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吏治整顿-ZT

(2007-11-15 10:48:00) 下一个

在这个世界上反腐是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清明政治的时期不多,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清洁政府,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反腐奇招,朱元璋反腐的特色也可为是人类奇迹,以我观之已然是“前无古人”。

 

历史是相通的,有其必然的规律可行,每回看到历史,大凡一个强盛时期的到来,上面都会有那么段话告诉我们:“休养生息,吏治整顿”。而每回看到一个王朝的衰弱也有那么条规律可寻:“土地兼并激烈,财富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立锥之居”,贪官污吏豪绅横行”。这个就是历史规律,强盛与衰弱铁板钉钉地绣刻在历史的记录中,就那么无休无止地轮回着。如果那位不相信,可以去找史书论证,我可保证其主旨雷同。

 

明史开卷写道:“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朱元璋十七岁时,家中满门饿绝,只余其一人幸免,状况之惨烈也可为中国历代帝王之最。正是于此,其对人民的痛苦体念也比历代帝王深刻。明初的几场动乱主要集中于官员的叛乱,这个现象与朱元璋的立场与经历有关,正是年少时期亲身体验贪官污吏害民的惨烈,所以朱元璋对官员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在以后对官吏的治理中近乎于严酷,这样就难免某些大权在握的官员心生叛意。

 

明太祖朱元璋,与民实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明史卷二记载,朱元璋告诫官员道:“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勉之。”

 

明史卷二,还记录着一段朱元璋对部队北征时的告诫,意思为要体恤人民痛苦,北征是救人民于水火,不许部队“违天虐民”,而且对敌人亲属也要保全,如违抗我这个命令,就“罚无赦”。

 

明史卷二之中,其中有一段记载令我感慨万千,大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解放军打三大战役的情景,有数百万老百姓组成独轮车担架队,推着扛着粮米物资支援解放军上前线。明史中也有那么一段类似的记录,朱元璋道:“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乱,率众渡江,保民图治,今十有五年。荷天眷祐,悉皆戡定。用是命将北征,齐鲁之民馈粮给军,不惮千里。”看起来“齐鲁之民馈粮给军,不惮千里”之举,真是源远流长。

 

朱元璋之严厉多见于其吏治整顿之中,从某些方面看他偏向于平民百姓,警惕锦衣美食的高官与豪门贵族,通史道:“朱元璋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对贪官污吏的处罚非常严酷,严禁官吏玩忽职守,庸政害民。高级官员要接受御史监督,中下级官员定期考核,称职的升,平常的复任,不称职的降,品德恶劣的罢官为民。对贪官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钞60以上者,一律枭首示众,通过吏治整顿,明初确实达到政治清明的效果。”

 


明初的政治清明,就是建立在对官员的严厉上,吴晗在《朱元璋传》的一书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朝廷及各地方官员几乎被抓捕一空,候补官员接济不上,把尚在狱中坐监的官员提出来,由狱丁看押着带脚镣手铐上堂审案。”朱元璋严厉的吏治整顿,弄得朝廷上下官员噤若寒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想当官的人还是争破脑袋往里挤,但由于朱元璋考核官吏严格,所以还是一度造成了官员紧缺的局面。

 

当然,这样的严酷治理,新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其首先一点就是过于歧视贪官污吏,通史里记载着几个明朝初期的典型反腐过激案例,其中有“空印案”:“明朝规定,每年布政司、府、州、县官员必须要到户部审核,凡是钱粮不符,均应驳回原地填造,但省、府、州、县官员为了贪图便利,自己预先携带有官印的空白文书, 一遇到户部驳回,不经重新实地调查,就地继续虚报填写。朱元璋发现后,觉得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各地官员虚报帐目贪污之风可能盛起,大感不妙,命令全国各地主管空印的官员一律处死。”显然,未必全部官员都是腐败分子,就此一项,可见朱元璋制止腐败分子的手段之严厉有点过激。

 

经过这样的整治,明初的政治清明到如何程度呢?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追随朱元璋数十年的一位朝中大臣,七八十岁的高龄还自己带了顶纸帽,上墙粉刷。此事,刚好被朱元璋突然登门拜访时撞见,搞得朱元璋唏嘘不已。”朱元璋除了自己保持着应有的简朴之外,朝中官员也概莫能外。朱元璋此人很歧视贪官污吏,甚至于设局算计贪官污吏,他趁自己生日之间,故意对收受礼物含糊不清,一旦送礼者上门,那么就被其抓了个正着。观看明初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反腐倡廉书,对普通人民很少有骚扰。而此,也换来了政治清明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得上政治清明的时代屈指可数,而明初的洪武时期就这样被铁板钉钉地绣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纵观中国历史,只站在普通人民一边,硬是与帮助自己统治的官员过不去的领袖非常少见。以我来看,前后只出现过两位,前一位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而后一位,恐怕不用我明说,各位也自然心知肚明。



作者:佰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鳥人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