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的欲望和快乐

活了这么多年,才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感性,让我的眼睛带着你的心去飞。
个人资料
正文

从眼神看中美文化差异 ZT

(2007-11-19 04:42:40) 下一个

中国各类学校的英语老师在教学生英语“Yes or No”句型时,都会不忘告诉学生与中文“是与不是”的差异。到美国人家里作客,主人问中国客人喝不喝咖啡,中国人会习惯客气地先说“No”,也就是中文的 “不喝”,这时老师会提醒学生,想喝就说“Yes”,不想喝就说“No”。如果按中国习惯思维想喝但又表示客气而说出“No”,可能那天只有干坐着了。这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老师在讲最基本的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背景确实有着巨大的反差,美国人使用文字的形状,表述方法,口算顺序,思维方式和面部表情都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又是世界大趋势,中国人学英文,美国人学中文。这方面,中国人先开头,美国人紧紧跟上。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美国人学中文将会发展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业。但现在还看不清两个大民族的文化差异是进一步缩小还是一个把另一个同化。

在饮食方面,美国人确实有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大趋势。最明显的标志是美国人普遍喜欢吃中国菜。我到美国以后才发现,美国人喜欢吃的中国菜,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式中国菜,反而叫中国人接受不了,只不过叫一个中国名字吧了。美国人喜欢吃扬州炒饭,但这里的扬州炒饭用的米饭已不是白米饭,而是拌上一种蛋黄色的食用涂料,没有这种蛋黄色多数美国人是不吃的。

在吃中国菜的美国人中还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中文名字叫“左将军鸡”,美国美食记者专门还在《纽约时报》美食版长篇报道过它的由来,我想,到美国来奋斗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不但没吃过,很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实际上它是一种美国炸鸡的改良,先把鸡切成方块,裹上面糊,用油炸,再浇上合乎美国人口味的甜酸酱用大火撩一下。

这里的中国人有个特点,不管在国内曾经做过什么,来美国后都变成了大厨,特别是成百万计的福建农民,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做的菜都一个味,一个样。中国菜在美国做到大规模的标准化,一是因为福建农民的文化层次较低,统一训练,好找工作,二是方便材料供应,真正的大老板是供货的。现在我听说供货接单的小姐大部分都在国内,她们会在餐馆快打烊的时候从大陆打电话给各个餐馆,问第二天需要什么。

近些年,美国人被这些“大厨”糊弄了二十多年后,好像有点觉醒。一些聪明的美国人常来问我,中国人吃的中国菜在哪可以吃到,我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哪你看见中国人吃,你也吃。美国人开始还觉得新鲜,往中国人扎堆的地方跑一跑,看样子大多数还是不习惯,不久又回到外卖店买起炸鸡薯条再加两勺黄米饭了。

同美国人混久了,发现他们的思维还真是同中国人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数字计算方法上。我在酒庄卖酒,发现美国人数钱的方法不一样,他们是倒过来的。比如说一瓶酒是十四元,美国客人付二十元美钞,应找回六元。如果是中国人,脑子里一定会出现:20-14=6;美国人不这样,一定是:酒钱+找回的零钱=自己付的二十元钱。这时你会发现,美国人接过零钱后,要不不数,要不掰着指头往上加。我爱糊弄醉鬼,有时候故意少找钱,他们一旦发现有诈,总要掰半天指头,后来他们也学精了,先看看我的面部表情,觉得有些蹊跷,再掰指头。

我的安大同学孙靖现在是复旦大学英语教授,最近他客座美国北卡大学,他同我谈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他说,美国语言学家在谈中美语言差异时说,中文是高敏感(High Sensitive)语言,英语是低敏感(Low Sensitive)语言。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现象,美国语言学家认为,中文可以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中国人嘴里说的喜怒哀乐,在面部表情上显示也很明显;而英语语言很难在嘴里说的时候,同时又用面部表现出来,所以,英语称为低敏感语言。

这里,美国语言学家只说出了其然没有说出所以然。几千年来,中国人用的虽是同一种文字,但是发音差别很大,有的地方有“九里十八音”之说。人与人要交流,只有发音,而且音差又那么大,互相很难沟通,需要常用面部表情来辅助暗示,久而久之,从中国人的脸上就能感觉出想说什么,和心里想的是什么了。而英语没有方言,走遍美国大地,都是一个调,不用表情辅助,同样能准确表达意思。近几十年来,中国人说话时多打手势,我想可能是中共建政后,政治学习太多,而且每个人都要求发言表明态度,太多的政治名词谁也不能做到一次都能用嘴说出来,于是养成了,嘴不够,手脚凑的习惯。

离我的小酒庄不远,有个旧书店,除了卖旧书外,还有一个月末讲台,供New Haven的美国没落文人在那里宣读诗作和散文。书店老板看着我每天在计算机上敲敲打打,终于有一天邀请我去作一次讲演,我读的文章是《圣经和忆苦饭》。没想到以后书店老板叫我每月必去,我说没有合适的文章了,他忙说不用不用,上台随便说几句就行,我们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你那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手势。这时我突然想起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批判陈伯达用的“手舞足蹈”那个词,陈伯达是福建人,说闽南话,他在讲“天才论”时,怕代表听不懂,反复用手比划。

到底美国语言学家说的对不对,就算是对,那么有多少实用价值,这才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我开始观察每个来店里买酒的顾客。通常说,眼睛是面部表情的核心,又有眼能传神之说,我其实早有了观察眼神的习惯。中国人来到店里,一旦发现酒不对胃口,或价格太贵,往往不用说话,眼神先表现出来。这时我马上会推荐中国人喜欢的酒。美国人则不,常常是面无表情,眼神一点反应也没有,你实在猜不出他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而且有话也不会直说。不买吧,也不说不买,而是说他下次再来。从这细致的观察可见,真正口心不一的是说英语的美国人了。

美国是一个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对软科学的研究一定也会投入巨资,对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特点不但早已系统研究,而且已经成熟地应用到政府的各部门。我想最了解中国人心理的要算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在各地的签证官了。这些签证官个个都经过严格训练,不但谙熟中文,而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断定申请者提供材料的真伪和这个人是否适合去美国,他们最会看中国人的眼神,一般有假,中国人的眼神会立刻表现出不自然。

前几年一位北京的母亲联系到我,说她的儿子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后被美国一类大学录取,没想到被拒签了,让我一定帮这个忙,那几年还是美国911反恐严格控制去美签证时期。我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思考后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所有材料重新准备,全部翻成英文,加多加厚,让签证官自己觉得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完这些文件;第二,在电话上进行四天的模拟训练,我当申请者,孩子扮演签证官,目的是让孩子自己找感觉;第三,再次去签证时,死死盯住签证官的眼睛。

电话上我问这个孩子,第一次签证时,你的眼睛看哪呢?他说一直看着地。我说那哪行呢,想去美国混饭吃的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假材料,而你的材料全部都是真的,还有这么好的托福成绩,你一直看着地,让签证官反而有了假材料的感觉。他说他不愿看到签证官傲慢的态度,我说不爱看,也得看,实在不行,就数签证官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

两个星期后,他去了,全部按要求做了,轻松拿到了签证,整个过程还不到三分钟。


11/07/200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