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币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第三种思路

(2007-11-04 16:05:16) 下一个
作者:蔡定创

提要:人民币已具有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条件,采用调控币值的方法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货币的改革.

成为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福利损失的黑洞。损失发生在二个方面:一是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币值损失;二是外汇资金对国内的闲置所造成的生产力的损失。现有的宏观调控对此可谓是束手无策,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也不是治本之策。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依附于美元经济将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桎梏。要想真正成为经济大国,必须抛弃弱者思维,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货币的改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途。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我认为其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1、中国的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很快将与美国比肩(以按购买力平价估算能更准确反映一国实际的生产能力)。较大的经济总量是支持人民币独成一体的基础。

  2、我国目前已有1.3万亿外汇储备,完全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外资可能发动的金融冲击战。

  3、我国的资产虽然已基本完成证券化,但股市中占绝对控股地位的是国有股东,银行体系也仍是由国家股东牢牢掌控,只要策略得当,具有很强的抗攻击能力。

 

  现在要考虑的是人民币国际货币化的实现途征。学界曾有“亚元”一说,即人民币不直接走国际货币化之路,通过“亚元”来实现。笔者认为此路反而会更为艰难。所谓“亚元”是来自欧元的启发,但亚洲的情况与欧洲完全不同。欧洲多小国,只有整合的总量才能与美元经济相抗衡,但老牌英国凭借昔日的霸主地位就是不参与整合,可见利益整合之艰难。而亚洲在政治方面比之欧洲可谓四分五裂,而经济上也有日元的相对强势独成一体,“亚元”之路将十分遥远。而人民币有中国经济快速而相对稳定的发展作为支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立一极,条件已经成熟。

 

关于人民币的汇改之路,曾有过二种思路争议:第一种是开放汇价一次性升值到位;第二种是有控制的小歩慢行。当前实行的是第二条路。此路看似稳健、风险小,但却是目标距离最长、所付成本最高、国民福利损失最大的路子。面对1.3万亿并继续加速增长的、不断贬值的美元外汇,宏观调控陷于两难境地,一系列矛盾化解困难。对当前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生产与消费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宏观调控方面更是缺乏手段,仅有的利率、汇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控生产与消费结构无能为力。

改善我们的调控,创新发展思路,对于充分挖掘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已是很迫切的需要。

 

首先我们必须创新手段破解美元的贬值战略。为此,我提出除上面二条路线之外的第三条汇改与宏观调控新思路: 1、用财政和赤字财政的手段直接调控币值,从而调控汇率;2、用从财政和赤字财政中所获得的手段调控资本积累与劳动者消费比值,彻底解决内需不足,生产与消费结构失衡这个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给我国经济加注新动力。

 

财政手段本来就包括了赤字财政,这里并列是为了引起特别的重视。过去我们谈赤字而色变,当前也是将降低物价作为很重要的调控目标。用赤字财政作为调控手段很多人想都不敢想。实际上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才是十分灵活而且特别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例如,税收的增减、公共财政的投向、赤字财政的运用、生产性国债与消费性国债的运用等等,都有着很好的调节生产与消费比率的功然。

 

用赤字财政调控货币币值不是我的新发明,其祖师爷是老美。美国一直是通过赤字财政实现对美元币值的调节。例如2004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4130亿美元,2006年为4230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率高达2.5%3%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可谓得心应手。

 

为了将人民币尽快地改造成国际货币,一种选择是将人民币在很短的目标时间内快速贬值到与美元实际币值相对应,然后开放汇率与兑换。开放后的人民币如果要继续盯住美元,不是采用现在的这种由央行收购美元的调控办法,而是采用调控赤字财政数量的办法,保持与美元等同的贬值速率。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调控目标,保持与美元币值与汇率的稳定,而且,美元贬值战略对我无作用,赤字财政的钱,实际上是美元贬值战略中我们本来要向美国输送的钱。

 

如果我们实行与美元等値的贬值速率,以2006年美元赤字2.82%的同比率计算,假如2007年我国GDP24万亿,则财政赤字的量可为6768亿元人民币。增加这么大一笔钱用于扩大内需,消费失衡问题就有较大改善。国民经济就能获得新的均衡发展平台。

  

赤字财政必然引发CPI值提高,但这种提高不是等比的。

假设生产与消费平衡状态时,由赤字财政引发CPI值提高的比率为1 ;那么在消费与生产失衡、需求不足条件下,因为由赤字财政所增加的需求假设全由过剩的生产力所提供,则由赤字财政引发CPI值提高的比率则为0 。当然,既使在假设情况下,也会因为如下原因引起物价上涨:1、受资源束缚的产品物价会上涨;2、因生产投资周期因素会在新增投资周期未完成前引起物价上涨,但周期完成后会趋向于03、所增加的消费需求的产品在生产部门之间分布的不均衡,在均衡获得之前也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均衡完成后也会趋向于0。因此,当经过生产时间的均衡后,CPI值的增加主要地与资源性产品的占比相关。假设资源性产品占比为25%,那么赤字财政每增加一个点,所引发CPI值增加仅比0.25个点略高,或者说因赤字财政引发CPI值每增加一个点,GDP值可能增加达四个点。

上述这个原理说明CPI值只是经济运行的观察窗口,不能作为调控目标。赤字财政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对CPI值的影响是不同的。赤字财政在适当条件下的运用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当前的宏观调控模式,学会运用财政政策作为主要手段调控经济,化被动为主动,促使国民经济均衡、高速、健康的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