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想起什么就写下来吧,不需讲究什么形式。
正文

回国游记十:上海一日

(2009-10-16 21:07:18) 下一个
 严格说起来,我的祖籍应该是上海,因为我爷爷和奶奶一生都生活在上海,直到去世都没离开过那里。我父亲虽出生在上海,但十四岁就离开了那块地方,而我出生在北京,九岁跟着大人去河南,后来又去了嘉兴,然后再去大连,直到上大学又回到北京,工作两年后又到了美国。我想,我应该是北京人吧。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祖籍” 和“哪里人” 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有人问:“你是哪里人?” 回答应该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呢?还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呢?如果说我的祖籍是上海,那我的曾祖父母又是宁波人,而曾祖父的父母是从福建到宁波的,这都是从族谱上看到的,能追溯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我外祖父母是嘉兴人,我又在嘉兴生活过,所以我一直把嘉兴看成是自己的老家。
        有人说我应该是上海人,可我从来就不认为或者不愿意认为自己是上海人,第一,我不是在那里出生的;第二,我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第三,我不会说地道的上海话;第四,我的性格一点儿也不像上海人。第五,上海人从来不把我当成上海人。
         记得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次和小舅去上海买年货,上了公共汽车,我还没站稳车就猛地开了,我往后退了几步撞到一个人身上,那人很不耐烦地把我推开,说:“侬咯乡下人,没乘过车子啊!抓牢把手好哇?” 我一听不干了,用嘉兴话冲着他喊:“萨宁乡乌宁?恩阿斯卜京宁!” (谁是乡下人?我是北京人!” )不喊还好,这一喊招来周围一阵哄笑,有个人说:“咯小姑娘,侬杠侬斯卜京宁,咯么侬杠两句卜京唉乌把阿拉听听。” (这小姑娘,你说你是北京人,那你讲两句北京话给我听听。”  )我有些恼羞成怒,都快要哭出来了,使劲用嘉兴话喊:“恩阿就斯卜京宁!恩阿就斯卜京宁!” 到站了,下车那一刹那间忽然想起我还没证明自己是北京人呢,便回头冲着车里用字正腔圆北京话大喊了一句:“我就是北京人!我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还有一次去上海,一个亲戚带我去洗澡,换衣服的时候我一拽,把架子上另一个人的一件衣服给拉到了地上,我赶紧拣起来递给旁边那个人,特别不好意思,赶紧说:“对勿起,对勿起。咯衣裳是干净咯垃圾咯?” 嘉兴话管“脏”叫“垃圾”,我问这衣服是干净的还是脏的,要是脏衣服我心里还好受点,要是把人家干净衣服弄到地上了,我心里就更不好意思了。说完忽然想起我不该说嘉兴话,于是又用带着嘉兴味的上海话问了一遍:“侬咯基衣裳斯清爽咯埃斯龌龊咯?” 那女人拿过衣服走了,我听见她跟她的同伴说:“乡下人。”
        就这样,我当了一辈子上海人眼里的乡下人。我极少提起我的上海籍,即使最要好的朋友也不知道我还沾着上海籍。有时我用半开玩笑的口气跟好朋友说:“我也是上海人哦。” 朋友立即会用开玩笑的口气回答我:“你干吗不早告诉我?  得,算我交友不慎。” 
        长期以来,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上海” 和 “上海人” 是两个不同的感念,“上海” 是“先进” 和 “摩登”  的代名字,而“上海人” 则是 “精明” 和 “小气” 的代名词。如果某个上海人被别人夸奖,人们通常都会这样说:“ 哇!他可真不像是上海人啊!”  “真不像上海人” 这句话就成了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了。我有几个上海朋友,跟我关系还不错,她们自己就说过:“怎么样,我不像上海人吧?” 
        上海人喜欢跟上海人在一起,这点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直到现在在美国,还是看到上海人喜欢和上海人在一起,在一起伊伊侬侬阿拉阿拉地说上海话。我搞不清楚是上海人不喜欢和别的地方的人交朋友,还是别的地方的人不喜欢和上海人交朋友;是
上海人看不起别的地方的人,还是别的地方的人看不起上海人;是上海人对外地人有偏见,还是外地人对上海人有偏见
         虽然某些(我说的只是某些哦)上海人不招人待见,但上海实在是个不错的地方。从小就知道上海东西好,上海的衣服漂亮,上海的花布好看,上海的糖果好吃,上海的缝纫机好用. . . . . . 。上大学时我就托上海同学给我带过皮鞋,我去上海时也给别人大包小包的带过东西。
         游记怎么写远了,赶紧转入正题。
        
早去晚归,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跑了一趟上海,但只逛了一个城隍庙,有点冤。
         下了动车,手里捏着表姐女儿虹虹写给我们的详细路钱图,很顺利就找到了城隍庙。城隍庙我去过多次,对这个地方不敢说熟悉但并不陌生。小时候来这里没看见有庙,也没想过这里是不是应该有个庙,记得住的就是那里极具特色的一家家小店,筷子店、茶壶店、袜子店
、眼镜店、五香豆店. . . . . .。
        上一次来这里是九年前,见一大殿金碧辉煌,殿内香火袅袅、传出木鱼声声,想必这定是那座城隍老爷的庙了。上海实在是个没有什么古迹的城市,估计这庙该是上海滩上最老的古迹了吧。据说这庙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应该和北京的大钟寺是同期而建,所不同的是,大钟寺是全木结构,六百年间保存尚好,而现在的城隍庙却是钢筋水泥的仿古建筑。从古到今,每每遇到战争或动乱,庙宇也难免在劫难逃,城隍庙亦是如此。当年小刀会将此处做为总部,后来英法联军又将庙堂当成营房,庙内早已被洗劫一空。民国年间,两遭火焚;
文革浩劫,神像被毁;直至今日,才又变得香火鼎盛。看来城隍老爷保佑了上海的百姓却保佑不了自己,最后还得等到太平盛世时上海百姓保佑他老人家。
        这个喧闹了六百多年的城隍庙实在是上海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全中国城隍庙不知道有多少,唯独它处在最喧哗的闹市中心,四周就是那十里洋场。我每次去上海必定要去城隍庙,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把”与时俱进”这个词用在庙宇上的话,恐怕非它莫属了。从古到今,它一直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它把洋的、土的、雅的、俗的、贵的、贱的统统集中到了一起,货如此,去那里的人同样如此。平日我最不爱到人多的旅游景点扎堆儿,而唯独这里能吸引我,因为它是最能体现上海民俗文化的地方。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上海一日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上海一日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上海一日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上海一日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到了此地,南翔小笼包不能不吃,明知这肉包是用来忽悠外地游客的;鸭血粉丝汤也不能不喝,也明知弄堂口的小店肯定比这里做得更好。名人可以产生名人效应,名地上的名小吃当然也能产生这种效应。我想,真正的上海人是不会到这里来吃的,来的都是外地人,也就是某些上海人眼中的乡下人,我就是上海籍乡下人,但我很喜欢来这里,就是吃不下那么多,看看也过瘾啊!现在您就跟我慢慢选慢慢吃吧,吃完我来买单: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上海一日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饱了吗?别客气,我说了今天我买单的。

        这么多好吃的,可孩子们那天不知哪根筋不对了,什么都不想吃,就是要吃洋饭,把我鼻子都气歪了。博友空荡说,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只有半个中国胃,这话一点不假。这些孩子从小到大虽然在家都吃中国饭,但在学校的那顿午饭可都是洋饭呀,洋馋虫一作怪人家就惦记上那口儿了,没辙。你看多少中国人出国,甭管多高档的法国大菜还是纽约牛排,吃了没两顿就想稀粥咸菜,还有躲在宾馆用卫生间里的热水冲方便面的,真是没办法的事。看来是胃决定思想,不是思想决定胃。不是有句话,说是要抓住谁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么,你看,就是胃决定心。
       可恨的孩子们执意钻进了一家肯德基,用汉堡包填塞了胃中有限的空间,真讨厌!到大上海吃这个,不是白来了嘛!后来到了大连也有那么一次,他们自己出去找到了一家必胜客,兴冲冲抱了一个大匹萨回来,结果咬了一口就大喊上当,我幸灾乐祸,大喊 “活该”,我花那么多钱带你们回来是让你们到中国来吃洋饭的吗?!

上海一日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看这张照片就来气!)

        出了城隍庙,我们向外滩方向走去。我们步行经过的那些不太宽的马路看上去和从前的上海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有些楼房还是结结实实的花岗岩底座,很牢固的样子,很有些老上海的味道,看着非常舒服。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了,举国上下都是清一色的高楼,一样的马路,一样的花园,一样的商店。在北京,灰砖青瓦的四合院成了文物;在上海,不见了石库门和大小弄堂;在大连,高楼大厦代替了玲珑别致的小巧洋房;在嘉兴,原来举目可见的石拱小桥、水阁木楼成了观光景点。记得那年我去苏州,马路两边都是浓郁的苏式建筑,大门开处看得见天井里嬉戏的孩童,街上的妇女挎着竹篮,腰间围着绣花的围裙,纽扣上还别着白兰花,口中说的是吴侬软语。现在怕是也变了模样,我都不敢去了。现在走到哪里听见的都是清一色的普通话,据说很多地方的小学生已经不会说自己的方言了,我想要是苏州的小孩都不讲苏州话,那昆曲和评弹谁来继承呢?听说上海和杭州有的学校竟出现了方言课外学习班。看我,又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我们走了不久就到了外滩,可是整个黄浦江岸都被高高的广告牌子密密实实地围了起来。我不甘心白来一趟,领着一队人马顺着广告牌子往前走了至少一站地,以为总能找到一个进入江边的缺口。周围都是老吊车、挖土机等重型建筑机械,隆隆的噪音震耳欲聋,空气中翻滚的尘土呼呼地把我们紧紧地包围了起来,与汗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泥巴;头顶的烈日燎灼着我们每一根毛发,再走下去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了。一位开卡车的司机对我们说,现在外滩封闭不让进了,这会儿正在为“世博会” 给外滩旧貌换新颜呢。咳,怎么早没碰到这个司机师傅呢。
        周围什么车都有,就是没有计程车和公共汽车,我们只好喝着灰饮着土按原路返回,肉胞说我不是来旅游的,是来视察工地的。我说真要是来视察工地的倒好了,还有人接待我们,这可倒好,狼狈得还不如来找当小工的。远远望见东方明珠塔,别说孩子们都不想去,就是想去我也不想带队了。回国之前听一上海朋友介绍说东方明珠塔下面有个博物馆很值得一看,再值得一看也等以后再说吧。这时忽然想起那个旅行社的神仙小伙子,早知如此还不如跟他来个一日游呢。
        我们一群人正耸耷着脑袋喘着粗气走着,忽见一计程车贴身而过停在前面,我兴奋地抬头一看,竟发现路边是一大酒店,好像叫威斯汀酒店,“唉哟,这里有个酒店,咱们进去歇歇。” 我们一头钻了进去,如同刹那间进入了天堂,舒适的冷气代替了似火的骄阳
,悦耳的音乐代替了机器的轰鸣,沙发、冷饮、还有那没有任何异味的卫生间,忽然感到好幸福。看来幸福真的很容易找到,只要在三伏天找个建筑工地转三圈,然后钻进一个酒店,而且不用花钱开房。这,就是幸福。
        儿子很会享受幸福,没几分钟就坐在沙发上睡着了,这一幸福就幸福了两个小时。

再游上海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出得酒店,就打车去了车站。上海的交通搞得真是好得没话讲,火车站和地铁、地下商城都连在了一起,不但方便而且非常气派和漂亮。有个卖鲜榨汁的水果摊特别吸引人,几乎全世界的水果都有,又新鲜又漂亮,就是价钱太贵,美国顶多一美元一斤的葡萄在这里叫提子,竟然要三十多元一斤,美国樱桃要六十多元一斤,要我说,葡萄就是中国的玫瑰香葡萄最好吃,我家种的就是玫瑰香葡萄,这些天正收获呢。肉胞买了几个台湾运来的番石榴,解了解乡情,价钱跟美国差不多。那里的面包店做的洋面包非常地道,孩子们一人挑了好几样,说是要留着第二天当早点吃,天天吃油条、包子吃腻了。面包好是好,但也是价钱比美国还贵,可买的人却非常多。其他的服装店我看了两家就不想看了,因为卖的名牌服装和名牌化妆品都比美国贵,有的贵两三倍以上,看来上海有钱人真多
        回到嘉兴已经很晚了。这一天,很累也很开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