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读史有感(卢梭)(2)(上)

(2016-06-30 07:38:49) 下一个

读史有感(卢梭)(2)(上)

 

今天来说浪漫主义和卢梭其人。

首先看什么是浪漫。有一句名言:

什么叫浪漫?明知那个女孩儿不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什么叫浪费?明知那个女孩儿很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浪漫强调的是个人感情的宣泄,钱算什么,她爱不爱我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我表达了我的情感。而浪费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智概念,她既然已经爱我了,那钱就应该省着结婚用,那可是要花好大一笔钱的!据说女孩子总是喜欢自己的爱人即浪漫又理智,有鲜花还有面包该是多么惬意。但从历史来看,多半是一个幻想。

我在国内有一个朋友,据说他对女孩子是十足的浪漫,当然那我是无法感受到的,但我很快就明白了此话不假。另一个朋友给太太踢了出去,我们只能一起喝酒,安慰一下。那个浪漫的朋友在那个时候完全表达了真正的朋友情谊,几乎是含着眼泪为其伤心,旁人也许都糊涂了,以为他才是那个倒霉蛋,把我都弄得有些羞愧。

我们第二天约好去搬家,不然那个太太就会把东西扔出去,根据我们的了解,这绝不是口头的威胁。但第二天我们连他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搬完家,我们只能又去喝酒,结果碰到他正和一个漂亮的女孩相见恨晚。

你能说他不够朋友吗?不能,他付出了最宝贵的东西:感情,而且还是他偷偷地把单买了。只不过后来他的感情突然转了向,有了新的对象,他就是那样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你又能说什么?

 

当然,什么东西一旦成了主义,那就不是个人的事情了。浪漫一般来说是一个形容词,而浪漫主义则是一个名词。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一个人的个性,而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的一个思想潮流。当然,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大家都浪漫了就是浪漫主义了。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维基百科)

这个解释我严重的不满意,倒不是错,而是你如果原来不懂,读了以后也不会明白。不过浪漫嘛,本来就是一个用语言很难说清楚的东西。其次,这个定义非常狭窄,只指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实际上它对政治,哲学,科学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恐怕也远不止在西欧。

要理解浪漫主义的重要和意义,就得知道在它之前的欧洲。卢梭是法国人,是浪漫主义最关键的人物,那我们就讲那个时候的法国。简单的两句话,在思想上,基督教占有绝对,不容置疑的统治地位;在社会形态上,阶级壁垒异常森严,不可逾越,你出身在贵族,那就是主子;屁民,那就是奴才,无理可讲。

通俗一点说,浪漫主义重感情而轻理智。感情是一个个人的东西,那么当然,它必然是强调人的个性,而忽视群体,还是必然,它一定会与前面两者都发生冲突,使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在这里首先强调一点,浪漫主义是对理性的一种反动,而传统对人压迫往往是一种理性的东西,所以浪漫主义对所谓的革命从来影响很大,这一点我以为极为重要,以后我还会进一步来讨论。

 

浪漫主义对宗教的影响在很多哲学史的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也许是我的书读得不够),罗素是一个例外,我同意他的观点,这是极端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得强调一点,卢梭并非不相信上帝,因为:
“卢梭给一个贵族妇人写信说:“啊,夫人!有时候我独处书斋,双手紧扣住眼睛,或是在夜色昏暗当中,我认为并没有神。但是望一望那边:太阳在升其,冲开笼罩大地的薄雾,显露出大自然的绚烂惊人的景色,这一霎时也从我的灵魂中驱散全部疑云。我重新找到我的信念、我的神、和我对他的信仰。我赞美他、崇拜他,我在他面前匍匐低头。””
罗素接着说:“在神学上他作了一个大多数新教神学家现已承认的革新。在他之前,自柏拉图以来的每一个哲学家,倘若他信仰神,都提出支持其信仰的理智论据。这些论据在我们看来或许显得不大能够服人,我们可能感觉只要不是已经深信该结论真实的人,谁也不会觉得这些论据有力。但是提出这些论据的哲学家确实相信它们在逻辑上站得住,是应当使任何有充分哲学素质而无其见的人确信神存在的那种论据。敦促我们信奉神的现代新教徒,大部分都轻视老的“证明”,把自己的信仰基础放在人性的某一面——敬畏情绪或神秘情绪、是非心、渴念之情等等上面。这种为宗教信仰辩护的方式是卢梭首创的;因为已经家喻户晓,所以现代的读者如果不费心思把卢梭和(譬如说)笛卡尔或莱布尼兹加以比较,多半会认识不到他有创见。”
罗素大意是在说,在卢梭之前,人们把宗教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而现代大多数人却是建立在感情之上,这个重要的转变是从卢梭开始的。简而言之,原来的人相信上帝在六天创造了世界,天使都有翅膀;而现代人根本不关心这些事,他们信仰上帝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渴望,敬畏等等等,我觉得这么一个雄伟壮丽宇宙,那么奇妙的生命,背后一定有点什么的。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和宗教并不冲突,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此种基础之上的宗教是无法驳倒到甚至批判的,因为所谓批判必须得使用逻辑(理性),所以不能用在非理性上。我就是相信,用不着道理。
这个东西对现代社会性命攸关,是其基石,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把宗教建立在理性上,不信就是不讲道理,自然要收拾你;而感情就不同了,这个东西人人是不同的,因此宗教必然多元化,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多被看是一种隐私,你在美国有权利不回答任何这方面的问题,哪怕是在法庭上;如果你是老板,最好不要问员工宗教信仰。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倾向于把宗教看成一个个人感情问题。如果是宗教建立在理性之上,那当然是可以分享的,有理走遍天下吗,用不着遮遮掩掩。
罗素说现代的人很难理解卢梭的创见,因为卢梭的观念今天变成了一种常识;同样,现代人也很难理解那个时候宗教所产生高压,今天的世界改变得太多,不过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就容易理解得多。不信上帝就像文革的“黑五类”,你在所有方面都会受到歧视,工作,子女,婚姻,任何运动对你都是灾难。那个时候据说烧死了十万以上的女巫,村子里只要出了什么不祥之兆就去找一个女巫来烧,欧洲在那段历史中经常出现瘟疫,于是你现在可以看到那时教廷的有关书籍,告诉你怎么样来发现会产生瘟疫的女巫,就像文革时候的社论,告诉你什么人是阶级敌人一样。
记得有一回曾经有人在网上说,文革只是对少数阶级敌人不利,但你为什么要成为阶级敌人呢?我有些无语,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你是不是阶级敌人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而每个地方必须得有阶级敌人,不然就是革命进行得不彻底。有点像在一个电影里面,一些人在一个封闭的地方,一个人被杀,那么其它人必然有一个或者多个杀人犯,于是所有的人都接近于疯狂,猜疑,不信任,内斗还死了人。其实那人是自杀的,为了报复。文革就有些类似,只不过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个革命的起因是他杀还是自杀。
 
至于浪漫主义为什么会对阶级壁垒产生冲击,关键就是其带来的个人主义倾向。记得姐姐曾经告诉我,大约我4,5岁的时候,有一回母亲去看一个话剧,不准备带我。因为我坐不住,一定会弄出一点什么事情来。而那时的话剧是没有麦克风的,这样就会影响到演出。姐姐说我大哭大闹,论点就是为什么带姐姐,不带你,这个不公平。姐姐恨恨地说,母亲只好一个人去,你就不闹了。然后敲了我的头,说我从小就是不安分的主。我是一点都没有记忆了。不过我敢肯定那时候自己不知道卢梭,母亲也断然不会教我什么是平等,因为我如果要和她平等,那她可受不了。所以说,这个东西恐怕用不着教就会有。
如果再往下分析,这纯粹是一个从个人出发的东西,你有凭什么我就没有。我们在国内受的教育说个人主义(也就是自私)是万恶之源,有没有是革命需要,国家安排,你应该比贡献,而不是争待遇等等等。当然,现在明白了,这是最大的忽悠之一。个人主义不能说是一个坏东西,历史上许许多多进步就是它带来的。
法国民众没有人领导,自发地占领了巴士底狱,这就是革命的开始。你说那些民众是为了所谓国家和人民,别说笑话了,他们就是愤怒。为什么那些贵族老爷高高在上,不劳而获,我们则做牛做马,这对自己,就是自己太不公平;而他们已经被压榨那么多年,为什么现在感到不平了呢?那就是情况变了,民众再也不相信贵族和屁民是神的安排了(这和前面所说的忽悠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个变化就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包括卢梭这样的人的努力的杰作。
法国大革命是所谓的大革命的典范,以后几乎都是这个模式。民众对统治者的长期在经济和政治上压制所产生的愤怒爆发了,接下来就是混乱和流血,最后一个强人来收拾局面,形成独裁。从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能量来看,这种压制肯定是十分恐怖,然后当然对贵族进行报复性的杀戮,值得一提的就是把许多政敌也当做贵族的同党或者叛徒一起干掉。
英国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通过所谓的“光荣革命”而进行了君主立宪制,贵族让出了权利,这样产生的社会动荡要小得多,流血也少得多。现在看来,最终结果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并不想却说谁对谁错,这个太难了,只是说并非只有流血才能有所谓的进步,还存在着另外的办法的。
现在有一些人提到革命就两眼放光,真是过瘾。但你去读一读历史,你当真确信你能在革命中幸存吗?不见得有那么好的运气。在法国大革命中,丹东埃贝尔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一样被另一些革命者送上了断头台,而把他们送上断头台的罗伯斯庇尔,最后也逃不逃脱相同的命运,革命起来管可不了那么多。
 
记得在80年代,中国曾经讨论过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后来就不让提了。中国人什么时候不为自己,现在,文革中,还是文革前的17年?不让说就不存在?
当然,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关键之处,要人不为自己是一种虚伪,只为自己社会就会解体,而人脱离了社会就无法生存,其实这个问题和“政治上正确”关系密切。我以后在讨论卢梭的政治学说的时候再来说。当然,别指望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种问题是无解的。
我只想说的是卢梭的浪漫主义必然造成了个人主义倾向,造成了封建王朝的覆灭,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但是,浪漫主义同样包含的有独裁,暴政的因素,这个也同样在卢梭那里找得到根源。法国大革命是卢梭思想的具体实现,所以两者在这场革命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军队,不是帝王或所谓的政治强人,而是人心的向背,浪漫主义获得了人心,所以没有东西能够使之止歩。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世界仍然向卢梭的浪漫主义那个方向摆动,比如中国和美国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对婚外情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美国最高法院不久以前宣判同性恋合法,这都是在倾向于强调个人感情。当然其间也有过反复,但大方向依然没有变,我想几十年之内不会转变。就像前面我所说,个人,感情这些东西往往和人权紧密相关,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今天的世界人权已经十全十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