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叶

记忆中曾跳动的烛光 今夜又照亮脸庞
个人资料
正文

第十章 出国定居

(2012-06-01 10:00:16) 下一个
来加拿大探亲后,女儿坚决要给我们办理移民,原先考虑,到这里来玩玩,经常来住住,可以;但要移民,得慎重考虑的。面临重重困难,如语言不通,电视不懂,开车不会,无人交流,等等我迟疑不决。我和老伴一年一年都老了,最后病魔缠身,终会不治老去,最后死于他乡,不忍!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女儿,她没有兄弟姐妹,相隔万里之遥,天各一方,我们有病,她也不可能长期请假,陪在身边,远水不解近渴 ,我们也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再说,我与老伴两个人,不会同时老去,总有先后,先走了一个怎么办?省得两地记挂,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趁我们现在还很健康,能帮帮他们;等到我俩先走一个,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一个再申请,不是会更麻烦吗?迟办不如早办,反正我们老了,到时候,骨灰一撒了事。移民?还是不移民??考虑再三,来加拿大!利大于弊,于是同意女儿建议,移民加拿大。 

来加拿大定居后,便发现,现实的与我们想象中的孩子有些出入,几乎快不认识他们了,比如: 

他们开口洋气,时不时带出几个英语单字,在家里还说这!非常尴尬,不礼貌吧; 

普遍穷,用钱小气,不大方,亲戚一起到外面吃饭,能A--A制吗?在国内我们从未见过AA,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不理解; 

穿戴土气,上街逛商场,走到人面前的事,怎么穿成那样?不修边幅; 

办事牛气,无论路远路近,不肯步行,一定开车,岂知运动有益健康,是不是懒?!在老爸老妈面前,还有点牛皮哄哄嘛,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磨合适应,我们从逐步理解到改变看法,直至完全体谅这些个“洋插队”的所作所为了。当年他(她)们都囊中羞涩,出来读书闯江湖,边打工边读书,什么苦都吃了的,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找来一份工作,又要车子,又要房子,生儿育女。当家方知“柴米油盐贵”啊,深知来钱不易,慢慢磨练得“仔细”了 ,这是生活使人成熟! 

要是当年父母多给点他(她)们(我们拿不出来!),一跨进加拿大门坎,就让他(她)们把车子和房子一次清了,你看,今天又是何等光景?!天天与洋人为伍,回家来不小心漏出个把洋字来,也很自然。我回老家,用生硬的家乡话与乡亲们或老兄弟们交谈,说不几句不也马上露出北方腔来了?也很自然。人家休闲时间就是图个宽松舒适,怎么舒服就怎么穿,这里的人都这样,上班才穿得衣冠楚楚呐,这是入乡随俗!不像国内上街散步或逛店购物,也要西装革履加领带,有的牛仔裤还裤线笔挺---君以为孰土?!。 

在国内开个小车,物以稀为贵,似乎是财富或权力的象征。在这里没车不说事,没车办不成事,与国内的自行车一样,习惯成自然。朋友亲戚在外面一起吃饭那叫 ”派对“ ,谁请谁都不合式,互摊!这是时尚!他(她)们真的不容易!作为老人我们应该多体谅才对!而不是到处不顺眼,挑刺! 

到孩子家以后,老伴负责洗衣,做饭和外甥女的梳洗打扮;我就承担:接送孙女上学,家里的吸尘,后院割草,车道铲雪,屋前后的草,花,树木管理等(冬天,室内几十盆花草的管理则以我老伴为主,因为常被我浇水涝死,这细活我不灵)。孩子给我们办理了借书证,老伴平时爱看小说,我么,喜欢上网,网龄已有十五年之久了,看新闻,看论坛,看人家聊天(从不参与聊天),坐山观虎斗(看人家争论,吵嘴) 。 我每天早晨5:30就起床了,打开计算机查阅邮件,看天气预报,以便老伴决定给孙女穿什么?准备早餐,有时6:10还负责叫醒他们;7:00目送女儿上班,8:30送外甥女上学,9--10点,和老伴一起在生活区散步锻炼一小时,中午12。00午休半小时,下午就与国内同学同事朋友发e-mail,或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或与在加拿大的大学同班同学,(我有5个在北美,3个在多伦多),电话聊天,3:30接外甥女放学回家;晚上有时给国内亲戚打电话,看中国新闻 。周末跟着外出卖菜,逛逛大MALL。虽每天忙忙碌碌,但过得十分充实愉快。 

日久天长就有了想法;因为不会开车,语言又不通,没有别人交流,成天关在生活小区里,特别到了冬天出不去,整天窝在家里,渐渐有被“软禁在这里了”的感觉,没有一点自主能力啦。由于离城较远,像看家庭医生之类的大事不说,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如油,盐,酱,醋,料酒,生姜没有了,全得看孩子有没有空了,或趁他们下班回家顺路捎回,或他们请假,或等到周末我们跟着出去“放风”再办理,实在不方便。这类小事几乎要完全依靠孩子,离开了他们就寸步难行,长此以往,太不方便!也真不好意思,毕竟他们早出晚归,辛苦工作了一周,周末他们有自己要办的事情,不能老围着你呐,还有自己的孩子哪 。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无法选择;要是某家还有第二个孩子在国内,如果在这里平时相处得再有点不协调,不称心,我敢断言老人思乡之念而产生的离心力就会越来越大。因为在国内,他们完全自主,但在这里,他们身无分文(外币),向孩子索要?不好开口啊,从自主变成完全依附,说到底就是“不当家”了,对于老人这落差太大了。很多家庭就是为这些慢慢滋生矛盾的。怎样才能改变此情此景? 

我们拿到枫叶卡了,落户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初来那会儿,简直是寸步难行哪。虽然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因人而异,但对于我们来自大陆的老人,却基本是相同的。靠老人们自己努力,逐步改变之,这是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孩子们也应该多体谅老人,给他们创造些条件。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供准备出来的新老移民参考: 

语言不通---有条件的就必须开始学语言,那怕一天学一句,坚持下去,就能久久为功。我当年在大学里学的外语是“老大哥”的俄语,出校门后,因为工作须要才自学了英语(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毕业,学的是英语,教会学校,基础尚可以) ,虽能看,能写,能翻译专业资料,可惜是哑巴英语,学得几句日常会话,发音不佳,真如我外甥女对别人说的:“老爷说中文我不懂,说英文我也不懂”,外甥女自小放在幼儿园长大,不会说中文,但能听懂他姥姥的北京腔 。 

我曾利用所有机会练习口语,迎头赶上:从网上下载有声学习资料,平时向女儿,外甥女学,连她的小同学到家里玩,也不放过与他们练习的机会。与孩子出去买菜,听不懂就问,只要有机会我就讲,电子辞典不离身,遇到单字立即查,要去办什么事,先准备好单字和句型,还做了笔记。久而久之,便有了进步;一般的句子都能说了,洋人也能懂,词汇也多了起来,但是他们之间的谈话,语速太快,我就傻了;只要有可能让人家重复的场合,我马上就会:对不起,我的口语很差,请你再说一遍或假如你能说得慢一点我能懂。我将继续努力,目标是:能顺利的日常会话。 

国内一些旅游景区的农村老太太,她没什么文化吧,为了招拦到生意,迫得她学,说得还很利索,还不止会一国外语呢,不就是那几句日常用语吗?所以得相信自己。年轻人每天教一句两句,不要怕麻烦,我们能够做到的!你也一定能行!。 如今,我和洋人一般交留没问题。 

电视不懂---原先,我们的孩子就找中文频道,CCTV;添计算机,买软件盒,设法下载国内电视连续剧;买DVD机,租碟;买CVD带--碟录放机,把从国内带来的歌曲,京戏的碟,带,经常放放,现在可以在网上找PPS,其他论坛,京剧评弹,豫剧越剧,锡剧都有,很方便,以此尽量多的丰富我们的娱乐生活。前些时后,我还强行教会了我老伴上网看新闻,看报,看信呢。否则,要是我哪天突然死了,她什么不会,不寂寞受苦吗?年轻人都会电脑,让他们抽出点时间,立即教就是了。何况电脑技术已发展到“傻瓜型”了,我们不排程序,只是使用,认字就能用。要不,靠每周末到菜店拿点华文报纸,那不是新闻,早已经是历史了。 

开车不会---有条件的应该学,这是自我服务的一种技能。当初孩子曾再三对我说:“爸爸,咱们既来之则安之,要学会能在这个社会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东西,因为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的,你们也能在这里生活。。。” 。孩子说得很恳切,于是我67岁开始学开车,笔试考交通标志,一次通过G1驾照,考路试,一次通过G2驾照。 

驾照考试,说到底就是考试你的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安照规定时间,我已到考试最终驾照G牌了,就是上高速考试!一上高速,车辆太多,眼花缭乱,脑子都蒙了,似乎很多车都朝你撞来了,因为心里有点害怕,手脚配合不好,注意了手,忘了脚加速,考官用英文说:“当你认为道路干净了,请变线,再变回来”。在变线时,我从限速100公里,一下掉到80公里,考官对我说,这样掉速,后面的车早就亲上你了!现在我们回去,你下次再来吧!一次没有通过。于是,我整天开车到高速公路上练习,特别早晚一定练,整整练了两个月,把胆大心细的心态开出来了,第二次高速考试,高分通过,离今天已8年了,我能上高速,但不上。到底年记大了,以防万一啊。 

我今年77岁了,已有10年驾龄,现在还天天接送外甥女上学呢,买菜,逛贸,买东西,看家庭医生,串门看老乡,串门聊天等全是自己开车。在身体和其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要学会开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是老人自立自强的关键,我们老人要自强自立,不是呕气,而是增加自我服务能力,只要力所能及,尽量少依赖年轻人,他们不容易。我是从 G1 到 G2 到 G 车牌,通过来的。我以为年轻朋友不要保守,不要害怕出车祸,要支持你们老爸或老妈,增添自我服务的技能,不仅对你们有好处,对老人的身体也是有益无害的,现在车牌一步到位,就是为了今后不考。为了安全,考过后,可以不上高速路行车嘛。 

现在,我女儿把买菜,小孩上学,等全部甩给了我,留出时间可以办她,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我开车接送外甥女上学,每周开车出去(单向车程30分)买菜两次,像看家庭医生这样的大事,我们老俩口就能自己去,冬天我们常去大商场里散步锻炼,想买点什么随时可成行(不要等孩子他们有没有空了);周休,孩子干他们的事,我俩就可以自己单独行动了。非常开心。 

缺乏交流---人生在世,除了有吃有穿,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最好学会上网,既看新闻又可聊天,又锻炼了用脑,一举几得。或在生活小区里找聊天对像。长途电话卡,一定要有的,经常和国内同事,朋友,亲戚,同学通电话,互通信息,聊天。要找到一家或几家,步行能来往,能在一起聊天,诉说家常的老年朋友。我们曾花了两年左右时间,才从生活区里找到一家 ,如今像亲戚一样来往五年多了,我们都很坦诚开心,受益匪浅。 

身无分文---老人手里必须有点小钱,有点小自由,免得像买双袜子买条牙膏这样的小开支也得向孩子开口索要。 

身上没有分文外币,会遇到很多尴尬的。孩子每月定期给我们另用钱,还给我一只手机,只要我们离开家,就开手机,以便孩子随时能找到我们。每次逛店,开着手机,各走各的,各取所需,走累了我和老伴就坐着歇歇,时间差不多要回家了,电话一通,立即见面。既方便又快捷,不用老跟着走。有时候老人走累了,想歇歇的,又怕跟丢,找不到,相互不就增加很多麻烦啦。我们老跟着,也不是个事,毕竟与年轻人兴趣不同。譬如,到商场买东西,老人总想少花钱买好的,比了又比,挑了又挑,年轻人在旁边等着,早就烦透了。 

寄人篱下---起初我们也有这个强烈感觉的,虽然在儿女家里,条件很好,绝非我们国内能比。但总没有自己的老窝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嘛”。说到底这是个“当家”和“不当家”的区别,在这里什么也不能作主;因为我能开车,我“当家”了,这种感觉就淡薄了。孩子们要吃什么,或我们想吃什么,要到商场买点什么,商量后立即就出去买。周末,有时我们就各去各的地方。我和老伴想去哪里,或去朋友家里聊天,开车就走。如果自己想到哪里而不能,这点“家”都作不了“主”,平时,软禁在家里,必须等到周末“放风”才能如愿,马上就会想到还是国内好,寄人篱下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离心力也就会越大!。当然,住在城里会好一些,因为我们住得太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