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兴趣

77、78级是中国现代化征途中一种精神的代名,中国史上的特殊群体
个人资料
78级兴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博客正影响政治和生活每一面

(2008-03-06 08:33:59) 下一个

 博客正影响政治和生活每一面

博客媒体化的思考 

横空出世的博客

博客正影响政治和生活每一面

主要观点:

 " 各方对新媒体之“新”的理解并不一致。

 " 手机电视等所谓“新媒体”实质上是“新媒介”对媒体的影响,限于传播渠道。

 " 博客是“媒介”、“媒体”两位一体的。

 " 博客媒体化的思考,首先应考量其作为媒体的资质,然后集中挖掘其“新”的内涵。

 " 纸质报刊尤其是商业报刊也许高估了自己的“公信力”,博客应该有优于一般商业媒体(包括纸媒和一般网媒)的“公信力”。

 " 博客彻底颠覆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是点对多点的单向线性模式,而是多点对多点的对等网状模式。 " 传统媒体背后是大权在握的把关人,博客背后是传者和受者合一的个人。 " 记者和博客的主要差异还是因其依附的媒体的不同特质而体现,个体差异反而是次要的。博客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记者是把关人意志的体现。" 把关人的意志往往是公共意志的主观化,博客则是公共意志的微观化" 公共意志应成为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交汇点。博客的存在,使得把关人客观把握公众意志的意愿成为可 能。 " 冲击传统媒体的主要力量还是门户网媒,博客不会对传统网媒构成直接威胁。

 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一些网站开辟的“新媒体”版块内容多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在一些讨论“新媒体”的文章中,则将博客、播客等作为“新媒体”的范例。显然,各方对新媒体之“新”的理解并不一致。

 首先想澄清长期以来对“媒体”和“媒介”概念的模糊认识。报纸是媒介,报社才是媒体,电视是媒介,电视台是媒体,媒体是媒介背后的运营机构。随着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应属于新媒介,而新媒体应是新型的电信运营商或新型的广电运营商。

 这种语境下的新,强调的是媒介的技术属性,如香港电台给出的定义——新媒体是指聚广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融合电台、电视与网上传播的互动媒体;清华大学新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给出的定义——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他们强调的是信息承载工具的变化,如将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的信息搬到手机上,并赋予新的技术特性,就成了新媒体,实质上是“新媒介”对媒体的影响。

 事实上,博客不仅仅是一种服务或某一种特定格式的网页,更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托管商的帮助下“运营”着作为媒介的博客。每个博客后面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blogger。博客是“媒介”、“媒体”两位一体的。 

 没有人怀疑手机电视是“新媒体”(出于表述和理解的考虑,后文用“媒体”代替“媒介”),大抵是首先认同电视的“媒体”属性,然后承认手机作为载体的“新”。但若说博客属于新媒体,这个顺序却也许要颠倒了:“博客”、“播客”是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与建立在既有概念上的“手机电视”等相比,首先得到认同的可能是“新”。其“媒体”属性,由于缺少传统媒体的比照,反而可能得不到立即赞同。因 此,博客媒体化的思考,首先应考量其作为媒体的资质,然后集中挖掘其“新”的内涵。承认博客之新并不代表他们认识到了其作为“媒体”之新。

 关于媒体,恐怕无法给出具体而微的定义,大都是根据其功用和表现形式来界定的——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载体,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两用型媒体。就这个定义而言,博客完全是合格的媒体,在一些突发公众事件的表现甚至令传统媒体侧目。在这个定义之外,“公信力”是否应作为媒体的本质属性引起了我的注意。 

 网络媒体已经在侵蚀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乐观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反驳所谓的“网络媒体颠覆传统媒体” 说的主要论据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导向性——他们认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如纸质报刊;他们相信自己起到了“信息过滤器”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受欢迎的。纸质报刊尤其是商业报刊也许高估了自己的“公信力”,近期零点调查发布的结果显示,互联网的公信力仅次于电视而远高于报刊。博客应该有优于一般商业媒体(包括纸媒和一般网媒)的“公信力”,因为大部分的博客写作并不由经济利益驱动。

 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博客是一种更纯粹的媒体。

 手机电视等作为新媒体之“新”与博客作为新媒体之“新”的差异在前文已有剖析。50年代拉斯韦尔奠定了以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为主干的传播学理论框架,其本质特征在于,这是一个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体系,因为传播者掌握着传播内容和稀缺的传播媒介,并只能单向朝传播对象传播。手机电视等应用扩充了传播媒介,增加了有限的互动性,其效果与其说是“改革”,倒 不如说是“改良”,传播者的中心地位依然如故。

  博客彻底颠覆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是点对多点的单向线性模式,而是多点对多点的对等网状模式,传统媒体背后是大权在握的把关人,博客背后是传者和受者合一的个人。作为web2.0的典型应用,个性在博客中得到凸现,每个人都是作者和编辑,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与作者和编辑交流意见。

 与传统媒体的记者相比,博客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美国很多知名博客的职业就是专栏记者,他们在博客里发表在报纸上不能发表的想法,很受读者欢迎。事实上,有些传统媒体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给 自己的记者提供博客服务,也有专门的记者博客网站或圈子。记者和博客的主要差异还是因其依附的媒体 的不同特质而体现,个体差异反而是次要的。因此,他们的主要差异是,博客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记者是把关人意志的体现。把关人的意志往往是公共意志的主观化,博客则是公共意志的微观化。

 因此,公共意志应成为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交汇点。博客的存在,使得把关人客观把握公众意志的意愿成为 可能。门户网媒与博客的关系也是如此。短期来看,BSP很难找到明晰的盈利模式——门户网站提供博客服务用来增加用户粘性,靠门户赚钱;传统媒体开办自己的博客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赚钱的还是靠纸媒、电视、广播。单纯的BSP目前只能积聚用户及其博客文章后向门户看齐,见效甚微,长远的看来有提供增值服务的可能,但那在遥远的将来。在这期间,门户将对BSP展开收购。 

 冲击传统媒体的主要力量还是门户网媒。虽然博客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庞大的受众,但单个博客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很小,因此它不会对传统网媒构成直接威胁。但同样提供博客服务,门户网站显然比传统媒体更容易从中受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是公共意志的微观化。---有道理,博客也如此受普罗大众欢迎自有其传播优势.
但根据点击率来决定-篇文章在博客的位置---这决定位置还是比较容易做到滴,研究一下如何当标题党即可..:))
希望今后的网络设计能在标题旁加注两行文章内容或索引一下文体才好,才不至于误入....
浪宽 回复 悄悄话 论述很全面,博客绝对是言论自由的最佳归宿。 “博客彻底颠覆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是点对多点的单向线性模式,而是多点对多点的对等网状模式,传统媒体背后是大权在握的把关人,博客背后是传者和受者合一的个人。作为web2.0的典型应用,个性在博客中得到凸现,每个人都是作者和编辑,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与作者和编辑交流意见。”

要完全达成上述境界,必须减少干预,让读者自己选择爱读的东西,完全根据点击率来决定-篇文章在博客的位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