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穷白乎水浒·旧家王谢

(2007-12-24 12:46:24) 下一个
旧家王谢

  梁山好汉和历代造反的起义军一样,大多是草莽英雄,来自底层社会,身份低微,几个朝廷降将也官阶不高。但好汉中却有个特殊人物,既富且贵,沾着皇家气息,这人就是小旋风柴进。

  柴进是什么人呢,书里不止一次地介绍,有的是柴进自已说,有的是旁人说,“乃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陈桥让位有德”。大周皇帝就是后周世宗柴荣,柴进是柴荣的后代。让位是宋朝皇帝挣面子的说法,其实是赵匡胤从老柴家孤儿寡母手上抢过皇位,这事做得很不地道。为了堵天下人之口,赵匡胤封柴家世代为王,又搞了个“誓书铁券”,有时叫“丹书铁券”,交给老柴家在家里供着,说是凭这个没人敢欺负柴家,就算犯点法,只要不是谋逆的大罪,也不用吃官司。所以柴进就在沧州做逍遥自在的柴大官人,享受着特权,除了造反做皇帝,别的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除了在官爵上有特权,柴进在江湖上也名声不小,梁山聚义前柴进是江湖上唯一与宋江有同等号召力的人物,石勇就说“老爷天下只让得两个人,其余的都把来做脚底下的泥”(第35回)这两人一个是宋江,另一个就是柴进。柴进为何在江湖上广有名声?和宋江一样,只因他“仗义疏财”,书中多次说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第9回)“人都说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是个见世的孟尝君”(第22回)简言之就是肯花钱招待人,受过他好处的当然说他好,没受过想去沾点光的当然也要说好,柴大官人的名声就这样立起来了。

  柴进有高贵的家世,有雄厚的财力,有响亮的名声,他本人文武才能也不寻常。但是和他的这些出众的自身条件不相称的是,柴进在上山前后基本没做出什么惊人的大事,相对于他的实力,他的表现有点平庸。比较柴进和宋江,论出身,柴进生长在大富大贵之家,大世面见得多,宋江一介刀笔小吏,经历只在底层社会;论财力,柴家不仅有世袭爵位的俸禄,更有庄园田产无数,宋江做小吏灰色收入再多和柴家也没的比;论才干,从柴进在东京和帮源洞的表现看,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胆大心细,善于应变。但是柴进虽然有这么多优厚的自身条件,却不能超过宋江的威望,最终还是屈居其下。这是什么原因呢,柴进没有宋江那一套笼络人心,积蓄势力的权术,最明显的是对待武松的结果,柴进管吃管喝管穿管住养了武松一年多,武松对柴家庄上却有点不尴不尬;宋江和武松相处几天,请了几顿饭几件衣服送了十两银子(请客还是柴进买的单,宋江标准的借花献佛,这样做人情真爽),武松便对宋江感恩戴德。宋江驭人事半功倍,柴进却事倍功半,难怪日后势力不及宋江。

  柴进为什么不象宋江那样积极培植羽翼,把已有的名声威望做大,干出一翻大事来?当然柴进在权谋术数这等才能上先天不及宋江,但是主观意愿上他也不如宋江那样有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其实柴进本就已经了出人头地了,他大富大贵有钱有势,用不着象宋江那样处心积虑积累资本。

  比如对待武松,宋江固然识得武松是个人物需要拉拢,柴进难道就看不出武松不是寻常人,至少比别的在柴家庄上吃白饭的门客要强?恐怕柴进不至于这么不长眼睛,不然柴进又怎么尽力帮助以前没什么交情的林冲,说明柴进识得人的高下,帮助林冲是因为林冲在难中,慢待武松是因为武松处境还可以,不需特别照顾。柴进不象宋江那样刻意做拉拢之态,该是不愿为,不是不能为。柴进养门客虽然和孟尝君相似,宋清说“是个见世的孟尝君”(第22回)。但是柴进养客和孟尝君养客有本质的不同,孟尝君对前来投奔的门客按才能(所谓才能就是对主人有用)分等级给予待遇,明显有政治目的。柴进养客却不是这样,他对门客基本不检验有什么才能,来了就给衣食养着,除了名声较大的如林冲宋江,招待的规模比较隆重,别的都相同档次招待,“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第9回)。这些门客里有武松这样的高手,也有洪教头这样的庸才,柴进对他们“一视同仁”,并不厚待优秀者,轻慢低劣者,而且去留自便。柴进养客和他飞鹰走马围猎取乐一样,只是玩玩而已,图个乐子,反正他家有的是钱,多个五七十人吃住不当回事,柴进养门客根本就没有壮大势力的想法,做个世袭爵位的柴大官人对他来说很满足了。

  柴进祖上本来就是皇帝,按说这种身份应该有更强烈的“恢复祖上基业”的心理,但是柴进却一点都没做过皇帝梦,相反还显得比较软弱,对殷天锡都唯唯诺诺不敢说句强硬话。那么柴进为什么没有“雄心壮志”做大事却甘愿做个看似有点没出息的纨绔子弟?柴进是人中豪杰,不会没想过,应该是想过却认为不可行,所以干脆还是知趣点安分守己。为什么不可行呢?

  第一个理由,如果柴进有不安分的想法,赵家的人也不是呆子,不会不想到,从人家手里夺的皇位,难保人家要卷土重来报复。宋廷对柴家面子上虽好,热乎得不得了,暗地里肯定防一手。柴进住在沧州,按常理说他这样大富大贵的人应该和官府非常熟,沧州府甚至东京的大小官吏都该和柴家交往密切,但是书中从来没说柴进和哪个州府级别的官员来往,只有在送林冲出沧州时提到把关的一个军官和柴进熟识,因为做军官以前在柴进庄上混过。说明柴进的社交圈仅在下层人士,这点和宋江差不多,而上层的显贵要员等不和柴进交往,或者说是柴进不愿和上层人物交往,这种现象当是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避嫌,那意思就是对大宋朝廷说:“咱们很乖,没非份的想法,朝廷上尽管放心吧。”赵家和柴家各怀心事互相防备,这样的情况下柴进想搞点什么名堂不那么容易。

  第二,柴进如起事最大的名义自然是他周世宗嫡孙的身份,但是这个身份经不起推敲。周世宗柴荣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小名宜哥,老二老三史书上没记载名字,老四宗训,就是后周恭帝,老五熙让,老六熙谨,老七熙诲。柴荣就这么七个儿子,只有这七兄弟的后人才称得上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那么这哥七个的后代下落如何?柴荣前三个儿子被后汉隐帝所杀,隐帝看郭威不顺眼,觉得姓郭的要抢皇位,把郭柴两家在京的家小全杀了。郭威登基后追赐三人名字,分别叫谊、诚、諴,俱封大将军,柴荣即位后封王。不过人都不在了封什么都白搭,这哥仨被杀时尚未成年,不会有后代。

  老四柴宗训七岁继位,是为恭帝,但这把龙椅坐了才半年就被他一向叫叔叔、和他老爸磕头结拜、柴荣死前还信誓旦旦说要照顾孤儿寡母的赵匡胤抢去,柴宗训一个八岁的小屁孩被他赵叔叔安排到房州去住,十三年后,柴宗训刚二十周岁就莫名其妙死了。正当青春妙龄的小伙子无缘无故突然死亡,事情非常蹊跷,不过这不关本文的事。柴宗训是否有子正史没说。

  老六熙谨于宋乾德二年十月卒,乾德二年是公元964年,柴宗训死于973年是二十周岁,熙谨比宗训小却早死九年,卒年当不会大于十岁,可知熙谨不会有子。老五熙让和老七熙诲史书上说“不知其所终”,成了无头案。又据浙江省东阳市《寀卢村志》记载,赵匡胤兵变入宫将杀柴荣诸子,得大臣卢琰潘美劝谏而止,熙诲给卢琰做养子,后改名卢璇。卢琰怕赵匡胤变卦,弃官隐居,保护了这一支柴氏后代。但卢璇(即熙诲)的后代一直姓卢,没有改回姓柴,至今东阳一带还有两万多卢璇后人。

  哥七个有五个已确认没有柴姓后代,只剩宗训或熙让有可能是柴进的祖先。但是史载熙让下落不明,那么可推断即使他有后代也不会是有“丹书铁券”护身的一支,如果他的后代被宋朝册封,不可能不记一笔这位老祖宗。这样只剩下宗训有可能是柴进的祖上。

  柴进这一支代表柴家嫡派继承香火祭祀祖先的家族是什么时候确立的?赵匡胤虽然立了誓碑告诫子孙要善待柴家,但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续通鉴长编》)。这时距柴宗训死已经八十六年,宋朝皇帝才记起把江山转让给赵家的前任老板,找了个柴家后代来每年祭祀祖先。这个柴家后代是不是柴宗训的直系后人?史书上又说得不明不白,但是推敲一下,“柴氏谱系”并不仅是柴荣一房的家谱,应该是整个柴荣家族,包括他祖上、叔伯在内,推的这个柴家后代是整个柴氏家族中的最长一人,因此未必是柴荣直系,也可能是柴荣的兄弟或堂兄弟的后代。再者,如果能确定“岁时奉周祀”的柴氏后人是宗训嫡派,宋廷定要大书特书一笔记录在案,以示正宗,突出宋朝皇帝的仁慈,如此语焉不详定是没把握。

  综上分析,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柴荣七子都没有柴姓后代,却也无法证明“岁时奉周祀”的柴氏后人是柴荣嫡传,所以柴进是柴荣嫡派子孙的可能性很小。柴进身份正宗与否都有疑问,他起事的成功概率又要小很多,刘备有谱可查是正宗的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都得不了天下,捕风捉影的“大周皇帝嫡派子孙”指望更不大了。

  第三个理由最重要,改朝换代的事,不是做头的有能力就能成功,还要有大环境配合。历史上很少有一个王朝灭亡后再复辟成功的例子,只有刘秀恢复了汉朝,那时王莽立朝时间不长,西汉又底子厚,刘秀才有机会。后周却不能比,本就不是大一统的政权,存在时间又短,宋朝到柴进时立国一百五十多年,根基已深,这时候人们对赵匡胤篡位、柴家孤儿寡母被欺负的事不再有兴趣,打后周这张牌根本没号召力。罗隐咏诸葛亮诗有两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说时运来时好像天地都在帮忙提供方便,时运去了就算是大英雄也不能自主。所谓的时运就是成事的大环境,英雄也需时势抬举。以汉朝之兴盛、刘备之雄略、诸葛亮之智计、五虎上将之勇武尚不能“匡扶汉室”,因为人心去汉,大汉正统对天下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了。后周在历史长河中匆匆过客,影响力太小,柴进如想“匡扶周室”成功的希望更加渺茫。

  有了这些不利因素,柴进很明智地选择做一个“胸无大志”者,事事克制,处处忍让,不求逞强,只求自保,殷天锡如此嚣张跋扈上门欺负人,柴进也不愿和他扯破面皮,尽管这样做显得非常软弱。柴进始终做到既和官府朝廷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撕破脸,保持着面上的和气。征方腊归来后,柴进托病辞官,“回沧州横海郡为民,自在过活。忽然一日,无疾而终”(第120回),尽天年得善终,结果算是较好的。比较柴进和宋江的结局,这时却是谁高谁低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chali 回复 悄悄话 你真是熟读了水浒,佩服。
顶你的水浒专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