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WHY】 大象诞生小鼠 ?

(2008-02-09 20:20:39) 下一个

2006年的圣诞假, 去纽约百老汇看了一场备受期待的歌剧.

阵容? 够吸引眼球的!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倾情十年,全球首演歌剧: <秦始皇>.  主唱多明戈;  编曲谭盾;导演张艺谋;英文歌词哈金.

 看毕, 走在曼哈顿中城夜深寒冷的街头, 居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我花了一百美金(还未算住一晚的贵HOTEL)去看的一场戏, 得到的快乐, 远远不及2005年一场免费的超级女声.

 一百美金的票算是中档偏低, 最贵的是$375. 该剧在纽约的九场演出, 几千人的剧场, 最贵的 最平的票, 全部都在第一场首演前预售一空. 这种情形是非常少见的, 可见公众对此剧的期待值有多高, 大都会歌剧院的市场威力(Marketing Power)有多大.

 我刚开始看到首演消息的时候, 就很想捧场. 看多了西方歌舞剧, 特别期待看到自己人的作品. 于是很早就订了票 (11, 距正式上演还有一个多月呢, 那时75%的票已被预售了, 越贵的卖得越快). 我后来看评论时才知道, 大都会歌剧院参与推出的歌剧通常都是质量很高的, 尤其在音乐创作上, 鲜有失望.

 无可否认, 为了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 谭盾想了很多点子, 用了很多新招. 包括以石击鼓, 旁敲鼎钟; 引用京剧, 秦腔唱法等等. 可是, 这些小技巧根本无法掩盖其主题音乐创作上的苍白. 他自己, 好象更得意于那些支微末节的小玩意. 可惜, 在一个被几千个观众听着盯着的大舞台上, 你更需要打动人心的音符, 而不是乐器, 各种并不协调的声音, 和几国音乐的叠加. 三个小时看下来, 除了齐唱秦国国歌时有一点点歌剧的雄浑味道外(也太短了!),  其他时候, 都是莫名其妙的, 高声的, 单调的, 沉闷的演唱. 还真亏了多明戈和其他几个主唱的好歌喉, 否则真看不下去的说.

 舞台? 同样失望! 最新一期的<世界日报>周刊, 尖刻地说张导把舞台 活生生地作成了墳墓”. 我倒还好, 不否认舞台设计也有一些亮点, 如黄光点洒在阶梯上, 成堂皇的皇宫地毯状,还是挺有张导的色彩风格的. 我的批评是一个静止的没有动感的舞台. 观众如我, 在多部百老汇歌剧的熏陶下, 早已习惯了一个没有停顿的流动的舞台. 流动的效果或来自不落幕地转换台景, 或来自演员的动做表演. 深谙舞台效果的制作人会知道,在那种场合, 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 观众的情绪更是需要连贯的不带断续的. 可是, <秦始皇>, 居然会场场落幕换景! 而且演员根本就没有多少动作, 都在那站着坐着唱. 我暗想, 好歹也来段象<十面埋伏>那样色彩缤纷的官舞啊. 没有! 只有黄豆豆的一小段舞 (他倒还真不错), 怪怪的动作, 一点都不大气. 可能张导他们想突出音乐,不想搞太多表演. 反正舞台效果就是: . 手法倒退一个世代.

 至于故事内容, 是讲秦王要高渐离写国歌, 而高和岳阳公主, 将军又产生一个三角关系. 最后三人都死了. 剩秦王一人孤独地登基. 有批评说故事不符史实, 我却觉得, 安一段三角恋来增加冲突, 用征歌的故事来突出音乐的重要性, 其实都是些好点子. 问题是: 这个故事没讲好! 感情戏没有感觉, 冲突戏没有激情, 帝王戏没有恢宏大气. 我不知道哈金在这部戏的编剧参与了多少. 老实说我有一半是冲着他去的 (他的英文歌词还真是棒, 好几次我都想抄下来). 但很可惜, 这个剧编得一点都不出彩, 激情寥寥, 引不起共鸣.

 “THE ELEPHAN GAVE BIRTH TO THE MOUSE”-----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出自美媒体一资深音乐评论人对此剧的乐评, 标题是: 形式远大于内容. 综合各类评论, 批得最狠的是音乐, 就算是一部耗费了十年努力的歌剧也毫不留情地批评. 老实说, 自己人咋批我都不会往心里去. 但看到别家的妙评, 心里却是咯登一声. . 我自己倒还好, 毕竟还是见证了百老汇第一出的中国歌剧, 时也势也, 也算是捧了场了.

 我觉得, 和李安相比, 张导, 陈导, 谭大师他们, 都缺乏一个想与观众作平等交流的心态和努力.

 我看过李安的自传 <十年一觉电影梦>, 很受触动. 印象最深的是他做<卧虎藏龙>, 那种备受中西文化拉扯的经历. 他的两个编剧, 一中一西(中方王蕙玲, 写四月天那个, 西方的不记得了, 也是名作家), 她说她的江湖, 他说他的理解. 反复修改, 反复吵架, 而李安夹在中间, 两边安抚, 两边难做人. 直到实拍了, 还在改, 有些对白还是现场灵光一闪抓到的. 我觉得这种拉扯, 这份思考, 恰恰就是渴望走向世界的中国编导们欠缺的.

 你看<秦始皇>, <黄金甲>, 一朝天子, 大家长, 一呼百应, 从上而下, 我讲你听. 至于你爱不爱听, 喜不喜欢, 那是你的事啦, 动摇不了我的地位的. 这里缺乏一个平等的交流意愿, 难以引起共鸣.

 几个天才的叠加, 没有能够创造出歌剧应有的激情与感奋. 相反, 看完后却有压抑沉闷, 无法舒张的感觉.何苦呢, 花钱买难受? (呵呵, 没有第二次啦).  可还是忍不住感叹: 这是多么难得的, 正面宣扬中国文化的机会啊, 又有多少认真倾听又舍得花钱的好观众啊. 盛装而去, 失望而回的感觉, 又要多久才会淡薄呢?

 WHY, OH WHY? 大象们制造的不是大象, 却是小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林曦 回复 悄悄话 历史题材的东西注定比较沉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