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向宏: 烧钱捧子女的富贵父母们

(2007-12-26 09:57:28) 下一个




作者:吴向宏

大概两周前,有什么“天价幼儿园”的报道,一年收十万多,还按照小孩脑袋圆不圆来判断其智商——这么判断智商的人,我感觉其本身智商高不到哪里去。还别说,据报道真有不少家长掏钱报名。我当时想:真有愿意为子女而糟蹋钱的人啊!

但这个记录马上被大大打破了。这两天,又有报道说出了一个天才少年商人,年纪轻轻就被聘为一家IT公司的CEO,年薪百万云云。这孩子才18岁,刚刚成年,为了给他留点尊严,我这里就不点其名了。总之,这种新闻若让老江湖们一嗅,味道立马不对。CEO是职业经理人干的活,需要很强的人际经验。就算这孩子真有商业天赋,真有惊人创意,那也更适合给他一笔投资,去创业办自己的公司,将来从股权中挣钱,而不是聘到一家已具规模的公司里面去做管理工作,未见业绩先拿高薪。如果说该公司看中他某方面的天赋,比如对网络游戏有特别敏锐的感觉,或者有特别精微的创意,那也更适合聘他做个艺术总监之类。所以这个史上最年轻的百万年薪CEO,在我看来,十有八九,是有人为了培养这个孩子,花钱把他硬栽到这个位置上去的。

为了核实这个直觉,我上网搜了一下这个孩子的历史,果然,一年前他就被大大炒作过一轮。炒作的主题却不是“商业神童”,而是“音乐神童”。有关报道说,这孩子“从小随父母游历各国”,家世显然非富即贵。此后十几岁留美学习音乐,其间创作了某某歌曲,“最近在网络和电台极速走红”云云。这还不算离谱。紧接着次年,也就是几个月前,这家公司又推出了他第二张大碟,把这位17岁少年封为“亚洲音乐王储”。下面这一段极其有趣,我不得不照抄如下(孩子的名字均代之以“他”):

“专辑中除了一张CD以外,还有一张收录着(他)4首MV的光盘,其中包括(他)亲自执导的工作花絮。在专辑附赠歌迷的礼品当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由(他)亲自设计、做工考究精良的仿泰金戒指。(他)称,这是他为自己的名字设计的logo,他也有一枚完全一模一样的戴在小指上。据了解,为了给广大支持(他)音乐的歌迷更多的回馈,(公司)出资制作了8888枚戒指。因为该专辑这次首发是限量发行,以后的再版发行,某些赠品将不再保留,所以这些戒指也就成了限量收藏版的珍品。”

看前半段,这孩子不光是音乐神童,还是“导演神童”、“工艺设计神童”。看到后半段就好玩了:这是卖音乐呢,还是卖戒指免费赠送音乐?

我下载了这孩子的歌听过。我不是音乐专家,但直感其声线单薄、软弱,音域也不宽,走实力派路线恐怕够悬。孩子的形象呢,凭良心说,作为一个邻家男孩还是蛮不错的,却也够不上偶像派的标准。如果就这样去参加哪怕是业余比赛,如“快乐男声”之类,我怀疑他能不能进前20。花这么大投入,不计回报地去试图把一个才能一般的孩子炒作成天才,除了出于伟大的父母之爱外,我实在想不出还能有任何别的动机了。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别。几年前,某大城市也出过这么一档子事,一个官员的相貌平平、文字一般的女儿留学英国,回来就写小说,改编成电影,自己主演,还请到香港某著名男星做主角。这事广泛报道过,引起人们对该官员财产状况的种种猜测,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而根据某些八卦新闻,现在一些选秀节目中所谓“脱颖而出”的冠军云云,也不全是靠实力,而是爹妈用钱硬堆出来的选票。

花成千上万的钱让孩子去做音乐、去拍电影、去当CEO,如果真能做出来,倒也让我无话可说。毕竟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富贵之家的子女起点总比一般人高一大截。问题在于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往他并不一定擅长的路线上推,而且要往死里捧,不弄成个“第一”、“最”不罢休呢?就像深圳那位父亲,你花钱让女儿拍电影、自己乐呵乐呵也罢了,还一定要给她弄得了个什么“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一等奖等七七八八一大堆奖项?最后甚至闹出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的丑剧。低调一点,别嚷嚷得天下皆知,会憋死人吗?爱烧钱是你的权利,叫喊着让满大街人来看你烧钱,就是侮辱大家的智商了。

我怀疑某些富贵之家的父母,作为富贵的第一代,骨子里并没有摆脱自卑。他们有钱有势不足,总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衷心爱戴”,还要出个虚名。有些胆大的富贵者自己上马,演个电影啊出个书啊,然后满世界炒作兜售。更多的则是把这种虚名的欲望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然而,在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解决之后,人的幸福与否,其实和钱、势、虚名关系不大,而更多取决于能否真正追随自己灵魂的愿望。这个简单的道理,许多偶然得福的富贵者们并不明白。所以他们富贵半生,依然在惶惶追寻着生命的寄托,而且不知不觉,把这种追寻又转嫁到了孩子们身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