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斗牛》说起

(2009-12-13 22:34:46) 下一个
冲着黄渤永远脏兮兮,永远体现广大劳苦民众的脸庞下载了《斗牛》,冲着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和第六代导演管虎的光环看了这部以战争为背景,以黑色幽默为基石的片子。人和牛,人和人,人与时代,人与社会。一个看似很土很农村的片子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东西,剧本不错,演员不错,导演么,也算是基本有表现欲望的,基本表现了他想要说的那种思想。

老公说他不喜欢片子的基调,甚至是画面的色彩。片子的整体有点像《活着》,前半段的故事也很像姜文的《鬼子来了》,在戏剧的冲突中表现人性的张力。看片子的时候,因为太多的倒叙,插叙,让人觉得看起来要费牢多脑细胞。影片的伊始,黄渤饰演的村民二牛的村庄遭受了日军的毁灭性破坏,整个村子的人都死光光,然而,村里一头由共产国际赠送的奶牛却安然地隐藏了起来,成为了与二牛一样的幸存者。很多影评说,本片首先体现的就是中国农民的思想根基,就是受众思想,当被赋予一项使命,尤其是他们自认为是正确的使命,就无所谓在什么为主次,什么为值得与否了。于是,人死了,牛活了,而且还是洋牛(本地牛小黄却被日本人烤死了),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牛二不喜欢洋牛,但洋牛却能挤奶,所谓有奶便是娘。牛二只能担负起照顾牛的责任。在村庄被三光前,牛二受着宗族长老的逼迫照顾牛,村庄三光后,牛二先是要和日本人斗智斗勇,因为日本人也喜欢有奶便是娘的洋牛。日本人走了,中国的游击队又来了,八路军又来了,隔壁逃难的来了,土匪来了,国民军来了,解放军来了,牛二和他的洋牛就一次次迎接这些在他们生命中匆匆走过的身影。影片写实的地方,在于很真实还原了每一个受众群体的心理。农民的按部就班,日本人的贪婪与皇权在上,游击队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八路军的只求战功不顾手足命运,逃难者的落井下石,土匪的逆反常态心理,国民党的垂死挣扎,解放军的敷衍了事。在大难不死的牛二的生命里,居然就遇到了这么多平凡的个体交织成的群体。而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力量去抗争或辩护什么的,他也只是个逆来顺受者,为命运所安排。当看到村里的狼狗开始吃人了,他只能感叹,人不像人,狗不像狗。当洋牛最后牢有一起像《金刚》里的大猩猩一般为牛二出来挡子弹,我们也知道故事升华了一种简单的相依为命的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是一头奶牛,时间长了,也便有了感情。在人濒临饿死的边缘,奶牛即使是滴血也要给你挤奶的。而荒漠里,只有奶牛厚实的毛发依靠,人也是温暖的,所谓依存,就是如此意思吧。影片末尾,牛二老了,奶牛也老了,导演居然还真找了三头牛来表现奶牛的老、中、青三阶段,这个居然我也能看出来,我真是很牛的。于是牛二拿着解放军赐的字(看来中国人真的是很相信题词的,哪怕连牛二这种连字都不识的人,都知道赐字是光荣的),“牛二之墓”成了“二牛之墓”,预示着他们是生死在一块儿了。还有结束的那一句“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仿佛就道尽了人生二字。

本片打着文艺片,喜剧片的旗号上映,据说在和《建国大业》的票房竞争中惨败,按照老公的话,谁会花钱到电影院看这么沉重的话题。纵观全片,也丝毫没有什么喜剧的影子,即使是一两个笑料的桥段,也只是觉得辛酸笑笑。不过,回味起来却觉得有些深度。

不能剧透太多,如果喜欢这类题材的朋友推荐去看看,黄渤的演技值得肯定,毕竟和牛飚戏不容易啊,呵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