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书随笔】文章的气味

(2009-09-22 07:30:25) 下一个
【读书随笔】文章的气味2009-08-20 15:41:23

记不得"伦敦书评"那一期,有篇文章研究作家的声音与作品。大概是说作家写字给人看与原声读书给人听,效果会很不一样。让菲次杰拉德用美国口音读“夜色温柔”,让伍尔芙用英格兰东南部口音读“一个人的房间”,效果一定没有阅读文字给人的感觉好。

我深以为然。

也许,声音会使文字显得轻浮,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或者,它会局限读者的想象空间,以为那种朗诵的节奏就是文字内在的节奏。特别在作家自己没有受过朗读训练,句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想拿捏得恰到好处是很难的。

当然,也有极少相反的例子,作品通过作家自己的声音,表述得更有穿透力。文字本身无法释放的张力,能通过朗读倾泄出来。普拉斯自杀前几个月朗读的“DADDY”,就是例子。每次听都让人心惊,声音完完全全超越了文字。

其实,文学作品除了文字的声音效果外,还应该有文字的气味效果。

想起王小波的作品。很多年前就读了他的小说和杂文,但一直就没有喜欢起来。细究原因,可能是他的作品里好多场景的气味效果太不好,直接影响了我挑剔的阅读胃口。比如,有几个场景,可能是在黄金时代里吧,王二和陈清扬在味道浓重的猪圈边,或在大热天的粘土坡上做爱,事后他们自己都感觉象是臭烘烘的死鱼肚皮,味道风吹不散,挥之不去。这样的场景小说里反复出现,会让略有洁癖的读者稍感不快,自然让人怀疑作者的写作心态和环境。当然,我一下就联想到作者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他回国后住在大杂院里,一个退休老头喜欢拣垃圾推在院子里,大热天苍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

这几乎影响了个人对作品的公正评价。这和味道有关。

当然,文学作品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异味,有的甚至腐烂,发出死尸的气味,比如“巴黎的忧郁”,比如“鼠鱼”,那是淤泥里开出的恶之花,自然有其邪恶的美丽。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是个例。但,即使这样的刻意为之,高手都应该能驾驭、化解这些异味。这好比金庸小说里剧毒无比的“断肠散”,写小说的必然要安排特效解药,不然人物沾毒即死,故事就写不下去了。

作品里的异味也需要解药和解法。

最简单的化解异味方法,就是用相对清洁干净的场景反忖一下。比如,同样写在农村夏日里的男女欢爱,刀锋(毛姆)中拉里和寡妇的浓重汗味就被轻松化解在农场麦杆的清香里;人生(路遥)里高加林酸馊的气味也轻而易举被巧珍化解在少女的体香和夏夜的凉风中。

前几天在书香坛读到一个小说中的场景,男人下决心要和十几年无性的老婆离婚了,他在离婚前夜入厕,性之所致,打起了手枪。这个貌似气味不佳的细节,作者却以神来之笔写到,他偷偷用老婆珍爱的防老抗皱霜当润滑剂,套弄过程中他还忽发奇想:如果持之以恒用它涂抹在小弟弟上,可能那玩艺也会返老还童的!

就充这一点,我当场决定,作者是高手。找来他的作品一看,果然!

看来如何处理气味也可以掐出作家的分量。大手笔往往不吝惜笔墨,大把香料挥洒,刻意掩盖那怕些许的异味。红楼梦里,曹雪芹写宝二爷初试云雨情那段前一回,一连用了17个香字去描写秦氏的香闺和太虚幻景。我私下认为,这一定是曹公想用大量香气去化解多少有些不洁的梦遗异味。同样,被认为是秽书的金瓶梅,有许多场景出现用香气化解污秽。西门庆和老妇林太太大战那一回,作者安排了“安息香”等诸多香的物件,多少缓解了弥漫纠结的淫乱气味。

当然,气味只是文学作品诸多属性中的一个。作品的高下主要还是以整体立意、以意境、以文笔来划分。但很多时候,这不起眼的气味却能在不经意中影响作品的品味,透露作家的意趣,进而反映作家经营文字的手段高低。

20/08/09 Englan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