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清

我的语丝,绿了青山,醉了碧水...
个人资料
正文

但得林泉趣--《风的记忆》《吾土屏南》说评之二

(2010-10-01 12:21:45) 下一个

但得林泉趣
禾源寄趣林泉,这是我看《吾土屏南》《风的记忆》感受很深的一点。
你看他笔下,屏南峰峦叠嶂,景秀境幽。海拔千米的天平山,一身野气,“一天的日子,随风相嬉,与太阳谈天,跟白云说鹰;扶樵夫下山,问耕者农事”(《且走且远天平山》);8万平方米水上广场白水洋,“一石而就,平坦如砥,波光如银, 水映七彩”,她“宛如青春少女情窦初开,欢迎有情人赐爱”(《白水洋—天笔书奇观》);就是那融溪、峰、岩、瀑、洞、潭等山水景观为一体,长约18公里的鸳鸯溪,也时而纤柔平缓,时而声震如雷。以它千回百转,撇不下多情的爱恋;跌宕不羈,把放逸潇洒撒向人间而尽显其七情六欲。当你跨入山门,它“ 不喧嚣,不张扬,羞羞答答,矜持淑女的贤静, 行万福大礼把你引入”;随又“从百丈悬崖抖落一幕轻纱,随风飘拂,在50多米宽的山隘口翕合着”。 当你沿溪溯源走近三潭、三滩、三瀑,“便可谓抬头见景, 转身撞景”;于万谷争流之后又颗粒归仓,静得可怕。“ 即使两人合抱的段木入潭,溅起的水花还没返潭,潭面又平静如初。 ”(《曾经鸳鸯溪》)
像这样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平和、憨态可掬又善解人意的景物, 在禾源的集子中可说随处可见。如果我们把静美、和谐,豁达、慈爱、通人性,视为他开的这万亩林泉画的主题曲,也似乎毫不夸张。
 
也许有人认为,这和谐之美是屏南——闽东北山区自然之美,作者辛劳在于会状物、描摹吧!是的,美源于真,真境是文艺创作的本原,没有实实在在的景就没有 文艺创作的模特儿,林泉万亩自然是屏南的杰作,但我们又不能不注意作者审美心理的投射作用从审美角度说,美感 来自人的心灵,没有心灵映射无所谓美,没有美学视野就没法进入生态现象所蕴含的特定的情感意味。屏南山区的静美,屏南的自然和人们的相互取悦、默契和神会,应该人们用心去体验,用目语,用拥抱、用心灵去惠泽山水才会产生的。爱是感情上的事,只有抱着平等亲近的心态和林泉交朋友,才有可能秉山之魂魄,得水之灵性;也只有移情山水,让情性和山水共鸣,才有可能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以生动的笔触写出耐看耐读的散文。
禾源就正是这样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去触摸、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吮吸灵感和了悟,以目入心,又以笔写心,心景和风景交融着,写出自己胸中的灵和之气。这就好比画家画竹,将自然之竹、眼中之竹,凝定成胸中之竹,就会不期而然地把自己的个性、情感、想像渗进去,使竹子也风致潇洒,别有意味。我欣赏的也正是禾源将善美的人性注入景物,给我们绘出与人亲和、友善,很有人情味的一幅幅风景画,和他不重形似重心源,不尚写实尚意象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思想。---“心会”了,生动和神出了;生动和神合了,意境也就生出来了。   
 
当然,这是从禾源写景状物动静相宜的特点说开的。但要说他散文和随笔选集全貌,我认为平和、安定、静谧是它基调,它整体呈现的仍然是一种宁静与和谐。创作之时,禾源每每能凝神定气,以静观动、驭动,使之神合自然---万物之情陈于前;而在心性的修炼方面,他也常常以淡泊、虚静,退避荣宠,不营营世念激励自己,尽量保持心的闲适、平和。对这,你只要读他作品时多加留意就能体会到。
 
《石头的记忆》就是一篇以静观动、驭动,既激情又内敛的好散文。说它激越是文章于事于情给人以震撼,读之没法按捺住自己的激动;说它内敛是它笔触深沉、凝重、蕴藉,让人回味无穷
......
 
“在村子通往闽北的古道上,几块石头的记忆不是成碑立在道边看来去风云,而是随意地刻在铺路石上,让过往行人千踏万踩。‘甘四娘捐路七丈,陆二妹捐路五丈,郑三姐捐路九丈……。’这些字没有一丝的匠心,没有一点垂青意愿。为何又要刻上字呢?‘四娘、二妹、三姐’全是女的。我摸着冰凉的石头,摸着如水的女人名字,又摸着粗躁不规则笔划,心河中的血液也流得特别快,几经循环,石头的温度被流动的血带到了体内,那种寒彻的感觉像是走进隧洞。我在咬牙中,仿佛挤出渗透时空的询问:甘四娘——陆二妹——郑三姐——你们为何要把自己的姓名刻在路石上让千人踩万人踏?隧洞的那一端传来则是祥林嫂寻找孩子的叫声:“阿毛,阿毛,我的阿毛不见了。”
......
 
你看这些碑刻,粗糙得让过往游人千踩万跨毫不经意;而“我”却摸着冰冷石头、如水女人名字和不规则笔划,寒彻得像进了隧道,在静谧中看到泣血,听到泪滴和凄凉的嘶鸣。
应该说,是宁静的胸怀让禾源有着与人不同的眼耳、灵感;也是宁静的胸怀使他的情感成为柔波漾漾又涡旋湍急的一脉活水“静则心气俱寂,动则事理交融”心思寂定了,视听触觉反而灵动了,幻声幻想也就会趁机穿透着时空来到这空幽之境的。
 
 
静是艺能之本,这是早有此说的。心平气和,事事从容,虚位以待,妙悟来了,看人看事看技艺也就有了属于你自己的视角和风景,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说的正是“得”“自得”是静观的必然。而“得”既是动态过程,也是动的结果。静和动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的形影不离互相依赖陪衬着的。写作时如果能让动静二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作品自然穷形尽相、妙趣横生了。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象”。我们的先人不是早就把了群动、纳万象 
说到禅定之力,我忆起禾源在散文集《风的记忆》的后记中记下了贤智法师开悟他的三则佛理,并说它们“为我定下了为人、为文的基调”。其一便是“乐清净,甘寂寞,远离是非自无过...”
书后记,这在人们看来是“版眼”一样示众人、昭日月的文字,禾源这样浓墨重彩的将它记上一笔,可见法师的开导在他心灵史、创作史上影响之不一般。

本来,禅学、禅文化中的禅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心灵之道;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感受。道悟禅韵将使你内心安详平静,远离尘世纠葛,潜心于学识、修为和创作。 

想到这,我说评的思路似乎添了几分清晰:禾源作品常常透出一种清新、平和的林泉之趣,与他接受释典的影响、注重修炼也不无关系。因为佛理浸入他心机,
胸中就少了些尘浊,修到了一般人难以修到的灵和之气。这种灵和气既有助于他灵感的勃发和构思,使他以微妙的感觉跨越虚虚实实的鸿沟。于是他笔下的人、事和风景,或者即便是一株枯树,一座土丘,一个泥神也少不得灵动起来。而如果我们面对大千世界,真能以佛眼相看,那心中也就有了如水的月光,也就会看山山翠,看水水清,看人慈善,看月一片心了。
 
回头看看《掏心给月》中禾源和月亮推心置腹的一片欣喜之情我像找到我这推演的佐证一样高兴
……
月亮随着我的歌,借助月光从我的眼帘走进了我的心房,跟着我的心率,感受着我的生活。春日里教我读懂荷塘月色;夏日里用清辉撒网,叫我收取万千蛙声虫鸣;秋日里照我拾起不应该的遗失;冬日里用月光煽炉,让我温藏一年的喜悦。我不再感叹自己的生日和生辰,我不再浮躁,因为月亮已住在我的心房,吸进日光呼出月气,心平气和是现在的我;还因为我的心裸露地交给月儿,他用如水的清辉濯洗曾经的伤痕,冲淡世态炎凉。月亮为我造就了一颗平静的心,平静只属于月儿和月儿一样的心。
……
 
——再读这段文字,我推断中原来存在的一点疑虑也消失了。我想起了我国古文化中禅月相通,月明禅心之说。像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和唐代诗僧寒山“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给我们传递的月即禅、月即佛的那种禅境,不正和禾源这篇激情满怀的对月的祷祝相吻合? 啊,月光澄澈清如水,一炷心香洞府开。如是,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禾源文字中流露出的向月情怀中所含的深深意蕴。
在《风的记忆》散文集,禾源以月为题材的就有八、九篇之多。诸如《冬夜月暖》《最美中秋来临时》《红豆,月亮的心》《月亮船的港湾》《夏夜守候什么》,等等。它们或抒月亮是归程、是心源之暖怀;或言夏夜守候月亮之清凉的感受;或以月为象征赞美至真至爱、爱的永恒和仁、义、情的串串珍珠。看来,这些篇什都着月禅一体的寄寓。也就难怪禾源不在书后记中郑重地写上他对佛理的由衷感激。

我为自己每所有思便所有得兴奋不已。当然,也更为禾源有了佛缘,拓宽了思路而高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一片冰心 回复 悄悄话 谢伊梅!
屏南是你老家福建的一个县,敢情好! 听说白水洋美极了,若有幸同往,那真是三生有幸。
yimei1926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这篇。屏南可是我的省份的一好地方,我的中学老师就是那的人。可是我还没去过呢。

特欣赏这句:因为心中有了如水的月光,能看山山翠,看水水清,看人慈善,看月一片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