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与他的三个女人

(2008-01-21 15:40:47) 下一个


原配:王弗


      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的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直互补,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苏轼是一个没花花肠子的主儿,固守着“世间无恶人”的信条。王弗时时提醒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还在屏风后,听苏轼和客人的谈话,帮苏轼辨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
     
      那个导致苏轼后半生命运坎坷的章惇,第一次拜访苏轼,王弗断定此人属于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如果王弗能够陪伴苏轼一生,也许苏轼的人生道路不会那么狼狈。
     
      可惜的是,王弗只和苏轼共同生活了11年,因病早逝。苏轼从京城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三万棵青松,该是什么样的风景,又要植多长时间,每种一棵,苏轼又是什么心情呢?今人动辄送上玫瑰,即使999朵玫瑰,怎能胜过至今还在四川眉山苍翠的青松?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著,向爱人表达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
   
      10年后,苏轼写下中国古代悼亡诗词中最感人肺腑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至今展读,谁不为之动情?
 

续弦:王闰之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有人猜测,王闰之是进士之女,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暗恋姐夫。这有些八卦,但推测王闰之应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这样的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给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东坡痛断肝肠,写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

       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知己女佣:王朝云
  
       称为苏轼红颜知己,陪伴苏轼余生的女子,也姓王,叫王朝云。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12岁的歌妓朝云被送给苏轼做了丫鬟,此后,一直伴在苏轼身边22年。这是一个多才多艺、聪明绝顶的女子。不幸的是,她陪伴苏轼走过的是最艰难的道路,直到流放岭南。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看出朝云对苏轼的理解,有一天,苏轼抚着肚子,问身边的人:“知道这里都是什么?”有人说是一肚子学识,有人说是一肚子文章,朝云却说:“那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苏轼哈哈大笑。
   
      我相信,那一刻,苏轼一定用最柔情的眼光,久久抚摸朝云的头顶,那样会心而动情的眼神,该让多少人为之嫉妒。
   
      在岭南的时候,苏轼已是年迈体衰不得不遵医嘱,和朝云分床而眠。朝云正值盛年,为了应对漫漫长夜和青灯冷月,她只能诵经礼佛,独对黄卷。在她染病弥留之际,口中诵的竟是《金刚经》、《荐朝云疏》,又作《悼朝云诗》。

      苏轼被贬到惠州时,亲人离散,朝云一直相随不去。赴惠州时,苏轼感慨万千地写了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
                  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梧州,面对茫茫烟水,苏轼写了一首怀念朝云的《江城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离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城西丰湖边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筑六如亭,柱上镌有一副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那一年,苏轼60岁,之后,一直鳏居。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心里,可以装下多少爱,苏轼给了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在他的三个女人面前,他是负责任的丈夫、撒娇的儿子和慈爱的父亲。这是时下流行的说法,大意是说丈夫如儿子,妻子如女儿。苏轼让我们这些男人惭愧的是,每一种角色,他都尽心扮演。今天的男人,要做到苏轼这样,实属不易,看看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就不难知道全心爱一个人有多么困难。
   
      在古代,男人有个三妻四妾,是法律许可的,要做到专一而痴情,恐怕更不容易,何况文人?除了家里的几朵花,文人还多了一个去处,勾栏青楼啥都缺,就是不缺各种各样的花。面对姹紫嫣红开遍,又曾经沧海,男人,谁还能像苏轼那样专注于一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tu275 回复 悄悄话 词美,人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