误是他灾难性地减少了进行这两次军事行动所需的部队。他将战略预备队分派到四个方向上:第9和第11装甲师配属冯·克鲁格将军,“大德意志”师被派往中央集团军群,党卫队警卫旗队被派往法国,而原定参加挺进高加索行动的第11集团军也停步不前。

  推迟前进

  到了此时,所有的事情似乎仍在按照希特勒预计的路线进行着。在此次穿越开阔平原向伏尔加河推进的轻率行动中,充当先头部队的是第6集团军。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的部队,曾在冯·赖歇瑙将军的领导下参加了波兰和法国战役。冯·赖歇瑙是希特勒在德国国防军里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犹分子,他认为屠杀“亚洲劣等民族”是德国士兵的“历史使命”,这些好战的言论深得希特勒的赏识。1941年12月,希特勒在解除了冯·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权后,便将南方集团军群交给了冯·赖歇瑙指挥。然而,赖歇瑙在升任陆军元帅后不久便突发疾病死亡,但他的影响却已深深地留在他领导了两年的第6集团军中:在向东推进的途中,第6集团军所到之处全部沦为废墟。

  在冯·克莱斯特和霍斯两支装甲部队同时到达了顿涅茨盆地的交叉口后,道路开始拥挤,德军在交通管制方面出现了混乱。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克莱斯特认为根本没有向高加索地区派遣另外一支装甲集团军的必要。为了证明这一点,在渡河之后他加快了本部推进的速度,并迅速夺取了普罗里塔斯卡亚。

  但是在北部,德军已经停止了推进的步伐。冯·魏克斯率领的部队中只有第6集团军突破了守卫斯大林格勒道路的苏军部队。他被迫推迟前进,等待意大利第8 集团军的到来,况且油料的缺乏也使他无法在一次行动中将全部装甲部队投入使用。希特勒变得宽厚起来,并意识到霍斯的装甲部队在顿河南部过于拥挤的道路上弊多利少,于是,在7月30日将这些部队重新划归B集团军群。

此时,霍斯的部队已推进到了齐姆良斯克以南140公里处,苏军也派出强大兵力阻止他与保卢斯会合。北上途中,霍斯的装甲部队在艰苦的消耗战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锐气大挫。

  苏军停止退却




  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抵达伏尔加河沿岸。尽管遭到了苏军的猛烈反击,德军还是在斯大林格勒上游建立起了防线。当晚,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德军的狂轰滥炸,使人不禁再次想起了伦敦大轰炸。德军投下了大量燃烧弹,城内木制建筑物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场面十分悲壮。德军开始谋划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但事实证明,苏联守卫军的防御准备充分,要夺取斯大林格勒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A集团军群的推进一直非常顺利。德军士兵们在忍受了6个月的-30℃的冬季低温之后,此时身处库班干草原,而这里的气温即使是在阴影下也高达40℃。在第1装甲集团军的坦克内部,温度高得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李斯特最为担忧的还是补给问题。在前线进攻的26个师前进方向不一,有的向西南推进,有的向南,还有的向东南,要全部满足其需要是不可能的。进攻方向太多,以至于克莱斯特大将开玩笑说,“我们前无敌人,后无补给!”Ju52运输机空投的简便油桶必须要靠骆驼才能运送到装甲部队手里。

  不良的地形不仅减缓了作战部队推进的速度,也为补给带来了困难。道路就像是盛满尘土的河流,而且宽得无边无际。然而,纳粹党卫队“维京师”(也称为“ 海盗师”)还是于8月初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之下逼近了库班河。8月9日,罗夫集团军群,即由理查德·罗夫将军指挥的第17集团军和第3罗马尼亚集团军,同时占领了亚速海沿岸的叶伊斯克港口、库班河上的克拉斯诺瓦及正在被烧毁的石油城迈科普。迈科普的油井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直到大战结束4年以后才恢复使用。

  也是在8月9日这一天,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位于北高加索山脉丘陵地带底部的城镇佩第戈斯卡,并开始向阿斯特拉罕方向派出前哨部队。8月21日,德军精锐的第1和第4山地步兵团派出的小分队将纳粹党党旗插到了5 642米高的厄尔布鲁士山顶峰,第49山地军的其他部队则继续向前,进入了环绕格鲁吉亚苏呼米地区的亚热带森林。在高加索山脉东侧,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前进道路上只剩下捷列克河这最后一道障碍了。

  终于,德军的攻势达到了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谓的“下降点”。克劳塞维茨认为,自下降点后,部队损耗将逐渐超过最初的动力和能量。苏联人的抵抗越来越猛烈,而此时的德军距最近的军需站也已达数百公里。两军展开了殊死竞赛,双方都在加速输送弹药、油料、零部件和更多的士兵——前线总是需要更多的士兵——以便在因天气原因导致战役自然中止之前,为最后一次决战作准备。

  希特勒对德军进展缓慢大为光火,他解除了李斯特的指挥权并亲自指挥作战。然而,希特勒引以为豪的天才和活力并不能使情况有什么改观。事后看来,似乎希特勒是在企图做不可能的事情。与此同时,斯大林也因刻赤失利后一系列的后退而极为震惊,于7月28日发布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我们每退让一寸土地,敌人便增强一分,我们的国家防御则削弱一分。如果我们不能停止退却,我们将失去我们的粮食、油料、金属、作坊、工厂和铁路。因此,是该停止退却的时候了:绝不能后退一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