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嘉兴记忆】——嘉兴方言辑录 嘉兴、西安的麻烦字 (图)

(2008-02-17 01:42:32) 下一个



此字音锄?还是音梆,biang1 ?

【嘉兴记忆】——嘉兴方言辑录

《嘉兴记忆》作者:陆明先生

  我把这一篇作为嘉兴记忆的结束。

  这一篇是据已故陆费丙生先生的嘉兴方言录音改写,几近文抄。陆费先生关于嘉兴方言的表述,是很生动、形象的。

  祖国幅员广大、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在江南滨海一带,以苏州为中心,成为吴语系,即所谓吴侬软语,嘉兴就属此系,所以嘉兴话接近苏州话,但在语音和言词方面亦有些不同。

  如嘉兴话说那哈即怎样,那读作上声,哈读作去声。

  杂介是这般之意。

  先着,音如瞎着是聪明能干之意,本无其字,作者意会,可能是先着两字的音转,不知是否。

  到够这词嘉兴话常用,是很的意思,如好到够、大到够、红到够即是好得很、大得很、红得很。

  如今连起来说一句话看:

  乃那哈杂介先着到够换成普通话即是你怎样这般能干得很呀!

  嘉兴话和各地方言一样是自古流传沿用下来的。我以为上面的杂介一词可能就是李白诗中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句中的似个。

  嘉兴人赞美女性的美不叫漂亮而叫齐正。

  讨你麻烦叫讨倷跋涉,这大概也都是沿用古音的。

  又嘉兴乡间吃茶说吃汤,这汤也是古称,多见于《水浒》一书。

  嘉兴对名物多有与别处不同的称谓,突出的像把一般叫千张或百叶的叫成片腐。又如河虾,嘉兴人叫它弯转也切合象形(熟虾弯转如钩)。

  有几处地名读音,嘉兴话和一般不同,最突出的,如沪杭线上的王店,王字念成黄与摇之间,作者一时还不能举出音例。又如嘉平道上的新丰,本地人总叫它新方,由来已久。又东门外的东栅口、北门外的栅堰上,栅字都念为煞。

  还有不少口头语,像海外意和到够想仿,是充分的意思,例如说多到海外,贵到海外(贵读如举)。至于十足是嘉兴土话,有骱(读如格啊之切音),是缓的意思。或称骱得,则义为可以。骱大约是懈之音转。欢喜小孩叫值钿小孩,值细成了动词。罪过本是佛家语,嘉兴话用作谢谢的代词,如把谢谢你说成罪(在)过倷。


  最后再举个单字例。

  嘉兴方言勿要吵叫勿要锄,这个锄字是指吵闹,喧哗之意。

  这锄字是译音,嘉兴近海,据说海中有一时间,如千军万马呐喊呼啸,这大概是特殊盛大风浪之声,俗名海锄。这个锄字,相传原有专字,但字书所无。

  写此字有个口诀:一点一画长,言字在中央,金绞丝,银绞丝,东长长,西长长,当中一个马大娘,心打底,月当墙,张飞踢一脚,吕布戳一枪,关老爷打个大巴掌(大把掌指最后一笔的点)。

  读者如有兴趣,可按口诀试着描画描画。


联系电话:(0573)2082264 电子信箱:webman@mail.jxptt.zj.cn



——————

陕西文化

陕西关中有一种独特的面条叫“biang-biang面”,介于“干捞面”和“汤面”之间。

Biang字,据说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称“世界汉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陕西关中Biang-biang面文字儿歌这样唱到: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

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Biang”字和“Biang-biang”词汇的发音是拟声词,其相声得名如下:

1. 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2. 面在下锅时,在锅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3. 面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4. 面在入口时,在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5. 具备以上声音特性的面十分柔韧而切有弹性,口感筋道。

——————

西安美食—南院门的“biang biang 面”

  中午吃饭,无奈在车家巷苦转两圈,常吃的刘记腊汁肉揪面片、寇寇香辣鱼、西林春牛肉面都闭门谢客,甚至连冒菜都没开门,这些店应该是平常生意太好,也不在乎这一两天,不急开门营业,但苦了我们这些食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平常不起眼的小店这会生意也好的冒泡,居然也有人排长队了,居然也有很多人等座了。
  
  不过好在粉巷一带美食小吃藏龙卧虎,随便瞅了一家还能有机会坐上座位的,也是西安小有名气的面食店。卖的正是西安著名的“biang biang面”。

  关于“biang biang面”的写法和来历,说法很多,后面我会附上一些传说,总体上来说,大家公认这个名字来自某种声音,

  有说是擀面的时候面在案板上摔打碰撞发出的声音;
  有说是面下锅时碰到锅沿发出的声音;
  有说是在碗里拌面时候的声音;
  还有说是人吃的时候在嘴边发出的声音。

  不管因为哪种声音得下这么个奇怪有趣的名字,大家应该能想到这面必然是很有分量的,不然拿一根你家的面条试试,看咋能造出这种声音来。

  “biang biang面”既宽且厚,柔韧筋道,越嚼越有滋味,象陕西人的性格,可靠厚重,相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老陕的好处。“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越吃越美赛神仙”,也是名列陕西八大怪之一。

  南院门这家店在西安本地也有些名气,也有不少人开车专门找来吃。大家吃得最多的是“三合一”,就是炸酱、臊子、西红柿鸡蛋三种都有的,小碗五块,大小伙子也能吃饱。还是西安小吃的一贯特色,物美价廉实在。

  不过去吃“biang biang面”要记着带口香糖,因为这面一定配上蒜才更好吃。

  再来说说“biang-biang面”的biang字,据说这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因为biang(第二声)字,非常复杂难记,陕西人就编成儿歌世代相传,这儿歌也有好几个版本,差别不是很大,不过在陕西本地流传最多的是第一个版本:

  [一]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二]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

  [三]

  老鸦一点飞上天,门口黄河两道弯。中间八字大张口,口出一言往里走,你在东边纽一纽,我在西边纽一纽。左长长,右长长,中间霸着马大王。月旁心底留个钩,担挂麻糖走咸阳,坐个车车逛西安。

  [四]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五]

  一点飞上天, 河水流两边,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左扭扭,右扭扭, 你家长,我家长, 当中夹个马大王, 心衬底,月照光, 留个勾搭挂麻糖, 坐上车车逛咸阳。

  关于“biang”字的由来,有传说是秀才造字。

  据说,某年某月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

  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

  “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 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

  “店家,结账!”秀才喝道。 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

  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

  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

  “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还有民间传说和民谣传唱,说“biangbiang面”起始于秦代,甚至更早。民谣:“推车咸阳街头转,遇见官府老爷汉,禀告君王好御膳,君王知晓要接见,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

  就是说,秦朝咸阳街头常有老翁推着木制独轮推车,沿街叫卖。一天秦宫内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欢庆战争胜利。但秦始皇却在宫中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卧榻不起,一为匈奴外侵担忧,二为修筑万里长城愁劳。御膳房各种山珍海味,始皇却毫无胃口。内臣十分担忧,其中一名宦官灵机一动,竟跑到集市上找到老翁,给皇上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秦始皇一闻到这浓烈的香味,胃口大开,端起碗来,一顿狼吞虎咽。

  始皇吃毕惊赞: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还香宜可口。宦官答:biang、biang面。

  为啥各种民谣最后总要说“推了车车走咸阳”呢?有人说biang biang面起源是为了纪念战国秦和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

  当年,赵国王子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

  战国秦和赵两国长平之战以后,使赵奢的后人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并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后终为秦所灭。赵奢的子孙深以赵括为耻,改用赵奢封号“马服”为其姓氏,后来简称马氏。马姓也由此诞生。

  “马大王”,是说秦将白起的征服对象是“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是说秦将白起告功还乡。

——————

汉中梆梆面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

  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七十年代,我在一个小镇上中学,那时小镇没有电灯,入夜,一片宁静。天上黯淡的星星衬托得冬夜更加漆黑。寝室的窗户纸被凛洌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这时,总传来一阵长长的“梆梆面”的吆喝声,声音徐缓、轻柔,由远而近,一直响到校门口。同学们纷纷走出校门,便见街头闪出一位汉子,随着有节奏的“咯吱咯吱”声,只见一星闪闪的油灯摇着一丝光亮,照着一副担子,一头挑着锅灶,一头挑着一罐熬得浓浓的骨头汤,罐上架着碗筷、面条、调料。汉子一边应酬,一边忙活,把又白又薄、又细又长的面条下进滚开的锅里,搅两下,捞一碗,放入调料,等在一旁的同学们早已饥不可耐,攥着钱的手伸得老长,接过一碗梆梆面直往嘴里送,顿觉滑润爽口,满嘴溢香,下肚后寒气全消,周身暖和,额角细汗沁沁,嗨!浑身那个舒服劲,一言难尽。由于量足味鲜,那声“梆梆面”的吆喝声和那种滋味,至今还温暖着我这颗离胃最近的心。

先前,汉中城里东大街有家国营食堂主营梆梆面,天天吃客如云,我每次进城都要到此去充饥。如今有中山街、金陵十字、兴汉西路等梆梆面馆,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两年前我常去市交警支队办事,支队位于陈家营,对面有一家梆梆面店,店里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很像是婆媳俩,店面不大,只一间门面,门前支着锅灶,里间放着一台压面机,现压现煮。年轻的少妇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递到了食客手里,但见那汤漂着一层黄亮的油星,青绿绿的葱花点缀其上,汤又滚热,面又滑爽,猛吸一口,一股暖流便传遍全身。汉中梆梆面,真是吃起来让人忘了生日的美食。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