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It\'s times like these you learn to live again

(2008-01-10 15:52:00) 下一个
总算也是在网上潜水多年的人了,但是第一次开博还是有些手忙脚乱。第一篇就简单一些,毕竟写长于三段的中文文章是多年以前的事。写英文的东西现在是通顺了,不过自己写完了再看都没有兴趣,还是少来吧。

刚刚待业在家,终于有时间重温我喜欢的书和音乐, 想想心事。想通宵看书也可以,想听一天的音乐也可以, 胡思乱想一天也可以。明白这样逍遥的好日子大概不会持续太久,所以趁现在有心有闲,起码记录一个流水账下来。



喜欢看书不知是从几岁开始的。小学时候玩具少,作业多,学校和家里只有各种书供应充足,另外还有大学里的两个图书馆。不多的课余时间就大半交给了它们。爸妈看我爱看书只有喜欢,只要按时完成作业,看闲书是不干涉我的。姐姐比我大八岁半,当时已上中学,聪明上进,却也和我一起看小人书玩。开始好像古代题材的比较多,像《牛郎织女》什么的。印象最深的是《东方朔》和《司马光砸缸》。再不知怎么就看起了《丁丁历险记》连环画,算是第一本外国“文学”吧。

到上小学二三年级了,认得字多了就开始迷上厚一些的字书。看“正经”文学的志趣倒也没有,只是在姐姐小时候的书,给我订的期刊,和大院里别家孩子交换来的故事书里打转。姐姐小时候的书还有时刻警惕着阶级敌人的反扑的字句,但大人已经警告我不要跟着《睁大你的眼睛》里的红小兵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好像都是月刊,爸爸,姐姐,我,谁先抢到谁先看,看完了就和别人推荐某个好文。爸爸喜欢的文章内容已经记不清楚,名字倒是印象深刻:《第七条猎狗》和《鹅黄色的窗纱》。记得某一个暑假里最爱看的中文书是别人的一本一寸厚的淡绿封面的《中国民间神话与传说》。呵呵,不知是不是当时就播下了信神的种子--倒是重文轻理的种子十分自然地生根发芽。

姐姐这时学英语看外国文学的兴趣浓厚,我也跟屁颠屁颠的跟风,开始学看外国“文学”。虽然说“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但我第一次和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下“纽约少年”,就是因为看上了远远书架上它的封面。“纽约少年”,原名是CITY BOY,1985年中文版。原著者是《战争与回忆》的作者赫尔曼沃克。原文固然生动优美,但若不是译者常弓,骆莹的妙笔生花,我也不会把这本二十年间读了不下百遍的书作为书架上的permenent resident。用心做出的文章果然和商业产物不一样。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小学高年级的毕业应考到初中的被填鸭生涯之间好像没有读过什么特别的好书。只是记得一日复一日的作题。初二某一天交的作业种类居然有13种!也终于意识到课后看老师所谓的闲书要遭白眼的,小小年纪就有些无奈。 射雕英雄传应该是我小学时就有了,可好像到了初三才开始看武侠小说。当时女生看琼瑶,岑凯伦时也好奇了一阵,不过到底不比金庸的快刀斩乱麻痛快,很快就放下了。中学的寒暑假一半时间跑图书馆啃书,一半时间睡觉,游泳,一晃就过去了。(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