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福田辞职 中日关系蜜月期结束 (图)

(2008-09-03 12:57:37) 下一个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1日晚间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辞去首相职务。福田康夫此一重大举动牵动日本国内政局,也无可避免牵动中日两国关系,对中日关系影响不可低估!
按理说来,今天的中日关系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新的互信建立了,新的基础打下了,新的未来正在开拓,中日关系已经开始呈现稳定的框架结构。所以,当面对福田康夫的辞职,我们可以比较放心的说,中日关系不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不可能一夜之间倒退到小泉时期。
福田时代是中日关系的黄金时代
但是,福田的辞职对中国来说,对中日关系来说,都是重大的损失。正如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西园寺一晃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福田的突然辞职对于正处于良好发展势头的中日关系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访华为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创造了契机,但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是中国领导人与福田康夫首相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相信,无论继任首相是谁,都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只是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执政,对中日关系而言,都不会出现比福田康夫更好的首相”。
西园寺一晃道尽了惋惜,这也是中国的惋惜。为什么呢?
一,中日关系不仅仅是求稳的问题,而是需要求得更大的发展。福田康夫执政顺利,中日关系当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中日关系到今天为止,也就是止跌回升过程,还有大量的、艰巨的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其间过程必有摩擦。福田康夫已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中日关系中最为讲究的是信任,中国对福田的信任是极大的,对福田的支持也是最大的,这不是其他日本政界人物可以相提并论的。
福田康夫自2007年9月正式担任日本首相以来,在不到一年的任期内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很大发展:一,中日高层互访不断。2007年底,福田康夫访华,2008年5月,胡锦涛也进行了访日的“暖春之旅”,实现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性发展,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福田还到达北京参加了开幕式。二,双方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决心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胡锦涛访日以及中日签署了双方历史上第四个历史性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如果不是福田康夫主政,这样重大的成就是不可能如此之快就达成的。
福田时代,真是中日关系的黄金时代,永远值得怀念!
根据目前各界分析来看,接任福田者很可能是日本自民党自民党干事长麻生太郎。提起麻生太郎,中国有很多不愉快的记忆。麻生太郎是日本有名的鹰派人物,他此前多次发表较激进的日本右派言论。另一方面,其在公开场合多次美化二战日本的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让他在日后担任内阁成员后,多次遭到被迫辞职的结果。
不过,事物永远都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下一步肯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发生。一,中国对麻生太郎的态度肯定会变化,因为主政之后的麻生太郎就不是个人了,而是完全代表日本政府,是必须认真打交道的人物。二,麻生太郎也不能不变,担任首相之后与担任首相之前,当然会判若两人,这是历史的责任,由不得个人胡来。
事实上,在2007年9月与福田争相的时候,麻生就曾重申,他是第一个公开表示欢迎“中国崛起”的日本外相。他在表述自己政治理念的新书《无以限量的日本》一书中说:“我不同意‘中国威胁论’……所以我为中国的崛起而祝福,从心底里表示欢迎。”所以,当时就有评论说:不难看出为了向首相大位冲击,麻生已做好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准备。
而且,我们注意到,在福田出任首相之后,麻生对对华态度十分收敛,基本上没有十分出格的言论,一改过去的风格。
当然。麻生最终如何处理中日关系,还有待深入观察。所以,中国的智囊学者对中日关系的下一步发展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说,福田内阁任内的中日关系得到很大发展,日本对华政策是否改变取决于谁会当选。“就日本目前的国内形势看,麻生太郎和现任国土交通相的谷垣祯一将会是热门人选,对华政策的影响还需要等待观察。”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高洪教授则表示,从政治体制上来看,福田的辞职意味着内阁的政体辞职,“这就像是一支曲子,音符和音调都没有变,但是唱的人变了,国内的政局和外交关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是,无论如何,麻生如果出任首相,中日高层之间当然又会处在重新磨合的阶段,对中日关系而言不可否定会有变数的可能,不可不注意,只有加以研究,找出解决之道,中日关系才能避免重遇挫折。至于如何找到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端看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了。

日本后福田时代的政局存在七大悬念:一、中日关系波动幅度有多大?二、多重挑战牵制力量有多强?三、「麻生主义」实施空间有多广?四、经济制约因素有多强?五、国际政治牵制力量有多大?六、多事之秋延续时间有多长?七、中日经济互依影响有多深?
日本后福田时代的政局存在哪些悬念?中日关系将呈现怎样的前景?笔者以为,日本虽面临诸多的内忧外患,深处多事之秋,但对中日关系、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仍可持审慎乐观的期待。
一、中日关系波动幅度有多大?福田家族一向对华友好,他上任后即戮力修复遭到重创的中日关系,其卸任必然给中日关系带来诸多变数,引起波动。美国《侨报》社论说,「对於新的执政者来说,中日关系虽然是日本对外关系中的最重要环节,但左右日本国内政治方向的仍会是以经济牌为主。中国必须了解这个庞大经济机器的新任操作者,对中日关系可能出现的波动做好充分准备。」
二、多重挑战牵制力量有多强?讨论日本未来走向,离不开日本政坛面临的诸多挑战。执政党能否平稳过渡?目前,自民党内部分裂严重,最有可能的是,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卷土重来,他是个强硬派人物,可能采取与福田不同的内外政策。反对党政治态度如何?自民党和公民党普遍认为,福田辞职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类似去年安倍晋三的辞任,非常有利於反对派民主党。民主党的小泽一郎非常有可能被提名为首相候选人,也是很大的政治变数。中日关系能否继续良好发展?麻生的对华态度与福田有很大差距,他上台对於刚刚回暖的中日关系可能是个不利因素。近期中日之间虽增加了高层往来,但历史问题、东海问题等分歧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外交政策不会被颠覆
三、「麻生主义」实施空间有多广?有媒体认为,以「价值观外交」为核心的「麻生主义」,会因权力制衡失去太多的实施空间,麻生很难重续小泉?安倍的新保守派执政理念。更重要的是,美国面临大选和重新选择国家方向问题,新保守主义已经退潮。同时,中国自身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挤压了日本保守派的势力空间,台湾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有利於台海和平的重大变化,朝鲜半岛对话解决问题的良性习惯基本形成。因此,日本保守派的机会已大为减少。后福田时代将不是外交理念的彻底颠覆,而是行为方式上的不同。
四、经济制约因素有多强?舆论普遍认为,日本悬念将集中在经济上。尽管经过10年复苏,但日本经济重新回到下行道。通胀和下行,是日本两大经济难题。福田辞职前三天,日本政府刚刚通过1000亿美元(11.5万亿日圆)的经济刺激计划,起到部分加分作用,但福田后继者有没有能力既挽救日本经济,又避免使经济刺激计划成为低效企业的保护伞,将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
五、国际政治牵制力量有多大?日本除去强化在联合国「入常」等外交努力外,秋季国会上延长反恐特别措施法案(日本自卫队是否继续在印度洋向美军供油的法案)是重中之重。在野党占优的参院拒绝审议该法案的强硬立场,可能使自民党遭重创。如果出现这样的困局,福田后继者只能解散众院,提前大选。这就意味着福田后继者可能在脚跟未稳之时,就被迫提前与在野党决战。在国际环境与中国强大的压力下,这对自民党和日本政坛都是严峻考验。
六、多事之秋延续时间有多长?日本面临国际政治、亚洲国家、内部政治、经济难题、党派争斗等多重困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都是「多事之秋」:世界经济历经重大挫折,石油价格暴涨、全球股市暴跌、通货膨胀冲击、经济走势放缓、消费信心丧失……加上日本国内中小企业营运困难、遗失养老金纪录、银发族保险政策失利等难题,可见后福田时代必须面对的压力有多重。
七、中日经济互依影响有多深?对日本牵制最大的外交关系无疑是中国。日本要依赖中国市场、自然资源、劳动力来促进其海外贸易和产品生产。中国也需要日本的技术与资金。中日经济关系已变得越来越密切,两国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上述变化能否从根本上破解两国历史与政治领域的困境,仍是难解之题。
笔者以为,尽管存在上述七大悬念,但也不宜以不变的传统目光看等中日关系前景。
从日本方面说,无论保守主义、「麻生主义」势力有多强,都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大潮,洗心革面。美国《侨报》认为,「无论国内压力如何,日本必须选择拥抱亚洲。」清华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认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改善符合两国和亚太地区和平发展趋势……目前,日本国内政坛动?,国际上也面临复杂局势,如果要在未来经济、地区事务上发挥作用,离不开稳定的日中关系,中日友好关系不会发生逆转。」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日关系大局已经有了一个既定方向,因此不会有所改变。中日关系的发展对未来任何一位首相而言,都是其执政的『利好因素』」。有专家指出,「以此考量,麻生也会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前景审慎乐观
从中国方面说,也正在面对着「内忧外患」:「内忧」是来自国内经济民生要如何「保增长、压通胀」,保持社会在转型中的发展;「外患」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环境中,如何重建新的贸易经济和对外关系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需要良好的中日关系。有学者提出,从长远大战略看,可以支持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日本也必然走向这一步。但前提是日本彻底反省二战中犯下的罪孽,摆脱美国控制,不再被美国当作第一岛链封锁中国,制衡中国。两国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国家与民族和解,互补有无,各取所长,共同面向新未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