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11:1000kg@700km SSO    1000万美元

CZ-11:350kg@700km SSO

KZ-1:430kg@500km SSO

飞天一号:250kg@500km SSO   700万美元

 

航天科工商用固体运载火箭地面试验有条不紊进行

肖军霞 王均武  日期 : 20151208

图为四院九部环境试验中心技术人员进行火箭舱段静力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肖军霞 王均武 摄文

        中国航天科工商用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该型号火箭由四院负责研制,目前,火箭研制进入相关部件地面试验阶段。

 

航天科工六院389厂上下联动放“大招” 勇于创新无极限

       11月19日凌晨3点17分,某型号第三级发动机浇注工序的顺利结束,让389厂参与研制的人员松了一口气。此次新型号的研制,不仅是对389厂工艺技术水平的巨大挑战,也是干部职工上下联动实施“三创新”的重要体现。

           从去年年底开始,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的重大战略部署,满足未来市场对于低成本产品的旺盛需求,六院专门召开某型号研制工作启动会,要求389厂承担该型号绝热、装药、总装和交付任务。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有限的困境,389厂再次发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接到通知后在明确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基础上,立即组织精兵强将编写策划报告,开展工艺攻关,其中涉及固化工艺参数、装药工艺、质心测试工艺等工艺攻关项目就多达9项。同时为了确保研制工作的高效运行,389厂建立周例会制度,积极协调解决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在工装设计加工过程中,389厂按照“三创新”要求,秉承低成本策略,加强通用化设计,以借用改造为主,加工为辅,积极挖掘现有工装潜能,盘活封存工装的资源。诸如运输工装、翻转吊具、贴片车、翼片架、弧形架、试重件、承力环等十几类工装基本都是借用其它型号产品的,有的工装不仅型号之间可以互通,甚至毫无关联的工序之间也可以互用,大幅提升了工装的使用率。特别是在公路运输工装的设计时,设计人员创新性地采用分体结构,通过调节架体连接,既满足产品固定要求,还避免传统的整体架车长度过长的缺点,为今后运输工装的通用化使用扫清了障碍。据统计,凭借着通用化设计和改造,为389厂节约研制成本近百万元。

          11月5日下午,研制型号三级壳体入厂更是得到最高“礼遇”。389厂、359厂、41所、46所相关人员纷纷涌进工房,围在壳体周围观察其表观质量和状态结构。11月6日,在生产调度会上,总工程师张学军要求生产组织部门针对该型号的生产编制专题计划,节点要精确到小时,做到“不落地”,“无接缝”。虽然车间已经提前完成对操作工人的工艺培训和安全交底,但是在生产时,车间领导、工艺人员必须全程跟产,指导工人操作,及时处理突发问题。该型号三级壳体芯模结构特殊,可以说是建厂以来结构最为复杂的芯模。由于是第一台产品,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作业现场,无论是无损检测、试重,还是装配、绝热,你经常看到主管领导、工艺人员与操作人员协同作战的情景。大家总是反复尝试,跟产的其它人员也在一旁出谋划策,积极配合。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困难也在一点一点被克服,11月17日,该壳体被推进了浇注工房,前期经过工艺攻关验证的首次使用的组合式浇注方法在此时发挥了作用,推进剂顺畅的滴落在壳体中……

         创新之路总是布满荆棘,胜利的喜悦让人难忘,但最享受的其实正是创新路上众人携手攻关的过程,此次研制为389厂在大直径发动机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已进入初样阶段,计划2016年进行首飞。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征集首飞载荷。

     虽然此次航天科工对外披露的“快舟十一号” 还未与世人见面,但是其航天能力与设计仍然值得期待。

     据中国航天科工四院总师梁纪秋介绍,“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按照航天科工“新一代航天发射和应用”战略发展规划及部署,面向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需求,按照“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理念,研制的具有“低成本、快响应、市场化”特点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

     “火箭充分继承了‘快舟一号’的技术特点和成果,运载能力提升5倍,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 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梁纪秋表示。

     “快舟”系列新型运载火箭与传统火箭相比,在总体设计思想与理念上极大创新,通过系统集成创新,使同等载荷条件下火箭起飞质量大大降低,并通过大量采用通用化、标准化的成熟产品,既保障了可靠性和使用性,又降低了研制成本和产品成本。通过科技创新,起飞质量较同类产品降低约20吨,仅此一项即可直接降低发射成本约1000万。

   “快舟家族”又将添新成员,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大雨)

 

 

     10月30日,在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透露,该集团公司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快舟十一号火箭可实现无依托发射

    计划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进行首飞的快舟十一号火箭,“控制成本是主要追求目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镝在论坛期间告诉澎湃新闻说,“在运载能力上,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该型火箭能够达到1吨。这样一来,我们的目标是,将每公斤的发射费用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作为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的初步尝试,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分别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2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中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此次快舟十一号也是固体运载火箭,可实现快速发射,“对于发射场的要求比较低,试图做到无依托发射。”张镝介绍说,如此一来,发射场的费用也能省掉很大一笔,全周期的费用非常低廉。

    中国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总设计师梁纪秋在论坛的发言中透露,目前,快舟十一号上已经有些搭载,但仍有空间,可提供服务。“因为是首飞,是以火箭试验为主要目标,所以搭载的费用会比较低廉。”张镝说。

    “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演讲中说,并给到场嘉宾算了一笔账,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拉动7-14美元的回报。2014年全球航天产业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76%为商业航天的产出,全球航天产业带动产生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但航天产业的高门槛和高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贝超在演讲中提出,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商业航天项目的成本,并控制意外事故的风险。

 

2015年1月27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刘石泉赴六院调研指导工作

http://www.casic.com.cn/n103/n131/c2122498/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