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黑塞-想变成中国人的德国人

(2009-09-13 10:11:27) 下一个

黑塞-想变成中国人的德国人

2002.07.02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卡尔夫的黑塞故居

ZT

赫尔曼 . 黑塞( 1877 1962 )是 20 世纪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 20 世纪文学在全世界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个浑身上下生前身后全是矛盾的人。

赫尔曼 . 黑塞 (Hermann Hesse)1877 年 7 月 2 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市。他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后来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神学校,但忍受不了那里的生活,半年后就逃离学校。

1904 年,黑塞长篇小说 “ 彼得 . 卡门青德 ” 令他一举成名。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 “ 克努尔普 ” ( 1916 ), “ 德米尔 ” ( 1919 ), “ 席特哈尔德 ” ( 1922 ), “ 荒原狼 ” ( 1927 ),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 ( 1930 ), “ 东方之行 ” ( 1932 ), “ 玻璃球游戏 ” ( 1943 )等。

1946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结束一年,德国作家黑塞出人意外地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然,黑塞已于 1923 年加入了瑞士籍。

作家黑塞的一生充满矛盾,或者说,许多事情在他那里是 “ 成双结对 ” 的。

浪漫与现实的结合。有些评论家说,黑塞是德国浪漫主义最后一名骑士。这个评语没错。但他的作品的出版商苏尔卡姆普出版社的编辑米歇尔斯认为,黑塞的所有作品都是自传性的。这也没错。无论是遥远的印度(席特哈尔德),还是中国长老(玻璃球游戏),都有他自身的 “ 体现 ” 。但他不甘心 “ 简单的 ” 现实,他永远地给现实抹上理想的色彩。那实实在在是浪漫主义。

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跟许多德国作家一样,黑塞更善于,或者说更喜欢从哲学的角度去看世界。他好象总想追求什么,他好象总想说明什么。在 “ 荒原狼 ” 里,他分析人性与狼性;在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 里,他把他的主人公简单地分为两个人,代表 “ 理性世界 ” 的纳尔齐斯与代表 “ 感性世界 ” 的歌尔德蒙;在 “ 席特哈尔德 ” 里,他探索东方的教义;在 “ 玻璃球游戏 ” 里,他进一步化入道德经。

西方与东方的结合。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去吸收养份,是 20 世纪不少西方文人的作为。在美术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毕加索,在德国文学中,最突出的便是布莱希特和黑塞。

黑塞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为东方所迷,迷了他一生的是易经,是老子,是道德经。 1911 年 9 月至 12 月,作家游历了印度、锡兰、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中国正闹辛亥革命,未能进入中国。但他此行 “ 最主要的、也许可以说最强烈的印象是中国人 ” , “ 和中国人比较,印度人的世界虽然色彩斑谰,却一切全都分崩离析。在东方,唯一令人钦佩的是中国人 ” 。

在 “ 席特哈尔德 ” 中,他写的是印度,是婆罗门教社会,但写着写着,他却 “ 跑到中国 ” 去了。他在作品快结束时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谈到作品主人翁是这样说的: “ 那人穿着印度服装,他启程时是波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 ” 。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 “ 黑塞在 ‘ 席特哈尔德 ’ 中所写的不仅是老子的学说,而且也向读者展现了老子本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重了黑塞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在 1932 年的 “ 东方之行 ” 和 1943 年的 “ 玻璃球游戏 ” 里,他进一步到东方哲理中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 “ 玻璃球游戏 ” 里的中国长老是公认的黑塞自画像,禅修的代表,而那音乐大师更是老子的化身。

然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毕竟只是黑塞的一种寄托,而黑塞始终是德国人,西方人,他变不了中国人。无论他写的是印度还是中国,他写的还是德国人西方人的品质、心态。战后,黑塞在西方大受欢迎,可以说是振撼了西方年轻人的心灵。但如果是中国年轻人去读他的著作,大概很难有一种振动感吧。基尔许霍夫说得很有意思: “ 他已变成一个中国人,却没有终止成为西方人,甚至仍旧是个施瓦本人。 ”

是 “ 平民作家 ” 还是 “ 贵族作家 ” ?这是直到黑塞身后,而且尤其在他身后,仍然纠缠不休的问题。黑塞有轰动效应,这是德国作家中所罕见的。他的著作全球销售量早已突破 1 亿册,使他成为 20 世纪读者最众的德国作家。把古往今来的都算上,德国文学在全世界的读者超过黑塞的只有格林兄弟。 60 年代,黑塞去世后,他再一次轰动世界,他居然成了全世界嬉皮士的偶像。 “ 荒原狼 ” 这个词是那时西方家喻户晓的概念。

另一方面,黑塞始终没有得到文学评论界真正的承认。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他是 “ 伪文学 ” 的代表。但评论界也有给予黑塞高度评价的。托马斯 . 曼甚至把 “ 玻璃球游戏 ” 与 “ 尤利希斯 ” 这样的现代派经典作相提并论。诺贝尔奖评委会也好歹 “ 误会 ” 了一把-诺贝尔奖从来还没有给过通俗作家。

说实在的,文学评论界不太认可黑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 “ 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 ” ,因为他不是现代派的人。现代派才是文学评论界的 “ 自己人 ” 。黑塞也尝试了现代派,比如荒原狼,比如玻璃球游戏,他至少从哲学的角度去尝试了。但他骨子里还是浪漫派,这是他所无法掩盖的。

话又说回来,做个平民作家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到那 “ 圣殿 ” 上去充个 “ 贵族 ” 呢?那 1 亿的发行量,足够让人自豪的了。

话再说回来,黑塞还不是真正的平民作家,象卡尔 . 麦那样。他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矛盾体。就象他不是中国人,也不太象德国人那样,他不是贵族作家,但也不太象平民作家。(平心)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586027,00.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