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汉美味小吃:热干面 豆皮 面窝...... (图)

(2008-06-15 13:38:11) 下一个






武汉美味小吃:热干面 豆皮 面窝......

穿行武汉 美味小吃秀生活(图)

彼时《生活秀》火了的时候,不但陶红摘了影后,那个小小的鸭脖颈在上海也火了起来。此外,像热干面和豆皮这样的地道小吃,不到武汉,也是无法体味的。还是该趁天风凉,武汉这火炉没有完全烧起来的时候,把武汉小食吃个底朝天。

热干面—香就一个字

如果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么武汉人就是都爱吃热干面。其实热干面的做法不过是把面条煮一下,捞起来凉在案板上,淋上麻油拌匀,然后扇凉。吃的时候,将面在水里烫几下,捞起来放在碗里加上佐料,就可以吃了。

开始有点不以为然,什么面条我没有吃过,无论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味千拉面。这热干面那么简单的做法能好吃到哪里去?湖北人怎么大惊小怪的啦。不过既然来了,给小朗一个面子,好歹也得尝尝。

没去据说是老字号的蔡林记,小朗说五马路上的李记热干面是热干面之鼻祖———李包之第N代传人开的。去的时候,门口的队伍排了整10米长。早上起来已经很饿,看见这种架势,简直要崩溃了。不过,奇怪的是随着冗长的队伍往前面挪,一股股诱人的香味,直扑鼻头。好容易挪进店里,服务员烫好两碗腾着热气,撒好芝麻酱的面条端上来。

拌了拌,意思一下。吃了一口,哇,香就一个字。面条里面没有任何汤水,被烫过以后,就着热劲完全膨胀开来,还把酱完全吸了进去。涨开的热干面放在嘴里的感觉是糯糯,原汁原味的面香和酱里的芝麻香。尤其是芝麻磨碎了掺在酱里,特别诱人。三两口,没什么感觉一碗面就在我的肚子里了。

觉得有点太干,叫了一碗豆腐脑。拿上来的时候,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有没有搞错啊,白白的没有麻油、虾皮、香菜、葱花,这也叫豆腐花。小朗仔细解释,武汉人就是这么吃豆腐脑的。拧着眉毛,喝了一口原来是甜的。甜的豆腐脑也挺好喝的。咕嘟,喝了几勺,饱了。因为热干面是干的,此刻在胃里膨胀开了。得出结论,除非你是大胃王,否则见到香香的热干面要在心里默念十遍:“镇定,别冲动。”再吃。万一吃多了,别喝太多水,否则更撑。

面窝——“哭”的面包圈

以前,小朗在和我提起面窝的时候,我大惊小怪地叫:“什么,窝窝头,你们还吃窝窝头。”“不是窝窝头,是面窝。”然后,她就用手势比划了半天。然后,她明白我还是没有听懂。咯么,就别解释了,吃了不就知道了。

吃面窝还用挑地方?我看见满街都是炸面窝的,就像上海的弄堂口随处可见炸糍饭糕和油墩子那么普遍。不过最有名的还是户部巷里老谢家的面窝。老谢是个姓谢的老太太,慈眉善目,比大厨还要有风度。看她慢条斯理炸面窝的过程简直就像在欣赏制作一件艺术品。

老太身边一口锅里放了米浆。那是粳米磨成的米浆,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葱花、细盐和黑芝麻做的面浆。老太从锅里把面浆舀入面窝勺中。那个铁勺子四周下凹,中央凸起。老太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哗啦哗啦,面窝在沸滚的油锅里唱歌变成金黄色。

老太太笑眯眯地问我:“是要枯一点,还是半枯,全枯?”我一开始没闹明白,心里琢磨,这老太太有意思,我吃面窝挺乐的一事,我哭干吗呀。小朗说:“给她半枯的。”后来弄明白,原来“枯”是武汉话,是焦的意思。半枯就是不焦不软正好的意思。

捞起来的面窝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金黄的面包圈,上面碧绿葱花均匀密布非常好看。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由于刚起锅,一口咬下去,外面的脆皮破开后都能感觉到从里面冲出来的热气,带点咸咸的味道,一个样子普通的早点可就是这么香得很没有理由。我一口气吃了俩。

豆皮——让比萨凉快去

这已经是第三天了,我在痛苦中抉择是再吃一次热干面还是面窝呢。比哈姆雷特还要彷徨无助。小朗跟我说:“走吧,别想了。我带你去老通城吃豆皮啦。”毛主席当年吃了都赞不绝口呢。那我一定得尝尝。

所谓豆皮,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绿豆粉兑上面粉和鲜鸡蛋,第二层是糯米,第三层是鲜肉、鲜菇、鲜笋等等的馅,放在一口巨大的平底锅里做成1厘米厚。吃的时候,切成正方形的一块一块。第一层是金黄油亮的,看上去敲进去不少鸡蛋。糯米颗颗晶莹发亮。肉丁和香菇更是诱人。油重而不腻,吃进去,脆、软、鲜,什么感受都齐全了,比洋比萨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赵本山说过,生活就是一锅菠菜汤。我说,生活是块豆皮,层层叠叠,有惊有喜。

还叫了两碗糊粉汤。糊粉汤是用鱼骨熬成的汤加上劲道的米粉。不同于任何其他米粉。浓浓的糊汤,又加上足量的胡椒。旁边放了一盆油条和馓子,各弄一点放进糊粉汤里。泡一泡就着米粉吃。米粉是有弹性而且吃口很韧,油条和馓子是嘎嘣脆响的玩意,糊粉汤又比罗宋汤还要浓鲜。我们吃得满头满身大汗,那种感觉,真叫淋漓畅快。

晚上来到传说中的吉庆街,说是寻觅来双扬的身影,其实心里有数为了鸭颈去的。果然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全是大排档,弄了一盘鸭颈,两杯生啤,一手摇着扇子,边享用小食,边看风情。想到著名的那句法语———C’estlavie.(这就是生活)。

武汉传统小吃连接

四季美汤包

位于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供应的小笼汤包制馅讲究,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

老谦记牛肉豆丝

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豆丝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

顺香居重油烧梅

可在汉口花楼街上找到,该店的烧梅油重而不腻人,形如银菊,味道鲜美。

 老会宾五叶梅

可在汉口六渡桥找到,宴会名点五叶梅不仅皮薄馅鲜,而且造型美观,形如五叶梅,五角上分别有红火腿末、蛋黄末、绿香菜、白虾仁、黑发菜,五彩缤纷,诱人食欲。

武汉美食小贴士

李记的热干面在汉正街市场路口,坐车至武胜路朝六渡桥方向走大半站,或是坐车到五马路后向回走。热干面比其他地方贵上两角钱,不要见怪。

武汉中午流行吃冲粉子,糯米粉、豌豆粉像藕粉一样现冲现卖。谁喜欢哪种便可冲哪种。冲粉子不仅方便可口,营养价值也较高。

武汉是千湖之省,湖多藕多莲子多。常有小贩当街卖炖莲子,在前面的挑子上安放有炉子和装水的锅,锅盖上有若干小圆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内装莲子,浸于热水之中,另备有小碗,小瓢。加了冰糖,解暑养颜,是旅游过程中清热去毒的好东东。

夏季的武汉,小贩多做凉食生意,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凉粉担子里调料齐全,有一带孔的小圆瓢,专用来加工凉粉丝。小贩动作娴熟。天热晚上不想吃东西,要减肥的MM,吃上一碗凉透心,又不会发胖。

——————

难忘武汉的“过早”美味

  “过早”,地地道道的武汉话,您能猜出是什么意思吗?它是武汉人吃早餐的俗称。武汉的美味有很多,既有上得了正席的武昌鱼,也有沿街叫卖的鸭脖子,但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武汉的“过早”。被很多都市轻描淡写的早点,在这个城市却被演绎得异彩纷呈,各式各样的平民美味算不上精致但却足够丰盛。清晨的袅袅炊烟眷裹着丝丝香味,拉开了武汉一天的序幕。

  对于外地人来说,不熟悉武汉七弯八拐的地形,也没工夫去犄角旮旯里寻找最便宜却最正宗的美味,那么户部巷,这条集万千小吃于一街,还算是有门有脸的古旧巷子,就是体验“过早”美味的最好去处。

  户部巷汉味早点第一巷

  户部巷位于武昌司门口,是条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的古巷,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代。巷子两旁的楼房都大有年头,一层即是武汉小吃的集散地。小巷内粗糙的水泥地面和暗暗的墙壁相映成趣,只是一到大雨天,则有可能污水横流。这条其貌不扬,与武汉声名远扬的汉正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小巷,却被赋予“汉味早点第一巷”之美誉。在短短的一条街中,除了西安肉夹馍、湖南臭豆腐等舶来美味,还集纳了如石太婆热干面、徐嫂鳝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高胖子粥店、陈记红油牛肉面、万氏米酒、王氏馄饨、何记豆皮、吴记米发糕、陈记烧卖等三十多种武汉小吃。

  初来北京时,最让我郁闷的是京城早点不成规模,除了包子就是大饼,老北京豆汁加油条也寻不到踪影。难得回趟武汉,初六这天,打算故地重游。我特意起了个早,8点刚出头,就同朋友打车前往。车行驶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我有些担心会不会太早了。司机热心地说:“你们是去‘过早’吧,现在正是人刚多起来的时候。”果不其然,当车拐到户部巷口,我探头一望,里面早已是人头攒动。户部巷的清晨,就在这炸面窝的嗞嗞声中开始了。

  巷子比较窄小,容不下庞大的食客队伍,立街而饮、边走边吃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找个安稳的角落站定,或气定神闲地游走在人流中,尽可大口享用美味,没人会斥责你不文明。在这个美味当先的古巷中,只要吃得香,一切都被允许。

  穿行在小巷中的,除了食客外,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端着相机的记录者。不管你怎样拍,老板们仍然坐怀不乱地忙着生意。一位拍摄者告诉我,他刚从美国回来探亲,小时候在武汉长大,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户部巷中重拾儿时的美味记忆。

  热干面“石太婆”家最正宗

  离开武汉这么久,最想念的莫过于热干面了。北京虽有经营湖北菜的九头鸟餐馆,它的米酒汤圆和排骨莲藕汤还不错,但是热干面可就不敢恭维了。热干面最讲究的是芝麻酱调得正宗和面条选得地道,但是在北京怎么吃都不对那个味儿。以“一干二热三香”的特点而著称的石太婆热干面是户部巷中比较有名气的一家,两元一碗。

  只见这位“石太婆”将刚在沸水中烫过的面条端在手中,另一只手麻利地将芝麻酱、葱花、辣椒油、辣萝卜丁等调料加入碗中,不过三秒,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就被端到顾客的面前。用筷子拌匀,挑起几根送入口中,面条筋道,酱香浓而不腻,咸辣正好。我满足地品尝着这朝思夜想的味道,就差感动得流泪了。米酒陶醉在桂花香里

  吃了碗干的,该喝点什么了吧。石太婆热干面前头不远,就是万氏米酒了。它只在卖豆腐脑的小店门外占据了方寸之地,但它的名气似乎远比它的地盘大得多。米酒有三种,清汤的、鸡蛋花的和糊米酒,售价在一元至两元间。鸡蛋花米酒是用原味清汤米酒现冲的。已煮好的清汤米酒储存在水壶内,在煤炉上温着。老板在碗里打入一个鸡蛋,用勺子打散,再将滚烫的清汤米酒倒入碗内,蛋花便穿越白色的米粒升腾起来,好看又好喝。糊米酒色清而微黏,除了米酒外,其中还加入了黑芝麻、枸杞、玉米、红枣等,带有浓浓的桂花香味。

  糊汤粉鱼香四溢好爽口

  徐嫂鳝鱼糊汤粉也是这里的名小吃之一。熬好的褐色鱼糊中,倒入烫好的白色米线,再加入胡椒粉、辣萝卜丁等调料即可食用了。这家的糊汤粉鱼香味浓,胡椒香,咸鲜爽口,味道不错。武汉人吃糊汤粉还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就是用油条就着粉条吃。将刚炸好的油条撕下一小段,在糊汤粉里蘸上一蘸,脆脆的油条在鱼糊的包裹之下风味独特。

  豆皮老武汉看家小吃

  来到武汉,不得不吃的就是老武汉的豆皮。真味三鲜豆皮店前,师傅当街秀手艺,等着买豆皮的队伍也排得老长。先在圆圆的大锅内将用鸡蛋和好的豆粉摊成一张薄薄的大饼,师傅说,豆皮做得好,这层皮很关键,色泽金黄、薄而脆才正宗。将煮好的糯米均匀地摊在皮上,再在其上铺上一层豆干、牛肉、胡萝卜等和成的馅,压平整紧实,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翻个面再摊上一分钟,又热又香的牛肉豆皮就新鲜出炉了。师傅用圆盘将其切分成小块,一碗豆皮的售价大概在4元左右。

  糖油粑柔情蜜意真香甜

  本来还想品尝一下大名鼎鼎的谢家面窝,可是9点半不到,人家已收摊了。老板说,今天早上排了很长的队,面窝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了。我准备将刚才下肚的食物“整理”一下,再挪出点空间多“装”点久违的小吃。

  糖油粑是我最爱的,一份4个,才卖一元五角。用糯米粉揉成小面团,扔进糖油锅里,翻炒一下渐渐膨胀起来,等到色泽金黄时,就可起锅了。用细竹签挑起一个,轻咬一口,甜甜的皮儿微黏地裹着牙齿,这样的柔情蜜意让人欲罢不能。一元五一个的梅花松糕比起小时候角把钱一个的光景,似乎要贵了很多,也没有记忆中那般美味,但还是勾起很多回忆。紫菜虾仁卷、奶油香蕉船、糯米包油条等小吃,也都在撩人的香气中朝我“招手”,只能怪自己肚量实在不够大,已经装不下啦。

——————

[大杂烩]» 武汉有什么好吃的(转)

先说几个最有名的:

■热干面———香就一个字

如果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么武汉人就是都爱吃热干面。其实热干面的做法不过是把面条煮一下,捞起来凉在案板上,淋上麻油拌匀,然后扇凉。吃的时候,将面在水里烫几下,捞起来放在碗里加上佐料,就可以吃了。
老字号的有蔡林记。五马路上的李记热干面是热干面之鼻祖,在汉正街市场路口,坐车至武胜路朝六渡桥方向走大半站,或是坐车到五马路后向回走。热干面比其他地方贵上两角钱,不要见怪。

■面窝———“哭”的面包圈

武汉早上满街都是炸面窝的,就像上海的弄堂口随处可见炸糍饭糕和油墩子那么普遍。不过最有名的还是户部巷里老谢家的面窝。
捞起来的面窝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金黄的面包圈,上面碧绿葱花均匀密布非常好看。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由于刚起锅,一口咬下去,外面的脆皮破开后都能感觉到从里面冲出来的热气,带点咸咸的味道。

■豆皮———让比萨凉快去

所谓豆皮,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绿豆粉兑上面粉和鲜鸡蛋,第二层是糯米,第三层是鲜肉、鲜菇、鲜笋等等的馅,放在一口巨大的平底锅里做成1厘米厚。吃的时候,切成正方形的一块一块。第一层是金黄油亮的,看上去敲进去不少鸡蛋。糯米颗颗晶莹发亮。肉丁和香菇更是诱人。油重而不腻,吃进去,脆、软、鲜,什么感受都齐全了,比洋比萨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鸭颈
精武路的鸭脖子全国有名。

■四季美汤包
位于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供应的小笼汤包制馅讲究,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

■排骨藕汤
武汉人家家户户冬天都爱吃的

■糊粉汤
糊粉汤是用鱼骨熬成的汤加上劲道的米粉。不同于任何其他米粉。浓浓的糊汤,又加上足量的胡椒。旁边放了一盆油条和馓子,各弄一点放进糊粉汤里。泡一泡就着米粉吃。米粉是有弹性而且吃口很韧,油条和馓子是嘎嘣脆响的玩意,糊粉汤又比罗宋汤还要浓鲜。

■还有生煎包,锅贴,粗粉,细粉,炒粉,糯米包油条,欢喜陀,米粑,糯米鸡等等等等,每一样都很好吃。

还有一些只有武汉才有的必吃的特色菜:青炒菜苔,泥蒿炒腊肉,藕带,武昌鱼,以及臭桂鱼,糍粑鱼,肉圆子,鱼圆子,虾球,毛豆,筒子骨。

还有几个特色小吃:
■老谦记牛肉豆丝
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豆丝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

■顺香居重油烧梅
可在汉口花楼街上找到,该店的烧梅油重而不腻人,形如银菊,味道鲜美。

■老会宾五叶梅
可在汉口六渡桥找到,宴会名点五叶梅不仅皮薄馅鲜,而且造型美观,形如五叶梅,五角上分别有红火腿末、蛋黄末、绿香菜、白虾仁、黑发菜,五彩缤纷,诱人食欲。

■冲粉子
武汉中午流行吃冲粉子,糯米粉、豌豆粉像藕粉一样现冲现卖。谁喜欢哪种便可冲哪种。冲粉子不仅方便可口,营养价值也较高。

■炖莲子
武汉是千湖之省,湖多藕多莲子多。常有小贩当街卖炖莲子,在前面的挑子上安放有炉子和装水的锅,锅盖上有若干小圆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内装莲子,浸于热水之中,另备有小碗,小瓢。加了冰糖,解暑养颜,是旅游过程中清热去毒的好东东。

■凉食
夏季的武汉,小贩多做凉食生意,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凉粉担子里调料齐全,有一带孔的小圆瓢,专用来加工凉粉丝。小贩动作娴熟。天热晚上不想吃东西,要减肥的MM,吃上一碗凉透心,又不会发胖。

武汉虽然没有太多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可是武汉的小吃可是一绝,凡到过武汉的人必须美美的吃上一顿后方才算真正来过武汉。
到过武汉的人一定吃过武汉的小吃,除了以上的,还有煲仔饭、大集绿豆包子、二七路的牛肉面粉、归元寺附近的石头饼、红烧蹄、烤面包、粮道街的汉堡包、南京包子、武汉昌桥头的长江鲜鱼、青椒拌皮蛋、武大门口的白吉馍夹腊汁肉、鲜汤、鸭子锅仔、“水货”味碟、凉拌脆皮鱼、牛肉锅贴饺、五香芝麻葱油饼、葱香软饼、“水货”汤包、豆皮、鲜肉鸡汁煎包、煲仔、牛骨头、家族火锅、冲浪鱼、臭豆腐和藕丸子、鸡汁煎包、熏肉大饼、三鲜面、烧梅和蒸饺、花江狗肉、糯米包油条、馒头回锅肉、牛肉粉……:-)
*****************************************************************
■■■重要提示:
汉味早点街——户部巷,可以将武汉很多知名小吃一网打尽。
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因其品种众多、特色鲜明的汉味早点,享誉三镇,至今有400年历史。目前,这里共有30多个特色早点和小吃品种。如:石婆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高胖子粥店、陈记红油牛肉面、万氏米酒、王氏馄饨、何记豆皮、麻婆灌汤蒸饺、李大饼、顾氏肉松卷、吕记油饼、吴记米发糕、好来牛肉面、老乡小吃、李记粉面、陈记烧梅面窝、小文煎包等。
户部巷古香古色,小巷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小记:“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再往前走,是描绘热干面、面窝等7种汉味早点制作的黑色花岗岩文化墙;崭新的一溜万字格顶篷下,从业人员身着青褂小帽,胸口上有热气腾腾的“汤碗”标志;一路可见明清风格的城门、牌楼,“祥盛堆栈”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证明户部巷很早前就商贸发达;另一头的巷口两座石狮矗立,上方是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风格题写的“汉味早点第一巷”。
提示:乘11、14、15、16、18、19、43、515、521、529、530、576、578、539、717、514、542、554、573、607、804路至中华路下车可达户部巷。

武汉的小吃有:煲仔饭、面窝、虾球、糊汤粉、大集绿豆包子、二七路的牛肉面粉、归元寺附近的石头饼、红烧蹄、周记欢喜坨、烤面包、粮道街的汉堡包、南京包子、武汉昌桥头的长江鲜鱼、青椒拌皮蛋、武大门口的白吉馍夹腊汁肉、鲜汤、鸭子锅仔、“水货”味碟、凉拌脆皮鱼、牛肉锅贴饺、五香芝麻葱油饼、葱香软饼、“水货”汤包、豆皮、鲜肉鸡汁煎包、煲仔、牛骨头、家族火锅、冲浪鱼、臭豆腐和藕丸子、鸡汁煎包、熏肉大饼、三鲜面、热干面、烧梅和蒸饺、花江狗肉、糯米包油条、馒头回锅肉、牛肉粉……

——————

寻访八大菜系之外的湖北风味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即人们常说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它们各具风韵,各有千秋。而湖北菜肴并没有跻身于这八大菜系之列,但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真正对湖北饮食有体会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湖北菜肴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其味道鲜美、特色鲜明、种类丰富并不比这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家逊色;而湖北小吃的丰富和可口则是其它地方所难以比拟的。

  特色菜式 独步一方



  [清蒸武昌鱼]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鄂城县梁子湖产的鳊鱼(即团头鲂),配以多种调味料蒸制而成,鱼肉肥美细腻,汤汁鲜浓清香。毛主席在武汉曾多次品尝此菜,并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句,更使“清蒸武昌鱼”扬名中外,成为武汉地区主要名菜。

  其做法是:将鱼收拾干净,两面剞上兰草花刀,用开水烫一下装入鱼池内,相间地摆上冬菇片、熟火腿片、冬笋片、撒上猪肥膘丁、青豆、葱结、姜片、精盐、绍酒、清汤,上屉蒸约10分钟取出,拣出葱姜,将鱼汤滗在勺内烧沸,打净浮沫,加味精、鸡油、胡椒粉,浇在鱼身上即可。

  [红烧鱼回鱼]

  “红烧鱼回鱼”是湖北传统风味名菜,驰名省内外。

  选用长江石首至武昌金口镇一带产的鱼回鱼,收拾干净,剁成方块,放入油勺内,加绍酒、葱段、姜片煎煸后,加清水烧至九成熟时,加酱油、精盐、味精,再用慢火烧至汤汁浓稠,用淀粉勾芡即可。特点是色泽金黄,鱼肉嫩滑、口味鲜香。

  [蒸珍珠丸子]

  此菜系用猪肥瘦肉茸、鱼咸鱼肉茸和荸荠丁,加上精盐、胡椒粉、葱花、姜末、绍酒和成馅,挤成小丸子,滚上浸泡滤干的糯米,上屉蒸制而成。色泽洁白,米粒晶莹如珍珠,丸子软糯鲜香。

  [烧三合]

  “烧三合”是湖北黄陂县的传统名菜,近百年来一直流行于民间。

  此菜用精制的鱼丸、肉糕、肉丸,加上玉兰片、黑木耳、酱油、味精、猪油等调配料经红烧而成。一菜三样,色泽艳丽,滋味各异,质软鲜嫩。鱼丸是用鱼感鱼肉加葱姜末、味精、精盐、蛋清、淀粉、用水汆熟;肉糕是猪肉丁加上鱼茸、硝水、葱姜末、精盐、白糖、味精、淀粉和均,摊在豆腐皮上蒸熟;肉丸是猪肉丁加上鱼茸、荸荠丁、葱姜末、胡椒粉、精盐、味精和均,用芝麻油炸熟。

  [网油八宝鸡腿]此菜是湖北沙市地区传统名菜,历史悠久,誉满荆沙。系用鸡脯肉丁、猪肉丁、香菇丁、鱿鱼丁、冬笋丁、香肠丁加上虾仁、海米、精盐、酱油、味精、葱姜末煸炒成馅,再加上鸡蛋、淀粉和成糊状,用猪油网包裹在鸡大腿骨上,用芝麻油炸熟。特点是色泽淡黄油润,形似鸡腿,外松酥,里软嫩,鲜香爽口。

[红烧野鸭]

  此菜为湖北洪湖地区传统名菜之一。烹法精细,讲究火功,肉质肥嫩香酥,鲜甜爽口。

  其做法是:选用青头野鸭,去毛和去除内脏、头、尾、爪和脊骨,剁成块,用芝麻油、绍酒、硝水煸炒后,加调味料焖至汤汁浓稠,再撒入葱花和胡辣粉即成。

  [蒸烩八宝饭]

  “蒸烩八宝饭”是湖北荆州地区传统名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传,此菜是清代御厨马代流落荆州时所创,制法独特,采用先扣蒸后散烩的方法,即利用当地所产的糯米,加上莲子、薏仁米、蜜冬瓜条、桂圆肉、红枣、瓜子仁先蒸制成八宝饭,然后用白糖水、熟猪油烩制,再撒上红樱桃。成菜油润软糯,果仁蜜香,清甜透味,是荆沙一带筵席上不可缺少的甜菜。

  [藜蒿炒腊肉]

  藜蒿是一种湖北产的野菜,有特殊的香味。用藜蒿炒上腊肉,不仅味道极好,而且颜色清绿鲜亮,非常美观。

  [鱼圆子]

  鱼圆子(丸子)是湖北民间的传统菜品,逢年节喜庆,餐桌上都少不了鱼丸。鱼丸是由纯正的鱼肉加工而来,不加任何面粉和辅助料。做这道菜的师傅,手腕功力要够强,靠的就是手腕部位打出来的劲。咬一口,肉质鲜纯丰腴,偶尔吃到的鱼刺则显露了它的真正的质地。而煮的汤则已熬成了纯白色,越煮越像奶汁,表面都能看到薄薄的鱼油,鲜美无比。据说鱼圆子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文王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

鲜香醇美 荆楚风情

  湖北菜是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由荆南、襄阳、鄂州和汉沔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武汉菜为其代表。湖北位于我国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气候温和,物产富饶。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为湖北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湖北菜的特点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富有朴素的民间特色,烹法以蒸、煨、烧、炒见长。武汉菜吸取了外地风味菜的长处,刀工精细,讲究火功,精于配色造型和煨汤技术。荆南风味擅长烧炖野味和小水产,鸡鸭鱼肉蛋奶蔬果粮豆合烹,用芡薄,味清纯,注重原汁原味,淡雅爽口。襄阳风味以家禽为主料,杂以鱼鲜,精通红扒熘炒,入味透彻,汤汁少,软烂酥香。鄂州风味以加工粮豆蔬果见长,讲究烧炸煨烩,特色是用油宽,火功足,口味重,乡土气息浓厚。汉沔风味以烧烹大水产和煨汤著称,善于调制禽畜海鲜。湖北地方代表菜有:清蒸武昌鱼、网衣鳜鱼、鱼糕丸子、清炖鱼、黄州豆腐、荷包丸子、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肉、烧三合、三鲜酥肉、散烩八宝、黄焖甲鱼、红烧野鸭、母子大会等。

  丰富可口 江城美食

  武汉小吃种类丰富、味道鲜美,远近驰名。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武汉的小吃主要体现在武汉的早点上。武汉人“过早”(即吃早餐)一般都不在家里,因为街上做早点的店铺和摊位很多,味道也好,方便省时,价钱也不贵,上班的大人和上学的孩子都可以吃得既可口又方便。据初步统计,武汉的早点种类达上百种之多。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就曾专题报道过武汉人的早点,记者采访了做早点、买早点、吃早点的人,武汉早点以其种类多、味道好受到普遍称赞。

  武汉的早点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面窝、烧麦、汤包、豆皮、热干面、热干粉、热干豆豉(不是平时人们所说用来调味的豆豉,而是用绿豆浆做成的食品,现在则多用米浆做成)、春卷、米粑粑(用米浆摊成的甜饼)、酥饺(用糯米粉制成,然后滚上糖粉)、发糕、烧饼、生煎包子、锅贴等,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小元米酒、什锦豆腐脑(里面放有榨菜丁、芝麻粒、香菜、虾米、馓子等)、三鲜面(放有肉片、海参片或鱿鱼片、笋片或木耳等)。干稀兼有,美味可口。武汉小吃中最有名的要数“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筱陶袁(小桃园)”的煨汤、“谈炎记”的水饺、“五芳斋”的各色馄饨和汤圆、“老谦记”的豆丝、“一品香”的糊米酒、福庆和的米粉、鲁源兴的米酒、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等。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中特别喜爱的大众化食品,它便宜实惠,花上一两块钱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饱肚子。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蔡林记是热干面的创始人,它的热干面有三鲜的、牛肉的、炸酱的、虾仁的,且价格相当便宜,吃的时候夹点海带丝或者腌菜丝、酸豆角什么的,喜欢吃辣椒的再加一勺卤水。再来一个炸面窝或者欢喜坨(麻团),吃得口干了,就来一碗蛋酒或者绿豆汤,吃得地道舒服又随意自在。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豆皮的“豆”是脱壳的绿豆,豆皮的“皮”是精制的米浆,而豆皮馅必须是湘产的糯米,三鲜则是鲜肉、鲜菇和鲜笋,再用特殊方法制成。做成的豆皮四方如豆腐,薄薄的,色泽金黄,口感香酥脆软,油而不腻。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毛主席曾两次亲临老通城品尝三鲜豆皮。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及有关国家首脑金日成等都品尝了三鲜豆皮。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

  面窝也是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面窝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和面,放入模具(勺子)中再放到油中炸熟。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

  小桃园的鸡汤用瓦罐文火煨成,所用鸡的产地、大小都是十分讲究的,制作的时间也是严格控制的,所以做成的汤绝不油腻,鸡肉不老不嫩刚刚熟,吃的时候得用双手撕着吃,再来一碟泡芹菜或者海蜇,夹上一块刚出炉的芙蓉桂花饼,又开胃又饱肚子。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牛肉汤、排骨汤、肉块汤等。另外,不少人进到湖北餐馆里必点的一个就是排骨莲藕汤,藕是湖北本地的老藕,很容易煮熟煮粉,做成的汤清香美味。

  武汉人重视元宵节。每年元宵的时候,大街小巷,商场超市到处可以看到五芳斋的汤圆。五芳斋的汤圆花样品种繁多,什么八宝的、芝麻的、莲蓉的、猪肉的,而且外观不只是白色,也有香芋紫、金瓜黄等。而一品香的糊米酒则汤色晶莹剔透,且酒香、桂香怡人,口味清甜绝不腻口,不少人可以一口气喝上两大碗。

  当然,还有一种知名小吃并不经常做为早餐的,那就是湖北的鸭颈。正宗地道的精武鸭颈在广州是几乎吃不到的,不过可以尝一尝楚味鸭颈和九九鸭颈,从香辣中又可以体会到湖北风味的另一个特色。

细说武昌鱼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类。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脍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莲藕知季节

  莲藕,被人们形容成“只要去吃湖北菜,不管餐厅大小,这是必点的一道菜”,因为湖北洪湖莲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口感绵绵舒适,被誉为“水中之宝”,且莲藕品种多、质量之优均为全国之魁。湖北洪湖地区的莲藕据说是最好吃的莲藕,价格当然不菲,市面上时有冒牌货以次充好。吃湖北藕最佳的时节是在中秋,时节没到口感不好。

  产自湖北的莲藕不但口味比北方南方的好吃很多,鄂地的厨师也都会做藕菜。这个季节可以吃藕带,它其实是还没有成形的藕,也是最嫩的藕,过7月底藕带就没有了。湖北家宴上还有一道名菜就是排骨莲藕汤,用莲藕、排骨炖出一锅浓汤,味道清香可口。

  洪山红菜苔

  广州这里叫菜心,湖北则叫作菜苔。而红菜苔(或叫紫菜苔)是只有在武汉洪山区一带才有,其他地方或没有红色的菜苔,或有但味道完全不同。洪山红菜苔在过去是武汉人送礼的佳品,其稀有程度可想而知。而广州的紫菜苔湖北菜(原九头鸟)和红菜苔湖北菜都以菜苔闻名,稍有常识的人一听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湖北风味特色。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