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

叫他“随意”,是因为不愿受任何“八股文”风式的约束,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喜怒哀乐,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成都传统小吃系列] 三合泥

(2008-02-09 19:04:57) 下一个
[成都传统小吃系列] 三合泥
–老X –

 


     一说起成都的甜食珍品“三合泥”,我就会想到过世的父亲,因为这宗美食自始至终一直是他老人家的至爱。早些年,父亲很少会拉下一个礼拜而没有去“古月胡”老店品吃“三合泥”。他对“三合泥”的这种偏爱,也毫无保留的遗传了给我。晚年父亲腿脚不太灵光,家人多去住家就近有炒“三合泥”的餐馆,每次都一定会给他老人家来一份“三合泥”。这篇小文,权作纪念“好吃”的父亲。

    那是在八十年代早期,“三合泥”一下子火了。每天晚上商店关门以后,九眼桥头就有“三合泥”创始人黄树山的后人,搭起炉灶,摆起方桌,经营起“三合泥”夜市来。那猪油炒泥,合着花生、核桃、多种蜜饯的甜香味,引来众多逛夜市的居民和饭后散步的大学生,生意做得是红红火火。

    据说事因黄氏后人不满另一合伙人董姓人家在老店“古月胡”几乎全揽的局面,无奈之下,只好打出先人的招牌,走野路子,拉出来单干。不知后来是如何摆平的,反正这夜店是不了了之,那二、三十年代就已开张的老店“古月胡”,依然坚如磐石,生意如常。

    “三合泥”是由一定比例的“三粉”,既米粉(大米、糯米),黄豆粉,和芝麻粉,用特别熬制的红糖水“合泥”做成胚料。然后用猪油在小火、小锅里文炒加了花生仁、核桃仁、多种蜜饯的胚料而成,香气浓郁,这甜、糯、酥、软、蜜的味道,堪称一绝。

现在人们讲究食品的营养成分,而用不含胆固醇的植物油替代猪油炒泥了。此举虽然有损“三合泥”的香和味,但这一与时俱进的“先代化”变革,还是必要的。

    炒锅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得道,水气收得太干,泥会太硬,而滞留水分过多,泥则会失去其糯软。简言之,任何火候失控的佳肴,美味瞬间即可逝去。用小锅炒的好处除了大师傅容易掌握火候,附带着也可以将就口味轻重不一的吃客,可以恃其品味而叫大师傅调整糖度和配料,舒适其特定的口感。

    我吃“三合泥”,始于很小的时候跟父亲去位于总府街中心市场小巷内的“古月胡”老店。耳闻父亲,目睹大师傅,使我从小对“三合泥”就情有独钟,特别喜欢泥里混杂着的香脆小锅巴,泥里夹杂着的炒烫的核桃仁和冬瓜条,津津有味,满嘴爆香,倍感幸福。以至于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对品食“三合泥”的感受,依然如故,情同儿时。

    “三合泥”,虽为甜点,但因辅料精致,使得其品味上乘,香甜爽口,软糯而不腻。如果你喜欢甜点,你品味一次“三合泥”就能很容易给出其“珍品”级别的定位。若是你不喜欢甜点,“三合泥”或许能使你不再穷贬甜食。

    千万不要误解,老吃客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把甜食当主食,这一原则是马虎不得的。甜点只能是美食佳肴的点缀,但又绝不可少。缺了甜品的调和,任何山珍海味、高档大餐都会显得配搭失当,进而黯然失味,犹如龙头蛇尾,草草收场。

    早些年,在父辈的亲朋好友的那些“土豪劣绅”式的家宴上,大多都会事先买好“三合泥”,到时或蒸或炕热,充作宴席的甜点。

    全然不同于现今的席桌,刀、叉、勺、筷、盘、碗,十八般“兵器”是齐齐全全。那时每人就只有一双筷子,一把小勺,一只小碗。宴席吃到七、八成,主人会端来一小烫盆滚烫的开水。不懂章法的,肯定是一头雾水,不知为何。这是告诉大家,请烫洗一下小勺小碗的油腻辛辣,上甜品的时辰到了。

    “三合泥”一上桌,没老没少的我就立即来它一大勺,泥的柔软合着核桃仁的酥脆,香甜无比,恰到好处的调和了刚才吃下去咸酸麻辣,口爽心舒。随后,长辈们再押一口花茶,抽上一枝香烟,略歇一口气后,谈笑声中,宴席是接着吃下去。

    “三合泥”,当之无愧的甜点珍品,点缀盛宴的佳肴。

后记:
游成都,访武侯,逛锦里,心舒口爽“三合泥”,
嚼薯条,咬汉堡,啃炸鸡,腰酸背痛“迪斯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