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看人物专访] 法国文坛的坏小子和足坛上的坏小子等

(2012-03-26 10:50:05) 下一个

周六早上喝着咖啡, 依着早春的晨阳,顶着花粉的炮火袭击 懒懒地看电视, 看了itinéraire节目几个人物采访, 就算在国外生活多年, 还是常常感受到中西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和碰撞,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仅容貌,而且思维模式和行为。



先看美女吧:

      

  Maïwenn 麦温-勒-贝斯柯创作导演出演电影《刨根问底 Polisse》, 饰演片中的女记者梅丽莎, 获6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奖(Prix de Jury),曾是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前女友,16岁与Luc Besson在一起,后来离异, 她就是《第五元素》中那位外星女高音的饰演者。

没怎么看过她的电影,很喜欢她在采访中的直率, 她说:她从小就被父母,特别是她母亲逼着去参加选秀,她母亲对她的控制欲很强, 小时候只有一个愿望,希望父母开心,她还说当处于孩童时,人与父母的关系近, 很多事情看不清,容易受父母的左右,父母说干啥就干啥
她还说, 她在Canne电影节获奖后她母亲给她写email祝贺,当又说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衣服不好看,发型也难看,Maïwenn 就从此拒绝她母亲的写信, 并说她在她母亲那就从来没有听过什么好话。

这些家事, Maïwenn 在采访中就这么直言了当地说,换在我们遥远的东方不被骂s才怪,照理母亲辛苦把她养大,她应该报答才是,没有她拒绝与她母亲通信来往, 就如前段时间法国最富的女人:L'oreal 的继承人母女俩为财产继承反目打官司。

东方推崇:先作公认赞许的人,在做你自己
西方是:先做你自己再说, 当然现在的西方已经远离传统的西方了, 名人Maïwenn 是个特别的例子,我认识的很多法国人他们还是很传统,很喜欢家族聚会的。







Frederic Beigbeder:一位法国60后的作家,被称为法国文坛的坏小子 他的一些小说获过奖, 还被拍成电影,他自己还在里面扮演角色曾经在咨询方面很有名声, 甚至为法国产党总统竞选人Robert Hue当过智囊, 很有才华,也因为藏毒品蹲过监狱,

在采访中他说他出生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天主教传统的教育,中学时父母离异, 让他心底混乱, 在他的小说里有很多他自己的影子, 他也试图在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反问:

我们这一代比父母那一代更自由吗?似乎我们这一代越来越不自由,与父代相比,  SIDA, 失业使得法国当今年青一代并不是能为所欲为, liberte 正带领我们走向毁灭

当记者问:你愿意过贫穷的生活吗?
他说:不愿意, 就因为自己不愿意贫穷,所以希望社会财富能极大地平均分配

就这样一位貌似花花公子的名作家, 在法国是出名的左派, 甚至是少数派法国共党的智囊, 信念是信念, 作风是作风, 这也只能在法国行得通,

当然在中国我们这一代远比父辈自由得多, 至少流动自由,不同的国度, 发展的阶段不一样, 很奇怪, 就隔那么几千公里, 政治人文气候差那么远。









Eric Cantona, 法国马赛人,曾经英国曼城足球俱乐部的明星, 一看就是那种火爆子脾气,近年在法国影坛有声有色,出演很多部电影,还演话剧, 法国人最喜欢这样的人物,只要你有才华, 脾气大坐牢都不是问题,公众还会给你机会。

看到他的采访已经到尾声了, 记者问他:

记者:你觉得生活最珍贵最奢侈的是什么?
Eric Cantona:L'amour 爱情!
记者:如果以为女人等你一天了, 你怎么办?
Eric Cantona:La seduire 勾引她!
记者又问:你觉得马赛人性格特点是什么?
Eric Cantona:Poesie 像诗一样的性格!

Eric Cantona回答时简单扼要干脆利落, 没有句子,就几个发语词, L'amour, seduire ,Poesie 像足球一样 被他脱口踢出来, 还带着浓重的马赛口音,飘着马赛港口的重重的海风咸味

《La seduire 勾引她!》, 这样一句话当着电视观众说, 换在另一个国家, 别说东方,就是英美国家也是不可能的, 或者矢口否认, 或者绕弯子, 法国人的直言不讳是很让人shock的, 不过很可爱




这里放几个中文转贴了解一下这两位坏小子:

Zt:埃里克.坎通纳(Eric Cantona)-足球场上的坏小子,时下的魅力男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588520100pskf.html

有人说法国人埃里克·坎通纳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的确,火爆的脾气和桀骜不驯的性格是他的标签,顶撞裁判,嘲笑教练,飞踢球迷等过激的行为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足球生涯。然而,他技术出众,球艺精湛,心理素质过硬,常常力挽狂澜于即倒。作为曼联的“国王”,他在上世纪90年代率领曼联开创了最为辉煌的一段传奇,这也是曼联俱乐部和球迷共同评选他为曼联历史最佳球员的根本原因。
  坎通纳是一位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一方面,他技术出众,球艺精湛,心理素质过硬,控球、运球、传球的功底深厚,射门得分的能力也很强,是场上的灵魂人物,同时还是一位福将,常常力挽狂澜于即倒。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与队友打架,顶撞裁判员,嘲弄教练员,踢骂球迷等事常有发生,经常被红牌罚下,数次遭受停赛的处罚,他却“执迷不悔”,依然我行我素。个性强烈的坎通纳终于为他的叛逆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了国家队的弃儿。
未有一位球员能像坎通纳一样将优雅与朋克集于一身,集绅士神与流氓鬼于一身,如此混血、迷乱、孤绝的气质,有时让人想到更早的某段摇滚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哥特、朋克与新浪潮交集的火山口,也盛产过那么一些天生异种,左手举着玫瑰,右手竖起中指,一袭华服下一无所有,一小撮毛像答案在风中飘扬。

    如今的他穿起西装,成熟魅力独显于一身,富含感染的笑容以及满脸的胡茬,给人已无法抵挡的魅力。



*******************************************

ZT 法国文坛“坏小子”——Frédéric Beigbeder

 2008年初的一天,凌晨3点,巴黎第八区的一条大街上,夜巡的警察看到两个行为古怪的男子倚在一辆轿车前,上前细看,断定是两个弯腰在机器盖子上吸食毒品的瘾君子。那两个人发现不妙,转身欲逃,但很快便被冲上来的警察制伏,警察从他们身上搜出两包共2.6克的鼻吸式可卡因。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位其中一个竟然是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而与此同时,他为老佛爷百货公司拍摄的赤裸上身的海报 http://viacomit.net/wp-content/uploads/2007/0/beigbeder-galeries-lafayettes.jpg 还在地铁里随处可见。同样是这时,他的哥哥,著名企业家查理·贝格伯德刚刚被法国总统授予了爱丽舍宫荣誉勋章。贝格伯德被关押进了市中心西岱岛的拘留所,转过天来被巴黎地方法院以“在公共场所吸食毒品”为由判处限期强制戒毒。

  读法国小说的朋友也许还有印象一本叫《¥19.99》(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20188/)的书,法文原名叫“99法郎”。而被抓的贝格伯德就是这本小说的作者,由此可知小说中那个荒唐的广告人的自白所言非虚。在书中,贝格伯德现身说法,以一个深度从业者的身份对现代广告业和从事这一行业的自己进行了一场恶毒、无情的戏虐、揭露与批判。因为他曾在此前10年间先后担任Young & Rubicam、TBWA等多家国际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对这个行业的丑陋、贪婪与罪恶再也忍无可忍的他决定写一本小说来与这个行业决裂。如他所说,“广告是两千年来人类制造的最大的灾难。”他因此就成为了这个行业名副其实的叛徒、“一个卧底内奸”,(用他的话来总结就是:“所有作家都是告密者,所有文学都是泄密。”)将广告业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抖搂得一干二净,就像他引用的法斯宾德的话作为小说开头:“如果你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就去描述它。”如其所述:

  “我是个广告人:不错,我污染这个世界。我就是那个向你们卖垃圾的家伙,让你们梦想那些你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天空湛蓝湛蓝,女人永远美丽;一种经过PhotoShop处理过的圆满的幸福、无瑕的影像、最时髦的音乐。[……]我用最新的时尚来毒害你们,而新时尚的好处就在于无法维持,总会被另一个更新的时尚所淘汰。我的神圣职责就是让你垂涎欲滴。在我们这一行,没人希望你们幸福,因为幸福的人不消费。”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村上春树的小说《寻羊冒险记》,只是“寻”的故事更为隐晦:一只进入“先生”体内的羊,通过庞大的广告传媒的渗透控制了整个日本。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人一生平均要被迫接受35万条广告,而广告通过有形无形的渗入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判断,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自由地被广告所引导。两本小说无疑都是对这一状况的忧虑与反思。

  贝格伯德如其所愿,在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Y&R公司以“严重失误”为由炒了鱿鱼,而小说初版38万册却迅速销售一空,同名电影也在前年被搬上银幕。这本充斥着“性、谎言与毒品”的小说让贝格伯德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而“坏孩子”竟真是个坏孩子,吸毒被拘让读者最终相信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我并不是一个可亲可爱的作者,事实上,我更像那种大恶棍,碰到什么,什么就会腐烂。其实,最理想的是,你们先恨我,然后再憎恨造我的这个时代。”同样,他为老佛爷百货公司拍摄的促销海报也招来不少的非议,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镜头中赤裸上身的贝格伯德手中拿的那本小书,恰恰是批判资本社会的理论大师鲍德里亚的名作《消费社会》。贝格伯德就像潜伏在系统内的一个病毒,“我身处于一个机制当中,这个机制会将所有拦路的东西都予以捣毁。我从未认为我能够安然无恙地脱身”,但他不惜通过自毁来颠覆这个系统。

  贝格伯德深谙传媒之道,知道如何时不时地制造事件或丑闻,刺激消息的受众去思考世界背后的真相。人们谈论、诟病他的“恶行”,然而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就像他刚刚出版的新书《一本法国小说》(http://www.douban.com/subject/4013847/),在出版前的几个星期就将几乎所有法国媒体的眼球收揽过来,甚至上了《自由报》的头版头条,抢尽了暑期之后新书的风头。原来他早早地放出口风说,自己迫于压力,删除了新书开篇的4页,因为这4页内容充满了攻击、嘲讽巴黎地方法院大法官的“污言秽语”,然而这4页内容早被消息灵通的八卦记者陆陆续续地透露出来。他一方面避免了官司,同时也变相保全了自己的小说。事实上这本小说的灵感正是来自他吸毒被抓后短暂的铁窗“生涯”,我们将看到自称有失忆症的他如何将他的童年、过往重新编织起来;这种类似忏悔录的私密文本又如何被高度地虚构,就像他小说的名字。贝格伯德来了,又来,反复制造着各种各样的事件与传奇,他本身就是一部好小说,甚至比小说更奇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90865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