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的欲望和快乐

活了这么多年,才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感性,让我的眼睛带着你的心去飞。
个人资料
正文

月红变季红 之四 Knowledge .VS. Certainty

(2007-12-10 14:44:33) 下一个

月红变季红  Knowledge .VS. Certainty

    我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确确实实的感觉。

     大海捞针够难吧?想想都怕了。刻舟求剑够傻吧?想着都笑了。但我们每天都在犯同样的,因为怕所以可笑的错误。

    如果有人把你领进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告诉你,那颗针,那把剑就在里面,要你去找,结果会是如何?你寻找的过程一定比在海里,在河里愉悦。注意,这里讲的是你的心情,而不是这个寻找过程的时间长短。

    启示是什么?

    启示是:确定性是幸福生活之源,知识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

    如果你知道如何赚钱,如何与LP沟通,如何维持自己的健康,如何教育子女,那你是能人。为什么?因为你把力所能及,去影响将来的那些因素都确确实实地抓在了手里。你一定会觉得每天都活得很充实。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慢慢有种感觉,自己不是抓住了什么,而更像是在如同在冲浪,滑雪:不是自己能驾驭波浪,改变雪堆,而是更像在躲避着它们对自己的冲击。自己能做的,不过是根据情况,去躲闪,去因势利导,去体验快乐。自己紧攥着的双手,随着时间慢慢地流逝,抓不住任何东西,哪怕是自己的健康和家人。发现自己轻视或者处心积虑积累的财富;发现自己曾经顶礼崇拜的知识,只是让人活得更好,更容易的手段罢了。

但是,我们还是不愿放弃这种全局在握的感觉,因为如果放弃了,那救命的稻草之外还有什么可凭借的呢(道家认为有!)?科学,就是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说到底,它是人类本能欲望的结果和工具。这一点,又与儒家经世致用的想法不约而同,因此,科学,从明万历进士熊明遇论述科学之始的《格致草》,到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称从“格物致知”“塞先生”到“科学”,越发地风光。胡适就这样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科学在近代中国达到了“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其实西方早已不把科学当作衡量事物的唯一尺子,只有在中国和其他的国家,甚至成为一种武器,仿佛科学之外,别无他物。究其原因,除了文化上的教条和僵化推动着人们渴望追求脱离束缚的心愿之外,对科学的崇拜,到了夸大盲信的程度而产生的自卑,“水变油”之类的点金术,又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蠢蠢欲动,混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左右逢源,自毁长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判官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七叶一枝花的评论:

后续文章会详细解析“为什么科学不是唯一的观点”。谢谢点评。
七叶一枝花 回复 悄悄话 顶"科学并不是唯一"的观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