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央视大专辩论赛之我见

(2005-02-14 14:03:05) 下一个
央视大专辩论赛之我见 2002.08.20 首发于万维读者教育与学术论坛 今年的大专辩论赛不知道结束了没有,决赛阶段中国大陆参赛队伍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港澳台地区代表队不清楚。这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都有哲学教授担任评委,所以以上三所大学不能参加。 其他名校的动态:复旦大学在前年的全国大专辩论赛当中预赛阶段即被同在华东组的中国科大淘汰,今年复旦大学本来已经允诺参赛,不料最后时刻放弃了。西安交大曾经获得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前年派出代表队气势汹汹地要争冠军,可惜第一场碰上同样是理论见长的中国科大代表队,结果两败俱伤(似乎是2440:2438)。西安交大虽侥幸进入第二轮,可是再没有力量应付语言华丽的电子科大了。今年西安交大在预赛阶段遭到前年复旦大学同样的命运,同样惨遭淘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预赛阶段,另外一所理论见长的哈工大首次参赛,可惜预赛阶段即遭到淘汰。文科翘楚华东师范大学在今年的决赛当中意外输给中山大学,令人不得不对中山大学刮目相看。前年中山大学派出评委梁庆寅参加大专辩论赛的评判工作,所以如果这次的评委还是孙东东、余潇枫、赵林之流,这次的全国大专辩论赛就没有悬念了,中山大学很有可能拿到冠军。 有的同学认为,缺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参加的比赛,不能称之为全国比赛,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我先来分析一下胜负是如何决定的。首先:任何评比,都有拉帮结派的激励在内。比如重点学科评比,同样是投票,同样有拉帮结派,前几天不是有人贴出复旦大学教授如何合纵连横拉到10张选票的“感人事迹”吗?上届全国大专辩论赛,梁庆寅拼命支持武汉大学代表队,这一次武汉大学的评委赵林不得不投桃报李了。☆☆☆和★★★也是此道高手,前年他们居然为了灭掉最有可能战胜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大和中国政法(注:两个代表队属于理论见长的进攻型),在淘汰赛阶段就布局让两队出局,最后的决赛变成风格相似的电子科技大学对战武汉大学(注:两个代表队属于语言见长的防守型)。估计后年两个评委所在的学校有可能学习中山大学派出代表队,其他评委不敢不卖面子。其次:这个辩论赛是商业性十足的比赛,主办方中央电视台必须考虑到广告收入、观众收视率等。观众收视率决定了广告收入,所以即使是全国大专辩论赛,也有许许多多非常无聊的辩论题目:例如网络聊天是不是很无聊(这个辩题本身就很无聊)。但是这样的辩论题目能够吸引E世代的观众。评选出来的胜方,也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比如男生应该长得帅一点,女生应该PP一点,说话应该风趣一点,言辞应该华丽一点。虽然大学生未必吃这一套,但是大多数观众喜欢胜方是这样的队伍。南京大学曾经和北京大学进行过史上最精彩的龙虎斗,本来双方各具胜场,最后南京大学获胜,理由还是南京大学风度儒雅,语言华丽,不象北京大学四个男生,好象是长年搞革命运动的方是民——形象不好不说,连衣服都不合身。总之,如果大家指望在这种商业性、帮派化十足的辩论赛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连提高一点品位都做不到。 那么清华大学为何不参赛?显然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清华大学在哲学领域没有什么牛人,又从来没有派人去担任评委拉帮结派建立感情,加上清华的学生多半都喜欢钻牛角尖,喜欢跟人家“讲道理”,不擅长“以情感人”,这怎么可能在辩论赛当中获胜。清华大学的文化是:干什么都要干第一。清华的名言是:就连扫地,都要扫到全国第一。既然参加比赛必定失败,何必多此一举,跑去自取其辱,让清华“丢脸”?所以我很清楚,清华大学在近年是不可能组队参加这种比赛的。 那么同样是理科强校的中国科大为何参赛了呢?这就是两校文化的根本不同之处。中国科大同样没有哲学牛人,同样喜欢跟别人摆事实讲道理,同样不太可能获胜。至少中国科大想拿冠军是不可能了,不管你表现多么好,怎么都应该给评委圈子内人物带队的代表队吧——比如中山大学、人民大学。但是中国科大没有“事事争第一”的校园文化,这是和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根本区别之处。所以中国科大才会出来代表队参赛,纯粹为了娱乐,不在乎胜负。我所了解的情况是:中国科大代表队几乎都是“泥腿子”出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干出来的。我说的“泥腿子”,指的是中国科大代表队完全没有什么后援团队,辩稿要学生自己写,组织要学生自己组织,连训练都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如果对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规格,就令人感到惊讶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一旦参加比赛,那是注全校之力来大干一场的,他们的辩稿全部都要经过中文系、哲学系的教授修改来修改去,还要请艺术系、语言文学系的教授指导手势、表情、发音。这次复旦大学最后一刻放弃参赛,我估计是组织跟不上,他们不象中国科大那样,能穿拖鞋上战场,赤膊跟别人对着干。这点上中国科大也应该象兄弟院校学习,前年我看了中国科大的比赛,理论逻辑都属于超强,可惜语言手势声线笑容服装都不专业。 我想很多理工科学生对辩论赛有许多误解,这也是理工院校不太愿意参加比赛的原因之一。理工科学生通常认为,辩论赛都是“耍嘴皮子”,如果选到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怎么都提不起兴趣为它辩护。这是错误看法,日常生活当中,你经常要“不得不”为一些自己不认同或者错误甚至于荒谬的观点进行辩护。例如:女朋友问:“你觉得我穿了这件衣服漂不漂亮?”。如果你以为只要说“漂亮”就完事,那可大错特错。你还要指出“为什么漂亮”,“为什么别人穿起来不漂亮,而你穿起来漂亮”,“为什么你在别人眼里不一定漂亮,在我眼里很漂亮”,“为什么是你漂亮而不是衣服漂亮”,“为什么你不穿这件衣服也很漂亮”……………等等等等。当然如果你能这么口尖舌利,女朋友起码一个月之内晚上睡觉都笑出声来。可惜的是,太多的理工科学生以为只要“真诚”外加“高薪”就可打遍天下,殊不知女生也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让她开心,她就算喝粥也愿意跟你在一起。我经常在BBS.MIT上看到太太一族抱怨说,嫁给清华男生,以为是最幸福的,想不到……这么寂寞。这都起因于理工科学生对辩论赛过分误解所致。 但是以为辩论赛只是“耍嘴皮子”,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这也是中国大专辩论赛日渐衰败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评委选择不当造成的。诚然,选择固定的评委,有助于评分的稳定,但是正象我已经提出过的:固定的评委将造成帮派效应,这是人的本性,不能靠他们自律,而应该改变游戏规则。固定评委的另外一个有害效果是:辩论赛变得庸俗化了。中央电视台的固定评委都是哲学教授或者法学教授,他们对不是本专业的事情无知得令人吃惊。前年的题目当中有三个经济学的题目,两个教育学题目,一个社会学题目,一个管理学题目,全部都不是哲学、法学命题。结果所有的辩论赛参赛者几乎花了所有的时间来“定义题目”,而不是辩论观点。其中西安交大对“泡沫经济”,电子科大对“超前消费”,武汉大学对“交通管理”的定义完全错误,行家只要听一下立刻可以判断出来。问题是那帮哲学评委完全不懂,他们居然很欣赏这些学校作出的“很好的定义”。结果是:辩论赛真的沦落成“耍嘴皮子”。其实胜负倒无所谓,只要评委能点出辩题的意义,并给出精彩的分析,也无不可,可惜这些评委的专业知识欠缺,点评嘉宾又照着评委的评判观点照本宣科,观众从辩题上得到的思考并不多。 前年在“西部开发引知还是引资更重要”居然叫一个研究水资源的司长来点评,简直荒谬可笑到顶。这个仁兄倒也谦虚,只照搬照抄几个更不专业的评委评点,没有提出自己的什么意见。实际上这个题目很重要,关于怎么看待人才和资源的问题。西部开发引资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金融人才,不可能选择好项目,选对人规划好项目,并且说服投资者投资。如果没有科技人才,投资者也不会信任开发项目。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肯花大钱聘用高级人才,就不会有人愿意跟你干,所以启动资金极为重要。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想不到一开就就在“知识是不是资本”这个定义问题上打转,把辩论赛搞得很无聊。 辩论赛的意义还在于,学会尊重对手,只进行观点之争,无需毫无风度地对对手攻击谩骂。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无需强行要求别人认同自己,也懂得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这些,对提高个人修养助益不少。总之,辩论赛值得参加,不要把中央电视台失败的辩论赛组织和辩论赛本身混为一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