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解密巴顿将军为何战时是上校战后被降至少校

(2008-07-29 21:40:40) 下一个


zt 解密巴顿将军为何战时是上校战后被降至少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协约国一方派远征军赴欧参战。1918年11月大战结束。美国远征军凯旋回国,日后成为美军著名将领的巴顿也在这支队伍里。当其他战胜国军队都在论功行赏、封官晋爵时,巴顿肩头的军衔等级标志却从上校变成了少校。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巴顿有什么过失而被降级了吗?

  原来,在战争期间巴顿佩戴的上校军衔符号是一种临时军衔(又称职务军衔、代理军衔)。战争结束后,按照制度规定,他恢复了原来的军衔(又称永久军衔或个人军衔)——少校。

  临时军衔早先称作“名誉晋升军衔”,早在17世纪初英国就使用这个词,用来表示临时提高一个人的权力,作为对他胜任职守的一种奖赏,后来用于对军衔的名誉晋升。在美国,名誉晋升军衔的制度也建立较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时期。例如乔治-卡斯特在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时,已获得少将级的临时军衔,而他的实际军衔才是上尉。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军队在战时也大都实行这种临时军衔制度。实行临时军衔制度的意义,美军认为主要在于“非常时期可以把更大的职责交给军官,而避免在非常时期过去后出现过多的高级军衔”。按规定,军官临时军衔同实际军衔的差别一般不超过两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苏联军队不实行临时军衔制度,其军官军衔低于编制军衔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1944年,苏联近卫步兵第29师急需提升一名团长指挥部队。上级选定了特列季亚克大尉。于是,21岁的特列季亚克担负起指挥全团的重任。在他手下,有8名中校、几十名少校和大尉——这些人都得向特列季亚克大尉敬礼。而在实行临时军衔制度的国家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不管你资历多浅、年龄多轻,你只要担任团长,就能佩戴上校或中校军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军衔制度基本上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的,与传统的西方式军衔有所不同,被人们称为东方型军衔。起初这些国家没有临时军衔一说,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国家也出现了这种制度。如捷克斯洛伐克新颁布的军队服役法规就开始规定“人民军准尉、军官和将官在需要时,可临时授予比其实际军衔高的军衔”。

  授予临时军衔的依据是军官职务的编制等级,一般随军官职务的变迁而自动升降。如美国军官职务提升后,军衔符号随之自动更换;当军官失去这一职务后,与其相应的临时军衔也就随之撤销,而恢复佩戴本人的实际军衔符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