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16岁生日礼物

我一直梦想着等到孩子们16岁的时候,把这些成长点滴呈现给他们,说:"看,你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正文

胡思乱想

(2006-01-24 11:43:26) 下一个

这次回国,前前后后待了4个星期,刨掉躺在病床上的那几天,还有花在路上折腾掉的时间,屈指一算——不错啊,净落下三礼拜最起码!

三个礼拜,按说就是说21天啊,好歹也跑了几个地方呢:苏州、南京、仪征,还有上海,怎么印象里面除了吃饭就是洗澡、喝茶,别的啥事儿也不记得了呢?

不行,得整理一下思路。

先说这次回国的城市印象吧。

苏州是P妈妈的老家,长三角的一颗明星。每次回苏州,都会被那些日新月异的新面貌所震惊。别的不去说,单是那日渐延伸的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市内高架路就让每一个苏州市民切实感受到了这个千年古城的无限生机。而繁华的观前、南门商业区里,无孔不入的洋快餐们也毫不客气地占踞了最佳的市口,越发的使人感受到挡不住的现代气息。可是这样的苏州总让人们觉得有点陌生,是的,陌生。这不太象是以前的那个老苏州了。

那些让这座城市赖以成名的古老园林们依旧存在,但孤独的它们身处在钢铁丛林的包围之中,早已被现代文明的熙熙攘攘所淹没了,忙碌的人们是不会也无暇去聆听它们无奈的叹息声的。君不见,园林里的泥土早就被纷来的游人踏得结结实实,连草都难以钻出头来;那些玲珑剔透的假山们也早已被兴致盎然的人们攀爬得日渐圆润起来,手摸着倒也另有一份可爱。站在街头,满目的是永远的滚滚的车流,还有无畏的穿行在车流中的人们。连P都迅速地学会了怎样搀着大人的手迎着疾驰而来的出租车横穿马路,尽管每次P爸爸都假装镇定地捏着一把冷汗。

而每提到苏州,文人们必说“吴侬软语”。如今这苏州话的命运又如何呢?在P外公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学门口,立着块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道:“进入校区,请说普通话”。据说如今的苏州孩子,很多都不会说苏州话了,在家也讲国语。偶尔有肯讲的,说出来也是那种“改良”了的苏州话,里面充斥着各种网络上流行的词语。看晚报上说,苏州评弹学校已经有一阵子招不着资质好的学生了。于是报纸上就有人说,“救救方言!”但历来的经验是,当一样事物需要拯救时,通常那消亡的日子已经不太遥远了。

苏式茶馆是唯一能让人们想起来身处何处的所在。手中是一杯上好的绿茶,桌上是各式经典苏式点心、干果,窗外是摇曳的几竿翠竹,坐在对面的是久未逢面的老友,所有的繁杂都被远远地挡在尘世中。也只有在此时,心中才会涌起一声舒适的叹息:这才是苏州……

而城市的居民们对眼下的苏州显然是满意的。那些小桥流水看着固然抒情,可真让你沿着黑水河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小屋里住着,恐怕那生活的切实不便是会让所有的诗情画意消失迨净的。就好比那汉墓的砖在考古学家的眼里是个宝,但在穷苦的村民眼里也就是用来砌砌猪圈比较合适些--当人的生存遇到挑战时,你还会选择浪漫吗?所谓风花雪月,那永远都只能是文人墨客们衣食无忧时口中的无病呻吟罢了,连王羲之都有落魄到靠卖扇面为生的时候。

那些老房子,拆就拆了吧……网上头不是说,“China”就是“拆哪”吗?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